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激流》
第二十七幕:云端筑梦
(由 刘慈欣 执笔)
杭州,阿里云初创时期的办公室,更像一个被代码和泡面盒淹没的战场。
空气中漂浮着显示器的静电味、熬夜的油脂味和一种近乎偏执的狂热。墙壁上挂着一块巨大的白板,上面画满了如同星云图般复杂的分布式系统架构,线条交错,节点密布,旁边潦草地写着各种公式和待解决的问题。
王坚博士站在白板前,他的白衬衫袖口随意挽着,眼里布满血丝,但目光却像探照灯一样,灼灼地钉在那些错综复杂的线条上。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在只有服务器风扇嗡鸣的深夜里异常清晰:
"他们都说,这是‘云’,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他的手指划过白板上一处代表数据调度核心的复杂模块,"但我们要造的,不是云。是数字文明时代的水和电!是未来所有创新赖以生存的——底层基础设施!"
角落里,一个年轻的工程师忍不住小声嘟囔:"王博士,现在连‘飞天’系统的核心调度延迟都还没降到预期指标,客户那边抱怨声越来越大,我们是不是……先解决眼前的问题?"
"眼前的问题?"王坚猛地转过身,目光扫过那一张张疲惫而年轻的脸,"眼前的问题,是因为我们还在用旧世界的砖瓦,试图搭建新世界的地基!修修补补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我们必须从最底层重构,哪怕推倒重来!"
他走到一台正在全负荷运行、机箱滚烫的服务器前,手掌近乎虔诚地按在那些散发着热力的金属外壳上,仿佛能感受到里面奔腾的数据洪流和正在孕育的、一个全新体系的艰难胎动。
"我知道你们累,我知道外面质疑声很多。"他的声音低沉下来,带着一种共同的沉重,"他们说我们是疯子,是堂吉诃德,对着风车挥舞长矛。但他们不明白,如果现在不去挑战这些最核心、最底层的技术堡垒,十年后,二十年后,我们的互联网企业,我们的数字经济,命脉就会攥在别人手里!到时候,我们连做堂吉诃德的资格都没有!"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再次投向那片画满架构图的白板,像是凝视着一个尚未诞生的宇宙。
"我们现在做的每一行代码,解决的每一个bug,都是在为这个未来的基础设施,打下第一根桩基。这根桩基,必须打在岩石上,不能打在沙滩上!哪怕我们这些人,最终都成了垫在下面的基石,也值了!"
办公室里一片寂静。只有散热风扇依旧在嘶吼。年轻的工程师们看着他们的领路人,看着他眼中那混合着理想主义的火焰与现实磨砺出的钢铁意志,胸中的疲惫和迷茫,仿佛被某种更宏大的东西冲刷、点燃。
王坚拿起一支马克笔,在白板上一处代表元数据服务的、尚未完善的区域,用力地画了一个圈。
"这里,"他的声音重新变得坚定,"就是我们下一个要攻克的‘上甘岭’。没有退路。我们必须把它打下来。"
他扔掉笔,转身走向自己的电脑,重新投入那片由逻辑和代码构成的、看不见硝烟的战场。
窗外,杭州的夜空下,是沉睡的两千多万人口。他们不知道,在这间不起眼的办公室里,一群"疯子"正在为他们未来的数字生活,构筑着最初的、也是最坚实的云端之梦。
这个梦,关乎自主,关乎命运。
它沉重,却必须被实现。
---
【本幕终】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同时有二十多篇诗词获专家评审金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