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激流》
第四十幕:仰望深空
(由 刘慈欣 执笔)
贵州,黔南自治州,大窝凼。
群山环抱的天然洼地,如同地球表面一只巨大的耳朵,静静倾听着宇宙深处的秘密。位于其核心的,是“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那由数千块反射面板构成的银色巨碗,在月色下泛着清冷的光辉,仿佛某种不属于这个世界的造物。
总工程师南仁东的骨灰,已遵照他的遗愿,撒在了这片他倾注了毕生心血的山坳里。如今,FAST首席科学家李菂,站在总控室里,凝视着主屏幕上瀑布般流淌的原始数据流。他的眼神平静,却蕴含着如同FAST本身一样的深邃洞察力。
“李博士,B-1127号可疑信号,持续观测数据已累积达到阈值。”一名年轻的研究员报告道,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信号特征……无法用已知的脉冲星、射频干扰或任何自然现象完美解释。”
控制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李菂。他们都知道B-1127——一个来自遥远深空、具有极窄带宽和规律性频率漂移的重复信号。它已经困扰了团队数月,排除了所有能想到的干扰源和已知天体模型。
李菂走到数据屏前,仔细审视着那组被高亮标记的序列。信号的简洁与规律,透出一种近乎“刻意”的美感。它不像宇宙中常见的、狂暴而随机的自然现象,更像……某种精密的“敲门声”。
“启动‘凤凰’预案。”李菂的声音打破了寂静,沉稳得没有一丝波澜,“调用所有可用观测时间,对B-1127源区进行最高灵敏度的凝视。同时,启动与‘天河’超算的协同分析,进行全参数空间的模式匹配。”
“凤凰”,一个为应对潜在的地外文明信号而制定的、高度保密的分析流程。命令下达,FAST那巨大的反射面在促动器的精细控制下,开始微调角度,如同调整倾听的姿态,将全部的“听力”聚焦于宇宙深空中的那个微小坐标。
数据流更加汹涌地涌入。超算中心开始全力运转,尝试用各种复杂的数学模型去解读那隐藏在噪声中的、可能来自亿万光年外的信息。
李菂走到观测平台的边缘,仰起头。浩瀚的银河横贯天际,无数星辰冰冷地闪烁着。FAST那巨大的银色轮廓在星空下显得无比宏伟,又无比孤独。
他想起了导师南仁东生前常说的一句话:“我们搞这个‘大锅’,不是为了找外星人,是为了看清我们自己,看清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
但现在,他们可能真的听到了点什么。一个来自深渊的、微弱的回响。
这信号背后是什么?是另一个文明的问候?是某种未知的自然奇迹?还是宇宙更深层规律的冰山一角?
没有人知道答案。
但李菂知道,无论结果如何,从FAST接收到这个无法解释的信号那一刻起,人类文明或许已经站在了一个全新的门槛前。他们这些站在“天眼”之下的人,正代表整个人类,进行着一次前所未有的、孤独而勇敢的——
仰望。
这仰望本身,无论能否得到回应,都已意义非凡。
---
【本幕终】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同时有二十多篇诗词获专家评审金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