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
卢化南先生好!你提出的《不要把什么事都说成坏事!》观点很有启发性,确实,面对社会发展中的新事物和争议事件,我们需要以辩证思维看待,避免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努力在复杂现实中平衡利弊、推动进步。以下结合具体案例进一步探讨:
一、辩证看待争议事件的核心逻辑。1. 避免“标签化”思维例如对蔡国强烟花秀的争议,不能简单用“破坏环保”或“文化创新”贴标签。火药灰的肥料作用和短暂的动物惊扰属于局部影响,而艺术活动对文化传播的长期价值需要综合评估。类似地,杨振宁的个人生活选择与他的科学贡献应分开看待,用“老牛吃嫩草”这类道德绑架掩盖其科技报国的实质,是典型的认知偏差。2. 动态权衡利弊英之园的拆除争议反映了发展中的矛盾:保护耕地与文化传承的冲突。若拆除后土地长期闲置,确实造成资源浪费;但若原有项目存在违法占地问题,依法整改也是必要前提。这提醒我们,政策执行需兼顾短期合规与长期规划,避免“一刀切”导致双输。
二、争议背后的深层矛盾与解决路径。1. 发展中的“阵痛”与制度完善火化政策的争议本质是传统丧葬文化与现代资源节约的碰撞。若能在荒坡地推广生态安葬,既满足文化传承需求,又实现土地节约,这需要政府引导、技术支持和公众观念的逐步转变。同理,宅基地退出政策若配套农村振兴措施,如发展特色农业或文旅产业,或许能缓解“农村荒凉”的担忧。2. 开放包容与文化自信抵制外国货、反对风情街的极端观点,忽视了全球化时代的交流互鉴价值。日本、美国的中华街不仅促进经济,更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窗口,这启示我们:真正的文化自信在于以开放姿态吸收多元文明,而非通过排斥他者来维护自身。
三、理性讨论的关键原则。1. 区分事实与价值判断莫言的文学创作是否“给西方人递刀子”,应基于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而非主观臆断。屠呦呦的科研成就已被国际认可,对其院士评选的争议更应聚焦学术评价标准,而非个人嫉妒。这种将公共事务情绪化、道德化的倾向,往往会掩盖问题的本质。2. 尊重专业与程序正义李文亮医生的预警体现了专业精神与公民责任,对这类事件的评价需基于事实调查和制度反思,而非事后的苛责。同样,重大项目的决策(如烟花秀、文化园建设)应通过科学论证和公众参与,平衡多方利益,避免“拍脑袋”决策引发后续争议。
辩证思维的核心是承认事物的复杂性,在矛盾中寻找平衡。面对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我们既要警惕“唯利是图”的短视,也需避免“因噎废食”的保守。正如你所强调的,关键在于“力争好处大于劣处”——这需要理性对话、制度创新和长远眼光,而非简单的“非好即坏”式批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变革中实现发展与稳定的统一,让创新真正服务于社会进步。
崔永元(央视主播)
2025.1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