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 事 随 笔(四)
文︱甄春延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愿意看书,我父母的同事后来都说过,你小时候整天捧着书看。

记得我的语文成绩在我读初中的时候就是班级里比较好的,历史课经常是满分的。因此,我也是我的语文老师和历史老师非常喜欢的同学之一。
我记得老师就告诉我要多读书。书籍能够开拓人的视野,书籍是经验的积累,是一种传递知识的方式。学习可以让人掌握更多知识,更快的进步。
小时候由于是“黑五类”,我从小学二年级就没有上过学。了解那段历史的人都能够知道是怎么回事。世界都变得疯狂了,上学就受欺辱,要不然就只能够坐在后面,也学不到什么。父亲当时在被批斗之余就是喂猪,我有的时候就到猪舍那里和父亲一起喂猪。
就在那时候,父亲闲暇之余就教我背些诗词,认认字什么的。父亲出身于前清秀才家庭,开始家境还比较殷实。后来,由于我爷爷好打抱不平,家道败落,生活逐渐的困难起来。于是我爷爷办起了私塾,父亲就跟着爷爷一直在一起。为了聊补家用,父亲还到天津的南开大学图书馆当过夫役,就是今天的勤杂工。
到了七七事变之后,父亲毅然返回家乡,加入共产党投身于抗日事业。父亲跟我说过,他在空闲之余,如饥似渴的翻阅图书馆里的书籍,在那里看了许多书。
父亲酷爱读书,也好收藏书籍,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他卧床不起。在我的印象中,我们家有许多书籍。文革前,父亲是领导干部,他有专门的购书卡。每次他到北京或者外地出差,回来时必然带许多书回来。
文革中,造反派从我们家抄走17大箱子书籍。到文革后期,造反派才给我家只退回半麻袋书,还是我父亲和我去领回来的。据父亲讲,他收集的书籍最有价值的是明版的宋慈的《洗冤集录》,可惜这些后来都没有了。正是那时候学不到什么,所以父亲就力所能及的教我一些知识,我喜欢文学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当时退回的书里面有几本《史记》、《聊斋志异》,还有一本秦牧的散文集《艺海拾贝》,我开始就看这些书,不懂的地方就问父亲。比如《聊斋志异》里光对时间的描述就有好几种。那时候的烙印太深了,所以我的文学爱好也就形成了。一直到1972年,父亲的生活慢慢的趋于正常了,我才从大山深处走出来,到云南省思茅地区景东县中学上学,直接上的就是初一。可是,那时候你又能够学到什么,由于基础打得不好,我的数学成绩就没有及格过。
大约是1973年,父亲刚刚“解放”,被安排到迁到云南的北京林学院工作。我们家从景东又搬到昆明市生活,我在昆明的24中学读书。在这个时候,我的生活才开始有了一定的变化。我的语文成绩在这个时候算是比较好的,我的语文老师孙渠先生经常单独指点我,还经常把我找到他家里,耳提面命,使我受益匪浅。至今我仍然忘不了他。我在那个阶段,对书的的渴求是难以想象的。什么都看,什么都读。说难听的话,当时的手抄本,我差不多都读过。《第二次握手》、《少女之心》、《梅花党》什么的都看过,我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利用父亲是学校领导的机会,在学校图书馆借了许多书,偷偷的看了《家》、《春》、《秋》、《红日》、《安娜.卡列尼娜》、《复活》、《静静地顿河》、《巴黎圣母院》、《牛虻》、《文史资料选辑》等等。因为,那时候有许多书还不公开,我那个时候能够读到那些书,既是机遇也是上天眷顾我啊。
1980年我又随父母工作调动回到了东北。工作安排在农大的图书馆工作。那时候的工资很低,开始我是27.5元,到后来是31.5元。结果有一回图书馆订书,我也直接订了《全唐诗》17册,《康熙字典》一本,两套书花了整整一个月的工资。还别说,那时候钱真值钱。但是,我的工资没有了,回家怕母亲说我,就悄悄地同父亲说了,父亲乐了,说没有事情,该买就买,没有钱我给你。后来母亲也知道了这件事情,一笑了之。一到星期天,父亲就叫上司机,也叫上我跟他出门到书店去。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只要回到家,母亲看见了就“发一顿牢骚”,父亲就冲我挤挤眼,回到自己的房间看书去了。
那些年我也养成购书的习惯,但是随着书价的越来越高,我有时候也吃不消了。买两本中意的书有可能花掉100元,我也是咬牙买下来。家里原来有5个书架的书,后来搬新家,我忍痛送给别人两个书架的书,结果近几年又有书塞满了书架的角角落落。我觉得读书是个好习惯,我原来在图书馆工作,自己每年还订书订报,我觉得书是自己的才看着心安理得,后来到机关工作后,我还坚持每年自己订报。随着新媒体的盛行,买书的习惯我也慢慢的改变了,自己有公众号、有QQ、有微信、有博客、有美篇等自媒体。我自己写了东西能够发表的我就发表,不能够发表的我就放到自媒体中。可以和网友、文友互相交流。这也算是对学习的一种补充吧。从在职到退休7年后,我已经写了大大小小几百篇东西,自觉地还有点小成绩。
我始终记得几句话,书到用时方恨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中不仅仅有颜如玉、黄金屋,更多地是读书能够让人视野开阔,能够让人在书中学到更多地东西。我想也许这些对读到它的人多少会有所帮助吧。
2025年10月22日
【作者简介】:甄春延,原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退休干部,东北师大夜大中文系毕业,学士学位。一生酷爱文学。
编辑制作:老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