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激流》
第二十九幕:降维
(由 麦家 执笔)
北京,中关村,一家看似普通的创投基金会议室。
空气里是现磨咖啡的香气和真皮座椅淡淡的味道,与深圳1706室的方便面味道截然不同。巨大的落地窗外,是被称为"中国硅谷"的繁忙街景。
林浩和陈其坐在一侧,穿着他们最体面的衬衫,努力让姿态显得从容。他们的对面,是"锐进资本"的合伙人,李明,一个四十岁左右,眼神锐利如鹰隼的男人。他手里把玩着一支万宝龙钢笔,听着陈其激情澎湃地讲述"溪流"分布式架构如何颠覆传统,如何在"双十一"洪峰中经受住考验。
"很精彩的故事。"李明放下钢笔,双手交叉放在桌上,他的笑容标准,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居高临下,"林总,陈总,你们的团队和技术,我们非常欣赏。但是……"
这个"但是"让林浩的心微微一沉。
"但是,市场是残酷的。"李明身体微微前倾,"据我们所知,目前至少有五家团队在做类似的事情。其中两家,已经有巨头背景。你们觉得,‘溪流’的核心壁垒在哪里?"
陈其立刻回答:"是我们的架构灵活性!以及我们对异构计算支持的前瞻性……"
李明轻轻抬手,打断了他:"技术壁垒,在资本和规模面前,有时候很脆弱。"他的目光转向一直沉默的林浩,"林总,我更想听听,如果‘锐进’注资,你们打算如何快速占领市场?或者说,如何让自己……变得不可替代?"
林浩深吸一口气,准备阐述他们稳扎稳打、服务好种子用户再图扩张的策略。
但李明没有给他机会,他直接抛出了一个方案:"我们建议,‘溪流’调整方向,专注于为中小型电商平台提供定制的、高性价比的促销活动流量解决方案。这是一个明确的、可快速复制的市场切入点。我们可以帮助你们,在六个月内,横扫这个细分领域。"
林浩愣住了。这等于把"溪流"这把旨在打造未来计算基础的"瑞士军刀",强行掰成一把只能开一种瓶盖的"起子"。
"李总,"林浩试图解释,"我们的愿景是构建更底层的……"
"愿景很重要,但活下去更重要,不是吗?"李明再次打断,他的语气依旧平和,却带着资本特有的、冰冷的逻辑,"先在一个垂直领域做到绝对垄断,拿到足够的数据和利润,再谈底层,再谈未来。这叫‘降维打击’,用你们最锋利的刀尖,去切一块最容易到嘴的蛋糕。等其他玩家反应过来,你们已经站稳了脚跟。"
会议室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默。陈其的眼神里出现了挣扎,他显然被这个"快速成功"的路径打动了。
林浩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这不是技术讨论,这是商业逻辑的碾压。对方在用资本和市场的力量,强行给他们的梦想"降维",修剪掉那些看似不切实际、却通往未来的枝丫。
他仿佛看到,"溪流"变成了一头被圈养的野兽,虽然衣食无忧,却永远失去了在更广阔原野奔跑的可能。
"我们需要考虑一下。"林浩最终说道,声音有些干涩。
"当然。"李明站起身,笑容依旧,"期待你们的好消息。记住,在这个时代,速度就是生命。"
走出那栋光鲜的写字楼,北京的阳光有些刺眼。陈其兴奋地讨论着那个"降维"方案的可能性,而林浩却沉默着。
他回头望了一眼那高耸的玻璃幕墙,感觉那不像是一座建筑,更像是一个巨大的、正在运转的筛选机器,将一切不符合资本快速增殖逻辑的梦想,无情地"降维"、格式化。
他们的"溪流",能逃过这种命运的修剪吗?
林浩不知道。
他只知道,资本的洪流,与技术创新的河流,开始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危险的夹角。
---
【本幕终】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同时有二十多篇诗词获专家评审金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