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激流》
第四十六幕:生命图谱
(由 麦家 执笔)
深圳,华大基因总部,"火眼"实验室核心区。
这里没有窗户,时间被恒定的灯光和仪器的运行周期所定义。空气经过多层过滤,带着一丝负压环境特有的沉闷。自动化移液平台、高通量测序仪如同沉默的士兵,24小时不间断地运行,发出低沉而规律的嗡鸣。
年轻的基因组学研究员林薇,穿着全套防护服,站在生物信息分析终端前。屏幕上不是基因序列的单调字符,而是一个正在动态生成的、极其复杂的三维模型——全球新冠病毒变异株的实时演化树状图。无数分支如同神经末梢般延伸、交织,某些分支上闪烁着红色的警告标记,代表着值得关注的新变异体。
她的任务,是从这庞大的基因组数据海洋中,捕捉那些可能具有更高传染性、免疫逃逸能力或致病性的"信号"。
"林博士,GISAID数据库刚刚上传了一批来自南非某地的样本数据。"同事的声音透过内部通讯系统传来,"初步分析显示,S蛋白区域有多个非同义突变聚集。"
林薇立刻调出那批数据。代码在屏幕上飞速滚动,比对算法开始工作。她的目光锁定在其中一个变异株的刺突蛋白结构预测模型上——几个关键位点的突变,可能导致病毒与人体细胞受体的结合能力发生显著变化。
这像是一场在微观世界里的"暗战"。病毒在不断地"试错"和"进化",而她们,必须在第一时间"读懂"它的"策略",为疫苗和药物的更新,为公共卫生政策的调整,争取宝贵的时间。
"启动深度功能预测模型,评估该变异株对现有中和抗体的潜在影响。"林薇下达指令,声音因长时间工作而有些沙哑,但逻辑清晰。
超级计算机开始运转,模拟着病毒蛋白与抗体结合时的分子动力学。这需要时间。
她站起身,走到样本库的观察窗前。里面,来自世界各地的病毒样本在超低温环境下静静沉睡。每一管样本背后,都可能连接着一条传播链,一场局部的疫情爆发。
她想起导师的话:"我们绘制的,不仅仅是病毒的基因图谱,更是一幅人类与微小病原体之间永恒战争的动态战略图。"
这"生命图谱"的绘制,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科研范畴。它关乎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关乎无数人的生命健康。数据的及时性、分析的准确性,都承载着巨大的责任。
分析结果出来了。模拟显示,该变异株确实存在明显的免疫逃逸潜力。
林薇立刻将分析报告连同原始数据,通过加密通道,发送给世卫组织参考实验室和国内的疾控中心。她知道,这份报告将汇入全球科学家共同构建的"预警网络",成为决策者们判断风险、制定应对策略的重要依据。
她回到终端前,屏幕上那幅巨大的、不断生长的"生命图谱"依旧在闪烁。新的数据流仍在不断涌入,新的分支仍在悄然萌发。
这场在核苷酸序列间进行的、无声的侦察与反制,永无止境。
而她,和无数像她一样的"图谱绘制者",就是这道隐形防线上,永不疲倦的哨兵。
---
【本幕终】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同时有二十多篇诗词获专家评审金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