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激流》
第四十三幕:画魂
(由 余华 执笔)
北京,798艺术区,一间由旧厂房改造的画廊。
开幕式的人潮已经散去,空气里还残留着香槟和人群的气味。灯光聚焦在展厅中央,那里并排悬挂着两幅尺寸相同的油画,画的都是高密东北乡那片盐碱地,秋日,夕阳,枯黄的蓑草在风中摇曳。
左边一幅,署名:齐白石(仿)。是画廊老板不知从哪儿弄来的,据说是某位高仿画师的作品,笔法老辣,色彩醇厚,带着明显的传统文人画韵味,将那荒凉之地,画出了几分“枯寂之美”。
右边一幅,署名:AI-墨魂。是司马缸用他那个“会写诗的机器”的同门软件——“AI绘画模型”,输入了无数张家乡的照片和他自己描述的“感觉”后,生成再由数字喷绘机制作出来的。
齐白石(仿)那幅前,还零星站着几个穿着考究的中年人,低声品评着笔墨气韵。
而AI画作前,却围着一群年轻人,举着手机拍照,议论纷纷:
“这光影!这细节!绝了!”
“你看那草,感觉真在动!”
“就是……就是感觉少了点什么?”
画廊老板,一个留着山羊胡、精明的中年男人,端着酒杯,踱到司马缸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缸子,你这AI玩意儿,有意思!技术是没得说,看这云的层次,这土地的质感,比那边那幅‘齐白石’不差,甚至更‘像’照片!”
司马缸勉强笑了笑,没说话。他盯着那幅AI画,心里头堵得慌。是,它画得很“好”,好得挑不出毛病。夕阳的角度,阴影的长度,每一根草的姿态,都符合物理规律,都无比精确。可它就是……没有魂。
那边那幅仿作,虽然笔法可能是模仿的,情感可能是造作的,但至少,那里面有一个“人”,在观察,在感受,在用他的手,笨拙地、却又真诚地,试图表达他看到的世界。那笔墨里,有人的呼吸,有人的体温。
而这幅AI画呢?它只是冰冷地、高效地执行了算法,拼贴了数据。它画出了盐碱地的“形”,甚至画出了它的“色”,但它画不出那片土地在司马缸记忆里的味道——那种混合着苦涩、贫瘠、却又让人莫名依恋的,故乡的味道。
这时,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在助手的搀扶下,颤巍巍地走到两幅画前。他是国内知名的美术评论家,今天被特邀而来。他在齐白石(仿)那幅前停留片刻,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
然后,他走到AI画作前,戴上老花镜,仔细端详了许久,许久。
最后,他转过身,看着司马缸和画廊老板,缓缓说道:
“这幅(指仿作),是死去的蝴蝶,被精心钉在了标本框里。”
他又指向AI画作:
“而这幅,是用最高级的丝绸,仿造出的蝴蝶,每一根纹路都完美,但它……从来没有活过。”
老者的话,像一根针,扎进了司马缸的心里。
他看着那幅没有“画魂”的、完美无缺的AI画作,仿佛看到了一个技术昌明,却可能丢失了人类最珍贵、最笨拙、也最温暖的情感的,冰冷的未来。
画展还在继续。
但司马缸觉得,他已经得到了答案。
有些东西,是机器,永远无法替代的。
---
【本幕终】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同时有二十多篇诗词获专家评审金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