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激流》
第四十五幕:元宇宙的挖河人
(由 莫言 执笔)
山西,某个曾经靠煤炭兴盛、如今因资源枯竭而略显萧条的小县城。
网吧的招牌还带着十几年前的审美,霓虹灯缺了几个笔画。但走进去,里面坐着的,不再是叼着烟打《传奇》的杀马特青年,而是一群神情专注、甚至有些疲惫的年轻人。他们戴着VR眼镜,手指在键盘和三维控制器上飞快操作,屏幕上显示的,不是游戏画面,而是一个个正在被精细构建的、充满未来感的虚拟建筑或奇幻场景。
他们被称为“数字蓝领”,或者,自嘲为“元宇宙的挖河人”。
小马就是其中之一。他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曾经在县里的煤场当过临时工,后来煤场关了,他就在家闲着。直到半年前,一个从省城回来的朋友,带他入了这行。
现在,他正负责一个海外元宇宙地产项目的“环境搭建”。他的任务,是用数字工具,“捏”出一条符合客户要求的、充满异域风情的“虚拟河流”。客户要求很高,河水的透明度、流动的物理效果、河床鹅卵石的质感、甚至水草随波摆动的频率,都要尽可能逼真。
小马盯着屏幕上那条初具雏形的蓝色光带,调整着参数。这活儿,比在煤场挖煤干净,也比挖煤累——累眼睛,累脑子。他需要学习使用复杂的建模软件,理解光影原理,甚至要看很多他以前从不关心的风景纪录片,就为了知道“真实”的河流应该是什么样子。
“马儿,你那河水流速不对,看着像果冻!”耳麦里传来项目组长的声音,带着不满。
小马赶紧调整流体模拟的参数。他想起小时候,在县城外那条如今已经干涸一半的小河里摸鱼,那水的触感,凉凉的,滑滑的,带着泥土味。他试图把那种感觉,“翻译”成屏幕上的参数。但这很难。
他旁边工位的老张,以前是县剧团画布景的,现在在给一个古风元宇宙项目画贴图,画一座虚拟的“凌霄宝殿”。老张一边画一边嘟囔:“这玩意儿,画得再真,它能住人吗?能唱戏吗?”
小马没接话。他知道不能,但他也知道,有人愿意为这些“不能住人”的虚拟空间花大价钱。他们这些“挖河人”,就是躲在屏幕后面,为那些光鲜亮丽的元宇宙梦想,一砖一瓦地搭建着底层世界的人。就像当年他的父辈,在地底深处,一镐一镐地,为国家的工业发展挖出“乌金”。
只是,他们现在挖的,是“比特”的河,是“像素”的矿。
休息时,小马摘下VR眼镜,揉了揉发胀的眼睛。窗外,是灰蒙蒙的县城和远处光秃秃的山峦。他拿起手机,看了看银行卡里这个月刚刚到账的、比在煤场时多不少的工资,心里有点踏实,又有点空落落的。
他“挖”出的那条虚拟河流,可能在某个他永远无法进入的元宇宙里,被某个虚拟角色泛舟其上。
而他家乡那条真正的、儿时记忆里的河流,却快要彻底干涸了。
这魔幻的现实,让这个二十岁出头的“挖河人”,时常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割裂。
他靠着挖掘虚拟世界,在现实世界里生存了下来。
但这究竟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无奈的逃离?
他不知道答案。
他只知道,下一段“河道”,还等着他去挖。
---
【本幕终】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同时有二十多篇诗词获专家评审金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