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激流》
第七十幕:为地球降温
(由 刘慈欣 执笔)
内蒙古,库布其沙漠边缘,"蓝天工程"太阳辐射管理研究基地。
广袤的沙地反射着刺眼的阳光,空气因高温而微微扭曲。一座高达百米的特殊塔架矗立着,顶端不是常见的通信设备,而是一组精密的多喷嘴阵列,连接着地下庞大的压缩空气和微量气溶胶制备系统。
总工程师郑海洋站在中央控制室内,目光紧盯着主屏幕上复杂的流体力学模型和实时气象数据。窗外,试验区域上空的无人机群正在监测背景大气参数。今天,他们将进行首次小规模、开放环境的平流层气溶胶注入试验——一种极具争议性的地球工程构想,旨在通过向平流层注入特定颗粒,反射少量阳光,为地球"遮阳",以对抗全球变暖。
"各单元最终状态确认。"对讲机里传来冷静的报告。
"气象窗口确认,风向、风速稳定,符合试验要求。"
郑海洋深吸一口气。他知道这一步意味着什么。"蓝天工程"是国家级战略研究,旨在探索所有可能的技术路径,以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人类的生存威胁。但平流层干预,牵一发而动全身,其潜在的气候副作用、国际政治和伦理争议,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启动注入程序。第一阶段,持续时间30秒,硫化物气溶胶,目标浓度0.1ppb。"他的声音平稳,下达了可能改写人类与星球关系的指令。
塔顶的喷嘴开始工作,发出几乎听不见的高频振动。经过严格筛选和粒径控制的极微量气溶胶,被高压气流精准地送入预定高度的平流层气流中。它们将随气流扩散,形成一层几乎无法察觉的"薄纱"。
控制室内,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紧盯着监测数据。卫星、高空探测气球、地面激光雷达,构成了天罗地网,追踪着那缕人为注入的"痕迹"。
"气溶胶扩散轨迹符合模型预测。"
"未监测到对周边区域空气质量及地面光照的显著影响。"
初步数据反馈正常。
试验按计划结束。塔架停止工作,无人机返航。
郑海洋缓缓靠向椅背,感到后背已被汗水浸湿。这只是一次微乎其微的、受控的试验,远未到实际应用的程度。但它证明了,人类确实拥有了某种"手动调节"行星温度的技术潜力——一件威力巨大且不可逆的"工具"。
他看着屏幕上那逐渐消散的气溶胶模拟轨迹,心情无比沉重。
这件"工具",是应对气候危机的最后保险,还是打开了一个更加危险的潘多拉魔盒?
使用它,可能带来难以预料的区域气候紊乱;不使用它,面对失控的升温,人类又当如何?
"为地球降温",不再仅仅是减排的口号。
它开始成为一个冰冷、真实,且充满巨大风险的技术选项。
人类,正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
我们的选择,将决定这颗星球的未来。
---
第七十一幕:江河对话
(由 王安忆 / 余华 执笔)
(王安忆 执笔)
钱塘江入海口,秋日午后。
江面开阔,水色浑黄,与远天的蔚蓝相接。咸涩的海风与江水的土腥味混杂在一起,吹动着岸边两人的衣角。
林浩和王守仁,父子俩,并肩站在堤岸上。他们身后,是蓬勃发展的杭州城,高楼林立,象征着创新与速度;他们面前,是奔流千年、泥沙俱下的钱塘江,代表着传统与沉淀。
林浩的公司刚刚度过一场内部的理念之争,守住了"初心"。王守仁在"瓮哥智慧农场"见证了"智能丰收",心情复杂。这一刻,他们都需要这样一次安静的"对话"。
"爸,你看这江水,"林浩指着那浑黄的江流,"从上游下来,带着泥沙,看着浑浊,但里面有养分,能冲积出三角洲,能滋养万物。"
王守仁"嗯"了一声,目光看着江心一艘逆流而上的货轮:"是啊,不像我们那辽河,以前看着清亮,可一冻上,就死气沉沉,开春化了,也带不来多少活气。"他顿了顿,"你们那互联网,就像这海,看着蓝汪汪的,深不见底,啥都能吞下去,也变得快。"
(余华 执笔)
林浩听懂了父亲的比喻。他想起"溪流"创业之初,在华强北赚取"第一滴活水"的艰难,那种浑浊而原始的生命力。他也想起公司做大后,面临的资本诱惑和迷失风险,就像海水,看似壮阔,却也容易让人迷失方向。
"爸,您说得对。"林浩点点头,"海水太单一,江水太急躁。也许……最好的状态,是像这入海口,江水和海水在这里交汇,互相冲撞,互相融合。江水给海水带去养分和变化,海水给江水带来广阔和稳定。"
王守仁转过头,看着儿子。他发现,儿子脸上少了些以前的急躁和迷茫,多了些沉淀下来的沉稳。
"你那'溪流',现在算是江,还是海?"王守仁问。
林浩想了想,回答:"以前觉得是小溪,想拼命汇入大海。现在觉得,也许不用非此即彼。可以是一条有自己的河道、自己的方向,但也能与大海交换水汽的'大江'。记得来处,也不惧远方。"
王守仁沉默了一会儿,从脚下捡起一块被江水磨圆了的石头,在手里掂了掂:"我们那老厂子,就像这石头,被时代磨圆了,没棱角了,该沉底了。但你们这新东西,"他指了指远处的城市,"也别光顾着往前冲,忘了底下还得有这些沉底的石头垫着,不然,水再大,也留不住。"
林浩接过那块石头,感受着它的粗糙和坚实。
江风拂面,涛声阵阵。
一场父子间的对话,也是两条"河流"——传统工业文明与新兴数字文明之间的对话。
没有谁说服谁,只有相互的理解与映照。
江河奔流,各有其道。
但在入海口,它们终将相遇,共同塑造着新的陆地与未来。
---
【本幕终】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同时有二十多篇诗词获专家评审金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