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
人间微光 温柔为诗
晨光,秋风,落叶纷飞的时节,巷口老槐树便把影子轻轻铺在石阶上,像怕惊醒藤椅里打盹的老人。风穿过枝叶时也收了力气,连呼吸都放得极轻——它知道檐角垂着的露珠易碎,更懂这份晨光里的宁静,容不得半分惊扰。原来天地间最妥帖的温柔从不是声势浩大的馈赠,而是在他人的安稳里,悄悄敛去自己的喧嚣。
常在暮色四合时倚窗,看对面楼宇的灯火明灭。有的窗亮至深夜,许是有人在灯下赶工,笔尖划过纸页的声响藏着生活的奔波;许是有人在等晚归的人,暖黄的光里裹着满心的期盼。有的窗早早暗了,该是孩童已枕着美梦入眠,老人已在浅眠中卸下疲惫。每当这时,我总把自家的灯调得柔和些,怕强光透过玻璃,扰了那一方小小的安宁。古人说“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护住别人的宁静,其实也是在为自己的世界留一片温柔。
去年,曾在旅游江南烟雨中漫步,见撑伞人缓缓绕行青石板,脚步轻得像落在水面的雨丝——不为别的,只为避开水洼里映着的云影,怕一脚下去,就碎了那片流动的天。也在塞北黄昏下驻足,看牧马人轻轻勒住缰绳,任晚风掀起衣角,静静等归鸟掠过泛红的天际,才驱马前行。这人间的慈悲从不在经卷上镌刻,也不在高台上传颂,它藏在“落花不语空辞树”的体谅里,藏在“细雨湿衣看不见”的分寸间。不随意叩响他人紧闭的门扉,不轻易搅动他人心湖的涟漪,便是把尊重织进了日常的褶皱里,让寻常日子有了暖意。
那年秋夜寄居古寺的光景,至今仍清晰如昨。僧人夜读时,总把烛火挑得极暗,昏黄的光晕只够照亮书页,他说“怕烛花爆响惊了殿外打坐的居士”。书页翻动的声响比檐角的落叶还轻,偶有晚风穿堂,也只是轻轻拂过烛火,没敢扰了这份静。就在那片温柔的暗里,我忽然懂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真意:那不是疏离,是不给对方添扰的默契;不是淡漠,是护住他人自尊的周全。就像山间的溪流,从不会冲垮岸边的苔藓,只会顺着地势缓缓蜿蜒,把滋养藏在无声的流淌里,悄悄浸润每一寸土地。
可总有人忘了,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盏微光。有人借它照路,在迷茫里寻方向;有人靠它取暖,在寒夜里守希望;有人用它点亮漫漫长夜的期盼,撑过那些难捱的时光。偏有冒失者,或因自己的灼热点燃,便去吹灭他人的微光;或因自己无眠,便要敲碎别人的梦境。却不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早把善良的底色写得分明:发自己的光就好,不必让别人的世界陷入黑暗。
我曾在冬夜的公交车上,见年轻母亲悄悄用手捂住孩子的嘴,眼里满是轻声的哄劝——孩子本要哭闹,却在母亲的温柔里慢慢安静,怕惊扰了邻座熟睡的老人,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正映着窗外的霓虹,睡得安稳。也曾在写字楼的电梯里,见加班归来的人放慢脚步,轻轻按住开门键,等轮椅上的老者先按下楼层,他眼底的疲惫里,藏着不慌不忙的善意。这些细碎的瞬间,像散落在人间的星子,没有惊天动地的模样,却让“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箴言有了温度。它们悄悄告诉我们:善良从不是要做什么感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在每个可能惊扰他人的时刻,轻轻收住自己的脚步,把温柔藏进细节里。
这人间最珍贵的,从不是光芒万丈的时刻,而是懂得在他人的生命里,做一个安静的过客。不惊醒沉睡的梦,不熄灭微弱的灯,不伤害敏感的自尊。如此,我们发出的每一束光,才会温暖而不灼人;我们走过的每一段路,才会留下善意的痕迹。待来日回望,便会发现:那些藏在分寸里的慈悲,那些融在细节里的善良,早已把寻常岁月,酿成了最动人的诗篇。
————————————————
作者简介:王护君 、笔名山乡村夫。宁夏彭阳县人 ,中国散文协会、中国诗歌协会、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乡村、都市头条认证作家,文字爱好者,一个行走在墨香里的性情男子,喜欢在温暖的文字中寻找一种倾心的诗意生活,常有感性文字散见于网络平台和地方报刊并多次获奖。
详细住址: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和平小区
电话微信同号:15909548981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