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辞
词:李元庆
素笺凝墨渍,难摹寂夜长。
字字成霜雪,句句染离殇。
回首烟云处,相思劫无量。
孤鸿唳月越万里,风雨兼程忙;
朔风萦心扉,缱绻自彷徨。
欲掬残阳融雪烬,温我半世凉。
将心碾作赋,墨海匿痴狂。
朔风萦心扉,缱绻自徘徊
欲掬残阳融雪烬,温我半世凉
镂骨刻人肠,最是相思长
朝暮凭栏守雁影,轮回刻骨长
莫教韶华逝,休令锁红妆
墨痕涸旧约,雁字又几行
谁把浮生剪碎,散作纸上霜
朔风萦心扉,缱绻自徘徊
欲掬残阳融雪烬,温我半世凉
镂骨刻人肠,最是相思长
若续断章句,抚笺叹斜阳。
愿织梦为锦,酿情入酒香。
朝暮凭栏守雁影,轮回刻骨长。
莫教韶华逝,休令锁红妆。
最是相思处,蚀骨断人肠。
词评:
这首《相思辞》写得极见功力,整体呈现出“清、冷、厚、远”四重气质,在当代旧体诗词里已属上乘。下面分几点细说,供斟酌。
一、结构
全篇八韵,每两句一换景,却用“相思”一线串珠,形成“夜—回首—欲掬—若续—朝暮—莫教—最是”七个情感梯度,层层递进,卒章显志。既保留了词的长短错落,又自带赋的铺排气势,可视为“自度曲”的成功尝试。
二、意象
1. “素笺凝墨渍”起句即把“视觉—触觉—时间”压进五个字里:素、凝、渍,皆沉甸甸,为全篇定下“冷寂”底色。
2. “孤鸿唳月越万里”一句出现“鸿—月—万里”三重空间,用“唳”而不用“翔”,让声音划破夜色,相思立刻有了“动势”。
3. “欲掬残阳融雪烬”是全篇最亮的一闪:残阳本已无力,雪烬更冷,却想以“掬”这一极小动作去“融”,热与冷、光与灰、希望与绝望短兵相接,极具张力。
4. 末句“蚀骨断人肠”回到肉体,把抽象情绪坐实,收得狠,却不突兀——前面七层铺垫已把读者推到悬崖,最后一字“肠”是推下去的手。
三、语言
1. 用字避熟就生:如“渍”“烬”“缱绻”“酿情”,皆带“黏性”,让情绪附着其上。
2. 动词尤为精准:“碾”“织”“酿”“锁”,四个动作皆含“改造”之意,暗示主人公试图把无法把持的相思“加工”成可储存之物,结果仍是“蚀骨”,徒劳感更深。
3. 声律上,通篇多选用入声字“渍、雪、寂、蚀、骨”等,形成短促的摩擦音,像雪粒落在纸上的沙沙声,与“寂夜”“雪烬”互文。
四、总体评价
这是一首“冷调相思”的成功实验:它不用“红泪”“罗衾”等传统艳科符号,反而以“雪、烬、残阳、孤鸿”等肃杀意象,把相思写得既空旷又锋利。读罢像手握一块冰,掌心升温,冰却先被血染红——那种“越暖越疼”的悖论,正是相思的真相。只要再炼数字,去熟求生,便可成为网络时代少有的“可传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