红军长征胜利史诗
(组诗)
诗/廖尚光
反围剿失利
五次遭围天地悲,左倾盲动逞权威。
疆防失守危情紧,浴血红军被困围。
痛失苏区根脉断,雄师陷阵势难违。
拼杀耗尽千钧力,战略转移号角吹。
湘江血战烈
红军喋血大江边,烈火硝烟战正酣。
浪卷英魂江染赤,骨撑危壁岭成关。
悲风咽咽松垂泪,惨雾沉沉日显寒。
前路茫茫谁领正,怒涛冲出向黔山。
通道转兵急
敌谋陷阱已昭然,盲帅坚持钻险圈。
力主转黔争理论,危时扶厦挽狂澜。
群情激愤斥洋派,众口同声赞大贤。
巨手挥开生路远,中枢决策焕新天。
黎平会议
征途迷雾锁征帆,会议争明破险关。
遵义之行开胜路,直趋乌水夺雄关。
惊涛难阻竹帆渡,锐旅先登敌胆寒。
捷报频传催奋进,红旗引路唤英贤。
遵义会议颂
路线纷争定大谋,锋芒直指傻洋头。
三军命系千钧发,万绪忧凝一叶舟。
共举奇人齐救险,终凭正义写春秋。
伟人从此擎旗领,智挽乾坤灭腐州。
勇夺娄山关
娄山自古扼黔川,壁立雄关不可攀。
曲径盘崖藏虎豹,危峦锁雾似龙蟠。
苍林蔽日天荒野,雾气吞山风卷澜。
红军两度夺崖隘,捷迹如神万古传。
四渡赤水妙
雄才运策鬼神惊,三省迂回布伏兵。
转战如风迷敌眼,诱追似醉乱糊行。
连环巧计调虎去,独掌玄机施计赢。
莫道沙场多诡计,千秋一役见英明。
巧渡金沙江
谋韬妙计调滇移,虚晃贵阳可解局。
铁旅疾施江岸挤,金江突渡甩狼骑。
孤舟破浪先强过,队伍另谋往下趋。
急速雄师占沪定,长征路上创神奇。
飞夺泸定桥
大浪狂涛拍岸高,红军飞渡显英豪。
枪林弹雨当头过,铁索寒烟绕臂烧。
后有追兵狂似虎,前临绝险吼如飙。
一声令下雷霆动,笑看残敌弃甲逃。
彝海结盟誓
秋毫无犯过彝山,大义昭然动九寰。
冰释前嫌盟日月,叶丹携手订心言。
伯承握手称兄弟,歃血为盟共患难。
得道之师天不负,千秋佳话永流传。
浩气爬雪山
千里冰封雪覆巅,危峰高耸刺苍天。
红旗漫卷寒云上,战士轻飏赤胆坚。
古路从来人迹绝,铁流今作脊梁肩。
为开正道翻身路,不惧霜刀雪地寒。
无畏过草地
荒原草地雪风寒,陷阱泥潭突破难。
生死关头皆踊跃,危途险处共登攀。
兵随将帅同甘苦,志若磐石胆更坚。
铁流冲破迷雾去,光昭日月佑军还。
三军会师捷
万险千难皆踏破,长征万里志如磐。
沿途播撒燎原火,遍地欢腾盼凯旋。
民望翻身凝众志,师凭正义聚群贤。
红旗合处风云会,敢以丹心换亮天。
弘扬长征精神
千磨万击话长征,智勇兼施破万程。
一路弘宣革命理,四方踊跃敬群英。
铁流滚滚朝光去,伟业煌煌激帅行。
若无领袖引航向,怎来华夏享安宁。
领袖与长征
全靠奇才来掌舵,长征转战妙翻盘。
千难万险难描尽,统帅出招巧克艰。
革命前程光闪亮,推翻旧制换新天。
绝无仅有长征路,才有今朝度日甜。
注:每年十月二十二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结束纪念日,特发此组诗赞颂之。
诗以载史,气壮山河——评廖尚光《红军长征胜利史诗》组诗
廖尚光先生的《红军长征胜利史诗》组诗,以史诗笔法铺展长征画卷,用格律诗词定格革命壮歌,堪称一部“以诗为史、以韵铸魂”的长征精神颂歌。全作紧扣长征关键节点,从“反围剿失利”的悲壮起笔,到“三军会师”的豪迈收束,14首七律如珍珠串链,将湘江血战的惨烈、遵义会议的转折、飞夺泸定桥的惊险、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辛一一镌刻,历史脉络清晰,叙事张力饱满。
诗作最妙在**“史”与“诗”的交融**。既严守史实,如“通道转兵”“黎平会议”的决策细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的战术精妙,皆有据可依;又善用诗家语铸境传情——“浪卷英魂江染赤,骨撑危壁岭成关”以血泪写湘江之烈,“枪林弹雨当头过,铁索寒烟绕臂烧”以险笔绘泸定桥之勇,“红旗漫卷寒云上,战士轻飏赤胆坚”以豪情抒雪山之志,字字见血、句句含情,让历史有了温度,让英雄有了风骨。
而“领袖与长征”及“弘扬长征精神”两篇,则跳出具体事件,升华为精神内核的提炼。“伟人从此擎旗领,智挽乾坤灭腐州”“全靠奇才来掌舵,长征转战妙翻盘”,既精准点出领袖在长征中的关键作用,又以“铁流滚滚朝光去”“敢以丹心换亮天”的壮语,将长征精神与民族未来相连,让诗作不止于“记史”,更在于“传魂”。
全诗以七律为体,对仗工整、韵律铿锵,“悲风咽咽松垂泪,惨雾沉沉日显寒”“曲径盘崖藏虎豹,危峦锁雾似龙蟠”等联句,既合古典诗词之雅,又融革命豪情之刚,实现了传统格律与红色主题的完美契合。读之,如重走长征路,既能感受历史的厚重,更能激荡起传承长征精神的壮志,实为一部兼具史料价值与文学价值的红色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