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深爱的黄草故乡
文/雷文才
黄草果寨碉堡
距离黄草拱桥东南面约1公里处,一座八角形碉堡如猛兽般盘踞在悬崖之巅。此堡四面皆是刀削斧凿般的悬岩,崖壁光滑如镜,仅能从南侧一条蜿蜒的小道勉强靠近,脚下便是深不见底的沟壑,稍有不慎便会坠入深渊;三面临水,东有滚滚沤江奔腾而过,江水撞击崖壁发出雷鸣般的轰鸣,南、北两侧则被支流环绕,水汽蒸腾间更添几分险峻,真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之地。
碉堡高达四层楼,墙体由石灰、糯米、泥巴混合的三合土浇筑而成,厚达2尺,坚硬如铁,常子弹打在墙上只留一个浅坑,根本无法穿透。八个墙面均设有里宽外窄的射击孔,守军只需转动身体,便能将四周山道、河道尽收射击范围,哪怕是一只飞鸟掠过,也难逃过枪口瞄准。顶端为便于观察,四面镂空,粗大的围栏如獠牙般凸起,站在堡顶往下望,黄草镇的房屋如米粒般大小,沤江与浙水河交汇的浪花似碎玉般闪烁,而下方的官道不过是一条缠绕在山间的青石板细线,陡峭处坡度近七十度,行人需手脚并用才能攀爬,稍有不慎便会滑落。
这座碉堡本是国民党为围剿江西红军所建,妄图凭借天险阻断红军去路。黄草水果寨碉堡,是1934年8月14日任弼时萧克率红四军攻下的。任弼时率领部队过境黄草时,面对这易守难攻的堡垒,红军战士们毫无惧色。他们踩着晨露出发,顶着寒风侦查,有的战士趴在冰冷的岩石后,任凭江风吹裂脸颊,仍紧盯着碉堡的每一个射击孔;有的战士冒着枪林弹雨,匍匐在荆棘丛生的崖壁间,只为摸清守军的换防规律。哪怕脚下是万丈深渊,身前是密集的子弹,他们眼中始终燃烧着坚定的光芒——“为了穷苦百姓能过上好日子,就算拼了命,也要拿下这座碉堡!”
有战士主动请战,带着捆好的炸药包,沿着崖壁上仅能容下脚掌的石缝缓慢移动,途中被守军发现,子弹如雨点般落在身边的岩石上,碎石溅起划伤了他的手臂,鲜血顺着指尖滴落进江里,可他只是咬着牙,死死攥着炸药包,继续往前挪动;还有战士组成冲锋队,趁着夜色从沤江支流泅渡,冰冷的江水冻得他们嘴唇发紫、牙齿打颤,却没有一个人退缩,只因心中始终记着“解放全中国”的信念。正是这份“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革命意志,让红军战士们突破了天险,成功攻克碉堡,打通了汝城通往资兴的道路。
碉堡南侧有一块约200平米的大坪,坪上的正厅屋曾是守军歇息之地,可容纳一个班的士兵,屋内墙壁上还残留着当年守军刻下的反动标语,与红军战士用鲜血写下的革命口号形成鲜明对比。再往下过小型拱桥便是原乡公所,官道从拱桥下穿过,当年红军攻克碉堡后,便是沿着这条青石板官道,带着胜利的旗帜继续前进。
后来,随着东江水库建成,这座见证了革命烽火的水果寨碉堡,最终淹没在碧波之下,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但人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抱着炸药包冲锋的背影,那些在寒风中坚守的眼神,那些用生命诠释“坚定革命意志”的红军战士——正是他们,凭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信念,在悬崖之上、江水之畔,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传奇。

编辑/张小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