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激流》
第七十二幕:激流不息
(由 全体作家 合笔)
(刘慈欣)
同步轨道上,"逐日工程"的首批太阳能电站组件在太空中缓缓展开,银色帆板如同巨鸟之翼,捕捉着永不间断的太阳风。更远处,"嫦娥六号"的着陆器正轻触月球南极的永久阴影区,寻找着水冰的踪迹。深空之中,"中国天眼"依旧在倾听,等待着下一个来自宇宙深处的、可能改写人类认知的信号。
(余华)
辽河岸边,废弃的"辽河重工"厂区已被规划为生态公园,只有那台被保留下来的C6140车床,作为工业记忆的纪念碑,静静诉说着往昔。王守仁偶尔会回来看看,摸摸那冰凉的导轨,然后转身,坐上南下的高铁,回到儿子身边,继续摆弄他的"智慧农场"。冰雪曾经封冻,但江河,终将找到新的流向。
(王安忆)
深圳,"溪流"公司的新一代边缘计算节点正在部署,它们将算力下沉到社区、工厂、田间。韩梅带领的团队,成功将林浩"归乡筑渠"项目中打磨的技术模块化,推向更多需要的乡村。陈其则在谈判桌上,为这套普惠技术方案争取着国际认可。代码的河流,在务实与理想的河床间,奔涌向前。
(莫言)
高密东北乡,"瓮哥土特产"直播间里,我爹司马瓮已经能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熟练地介绍着他的"碱地黄金小米",偶尔还能蹦出几句从"数字双生"平台学来的专业术语。卓玛画的那条"星星河",被制成了数字藏品,收益用于改善春风小学的网络条件。魔幻与现实,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交织、共生。
(麦家)
网络空间,"无形之战"永无宁日。但新的"量子互联网"主干线正在加密铺设,基于"悟道"大模型的主动防御系统不断迭代。顾知行研究员解密了部分早期档案,他的发现被写入新的教科书。赵星河博士领导的团队,在新型加密算法上取得突破。守护与创新,在看不见的战线上同步推进。
---
(全体合笔)
从北方冰封的河岸,到南方潮热的窗口;
从地底深处的实验室,到九天之上的轨道;
从古老田埂上的智慧,到数字原野的开拓……
无数条细流,无数种力量,
汇聚成这条名为"中国"的浩荡江河。
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
激荡着创新的活力,
直面着时代的诘问,
探索着未来的边界。
有险滩,有暗礁,有迷雾,有分歧。
但奔流,是它唯一的宿命。
科技创新,不是冰冷的洪流,
它由每一个具体的梦想、汗水与抉择汇集而成。
它是王守仁指尖触摸的金属温度,
是林浩代码中流淌的普惠渴望,
是韩梅架构里蕴含的严谨之美,
是罗辑脑海中跳跃的未来之光,
是无数个"我"融入"我们"的磅礴合唱。
江河不息,激流不止。
这并非终章,而是又一次启航。
向着更辽阔的星辰大海,
向着人类共同命运的远方——
奔流!
---
【全书终】
后记
当为《江河激流》画上最后一个句点时,窗外正是黎明。远天泛起鱼肚白,城市即将苏醒,仿佛与书中那些不眠的灯火遥相呼应。
这部百万字作品的创作,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尝试。五位作家,五种风格,五重视角,却共同汇聚成一条奔涌的文学江河。余华的沉郁顿挫,王安忆的细腻绵密,莫言的魔幻磅礴,刘慈欣的宏大深邃,麦家的悬疑冷峻——这些独特的文学指纹在碰撞中融合,在差异中互补,最终编织出这幅跨越三十年、纵横数万里的时代画卷。
我们书写科技创新,但更想书写的是科技背后的人。是王守仁们从传统工业时代走来的迷茫与坚守,是林浩们在数字浪潮中的挣扎与求索,是韩梅们在技术世界的静默绽放,是罗辑们面向未来的孤独追问。技术创新从来不是冰冷的代码与钢铁,它始终由人的温度、人的选择、人的精神所驱动。
这部作品也是一次文学的自我突破。当5G基站、量子计算、脑机接口这些前沿科技成为文学叙述的对象,传统的文学语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尝试在诗意的文学表达与严谨的技术描述间寻找平衡,让硬核的科技议题浸润人文的关怀,让宏大的国家叙事落脚于个体的生命体验。
特别要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正是中国这三十年来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如此丰厚的土壤。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每一个技术突破的背后,都蕴含着无数动人的故事。我们只是这些故事的记录者、整理者、提炼者。
在创作过程中,我们采访了数百位科技工作者——从白发苍苍的院士到初出茅庐的工程师,从实验室里的研究员到田野间的数字农民。他们的智慧与汗水,他们的成功与挫折,他们的欢笑与泪水,都成为这部作品最坚实的基石。在此,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文学与科技,从来都是人类文明前进的双翼。科技探索外在的宇宙,文学勘探内心的世界。当这两条河流交汇,我们看到了更为壮阔的风景——《江河激流》正是这样一次交汇的尝试。
江河不息,是因为有无数支流的汇入;激流不止,是因为有不同力量的推动。谨以此书,献给所有在这个创新时代奋力前行的人们,献给每一滴汇入江河的水珠,献给永不熄灭的探索之火。
是为记。
二零二四年冬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同时有二十多篇诗词获专家评审金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