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激流》
第四十七幕:无人之渡
(由 余华 执笔)
北京,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
巨大的环形屏幕模拟着复杂的城市交通场景:雨夜,拥堵的高架桥,突然窜出的行人,故障抛锚的车辆……场景中央,一辆虚拟的L5级全自动驾驶汽车,正依据其“AI司机”的决策,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穿梭。
台下,第一届“自动驾驶伦理与法律国际研讨会”的专家们屏息凝神。来自哲学、法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领域的顶尖学者,以及政府监管部门的代表,目光都聚焦在屏幕和旁边实时显示车辆“决策逻辑”的副屏上。
突然,模拟场景中生成一个极端“电车难题”变体:
一个违规翻越护栏的行人(A)突然跌入主路,车辆紧急制动已无法避免碰撞。唯一的选择是:
1. 保持原车道,撞向A(成年人,闯红灯全责)。
2. 紧急变道,撞向旁边车道正常行驶的摩托车骑手(B,佩戴头盔,完全遵守交规)。
3. 向右急转,撞向路边固定障碍物,可能导致车内乘客(C,一家三口)重伤甚至死亡。
车辆必须在0.1秒内做出选择。
虚拟车辆的内部“大脑”——那套复杂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在亿万次训练形成的“价值判断”驱动下,给出了它的答案。
屏幕上的车辆,猛地向右急转,伴随着刺耳的模拟轮胎摩擦声和碰撞声,狠狠撞上了路障!
副屏幕上,决策逻辑清晰地显示出来:
【优先选择:最小化总体伤亡概率评估。碰撞固定障碍物,车内乘客生存概率经模型计算为47.8%,高于撞向行人A(生存概率<10%)或摩托车手B(生存概率约25%)。此决策基于训练数据中‘保护最大数量生命’之优先级设定。】
会场一片死寂。
然后,炸开了锅。
伦理学家拍案而起:“谁给它的权力进行这种‘功利主义’计算?!它凭什么决定用车内乘客更高的风险,去换取车外人员理论上更低的伤亡概率?这是对车内乘员生命权的践踏!”
法学家针锋相对:“在无法避免事故的情况下,选择总体伤害最小的方案,符合‘紧急避险’的法理精神!难道应该为了保护守法的乘客,去撞死一个无过错的摩托车手,再撞死一个(尽管有责的)行人?”
AI工程师试图解释:“这不是‘决定’,是基于海量数据和算法模型的概率预测!我们无法预先设定‘撞谁’,只能设定优化目标……”
社会学学者忧心忡忡:“公众能接受吗?当人们知道坐进自动驾驶汽车,可能在极端情况下被系统‘牺牲’掉?”
台上的专家们吵成一团。台下,来自各大车企和科技公司的代表们脸色凝重。他们知道,这不仅仅是学术争论,这关乎未来自动驾驶技术能否被社会接受,关乎法律法规的制定,关乎亿万用户的生命安全。
那辆虚拟的汽车,依旧停在模拟的废墟中。
它完成了“驾驶”任务,却留下了一个人类自己都争论不休的伦理困境。
无人之渡,技术已能抵达。
但为其导航的伦理罗盘和法律航道,却仍在迷雾中,艰难地探索着方向。
---
【本幕终】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同时有二十多篇诗词获专家评审金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