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激流》
第四十八幕:揽月
(由 刘慈欣 执笔)
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
夜空清朗,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拂过发射架。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如同白色的巨人,静静矗立在发射台上,箭体上鲜艳的国旗和“中国探月”标志在灯光下格外醒目。它的顶端,搭载着“嫦娥五号”探测器,即将启程奔赴月球,执行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
指挥控制大厅,气氛庄重而肃穆。总工程师于登云站在总控台前,目光扫过大屏幕上各项最终确认数据。他的声音通过内部通讯系统,清晰地传达到每一个岗位:
“各号注意,我是零号。30分钟准备!”
发射场区,最后一批勤务人员开始撤离。巨大的回转平台缓缓打开,如同为即将远行的勇士送上最后的注目礼。
“一分钟准备!”
“五十秒!”
“四十秒!”
“三十秒!”
“二十秒!”
“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两、幺!点火!起飞!”
低沉而巨大的轰鸣声从远处传来,仿佛大地的心跳。橘红色的火焰从火箭底部喷涌而出,瞬间照亮了夜空,强大的推力使得整个发射架微微震颤。白色的箭体稳稳上升,加速,拖着耀眼的尾焰,如同一支划破夜幕的巨笔,坚定地向着东南方向的天际飞去。
“程序转弯!”
“跟踪正常!”
“遥测信号正常!”
大厅里,回荡着各测控站清晰的报告声。大屏幕上,火箭的飞行轨迹与预定曲线完美重合。
于登云紧盯着屏幕,脸上看不出喜怒,只有绝对的专注。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接下来的星箭分离、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着陆采样、月面起飞、月轨交会对接、样品转移、月地返回、再入回收……每一个环节都充满风险,都是对中国深空探测能力的一次极限考验。
但他心中,更多的是一种沉静的信心。这信心,来源于无数航天人多年的技术积累和严谨作风,来源于对每个细节的千锤百炼。
当“器箭分离”成功的报告传来,当“嫦娥五号”顺利进入地月转移轨道时,指挥大厅里终于爆发出第一阵热烈的掌声。
于登云缓缓吐出一口气,与身旁的同事轻轻握了握手。
他知道,“嫦娥”已经踏上了她的“揽月”之旅。
这不仅仅是一次科学探测,更是一个民族千年梦想的延续。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到“可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再到今夜火箭划破长空的现实,中国人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歇。
他抬起头,仿佛能穿透大厅的穹顶,看到那颗正在太空中飞向月球的探测器。
它带去的,是科学的探针。
它将要带回的,是月球的土壤,也是一个古老文明面向星辰大海的,崭新篇章。
揽月九天,不再是梦。
---
【本幕终】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同时有二十多篇诗词获专家评审金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