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记忆
——七八十年代的乡村供销社
文/寇健全
上世纪七十年代,九峰公社落驻甘午村,如一颗星火悄然点燃了沉寂的乡野。这个昔日默默无闻的小村落,因成为政治与生活的中心而焕然新生。卫生院、畜医站、信用社、供销社、九峰中学相继在此扎根,甘午村俨然化作全公社方圆十里内的“首都”。
甘午村民们便可就医、办事、购物、送子女入学,那份深藏心底的自豪,如同村口老槐树下拂面的微风,轻柔却持久,吹过一代又一代甘午人的心田。而永丰、虎峰等沿山村落的社员们,跋涉十里而来,鞋底磨穿、肩头压肿,更衬出这份便利的弥足珍贵。
从三间低矮民房起步,九峰供销社在七十年代初迎来蝶变。在周至县供销联社的支持与县革命委员会的批准下,公社西侧十五亩土地被征用,二十多间青砖灰瓦的房屋拔地而起。整齐的建筑沿路铺展,钢筋窗框镶嵌着透亮玻璃,朱红木门在阳光下泛着温润光泽。门楣上“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庄重醒目,墙面上“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标语铿锵有力,仿佛低语着一个时代对物资与希望的深切渴求。这排青砖瓦房,不只是供销社的新生,更是乡村迈向现代化的第一缕晨光,照亮了千家万户的生活期盼。

步入供销社,青砖铺地,洁净平整;芦苇搭顶,篾席覆面,朴素中透出井然秩序。沿墙而立的货架整齐划一,玻璃柜台擦得光可鉴人,映照出那个年代少有的精致与体面。墙上张贴的宣传画上,不见浮华明星,唯有工农兵坚毅的面容,默默传递着时代的主流脉搏。四个门市部分工明确:生产资料门市部弥漫着煤油与铁锈的气息,农具、化肥、电线静静陈列,是农民迈向机械化耕作的第一步;百货门市部里,布匹、雨靴、搪瓷盆、雪花膏琳琅满目,妇女们指尖轻抚布料,为孩子量尺寸、选花色,满心欢喜;日用杂货门市部飘散着油盐酱醋与糖果的混合香气,孩子们踮脚张望,眼神里盛满渴望;而农副产品收购与大肉销售门市部,则是乡村经济循环的枢纽——农民卖粮售蛋,再凭票换回限量的猪肉,一进一出间,维系着千家万户的烟火日常。在那个没有电子计算器的年代,售货员手中的算盘噼啪作响,是供销社最动听的背景音。他们不仅要眼疾手快地点钞、算账,还得练就一手包扎绝活——用黑油纸将茶叶、砂糖、食盐包得方正结实,四角分明,仿佛包裹的不只是商品,更是一份体面与尊严。
售货员这份职业,在当时堪称“金饭碗”:月薪二十四元,风吹不着雨淋不着,人人羡慕。虽头顶上写着“为人民服务”的匾额,但服务态度却常显冷峻。
日杂门市部的老周性情耿直,言语生硬,被乡亲们戏称为“周顶”。更有传闻,一位从战场归来的伤残军人曾在供销社任职,看淡生死,生活不拘小节,竟在县城某招待所长包房间,定期运来成袋白糖,吸引几位女服务员替亲友争相代购,竟引发一段风流轶事。这些传说,为平凡的柜台添上几分传奇色彩,也成了村民茶余饭后的谈资。
供销社不仅是购物之地,更是九峰公社的社交中心。在交通闭塞的年代,村民宁愿就近步行前来采购,也不愿远赴祖庵或终南的集市。供销社与医院是对门,每天这里人声鼎沸,摩肩接踵,加上旁边还有九峰中学,放学时更是热闹非凡。
购物不仅靠钱,更依赖布票、粮票、肉票、煤油票——票证齐备,方能成交。有钱无票,寸步难行。农闲时,生产队的社员们常借歇息之名溜进供销社闲逛,兜里空空,却乐此不疲地东瞧西看,问价不买。售货员被问得不耐烦,便冷言相向:“要买就买,不买别堵着!”

供销社占了我们生产队的地,我们队上的社员在供销社旁边地里干活,歇息时,几个爱说“儿话”的烂老汉,把逛商店作为劳动间隙最大的快乐!
而男社员们的目光,却总在百货柜台那几位风韵犹存的女售货员身上流连,哪怕只是远远一瞥,也足以慰藉枯燥的农耕生活。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听珍器方向盘,人事干部售货员”。这些都是人们羡慕的工作。当年的九峰供销社所在的甘午村,不仅是全公社的购物中心,也是全公社青年男女的会客厅。供销社与公社一步之遥。男女青年到了婚嫁年龄,都必须来公社扯结婚证。在公社门前,一对对情侣在此为迈入婚姻殿堂完成不可缺少的法定程序,然后双双走进供销社,男青年为对象买布料、买日用品,男方慷慨大方,女方含情脉脉。甘午人便在这熟悉的街角,见证了一对对有情人终成眷属。那布匹柜台前的低语、那肉票换肉时的羞涩一笑,皆成了婚嫁仪式中不可或缺的温情注脚,如同岁月深处的一缕暖光,照亮了无数平凡却动人的爱情故事。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城乡,市场经济逐步取代计划体制,九峰供销社也如全国万千同类机构一般,悄然退出历史舞台。昔日青砖瓦房或被拆除,或改作仓库、民居,曾经熙攘的柜台归于沉寂。那些曾令人艳羡的售货员,也在体制改革的洪流中各奔东西。然而,那段岁月并未随风而逝——玻璃柜中糖果的甜香、酱油缸旁竹提子的轻响、布匹柜台前母亲低语的尺寸,依旧在亲历者的记忆深处氤氲不散。供销社不只是一个购物场所,它是一段集体记忆的容器,承载着计划经济的印记,也凝结着乡村生活的温度与人情。如今,我们走进宽敞明亮的超市,扫码支付,瞬时成交,商品琳琅满目,选择唾手可得。可当指尖滑过冰冷屏幕时,是否会蓦然想起那个凭票购物的年代?是否会忆起那些站在玻璃柜台前,眼神热切却常因票证不足而黯然离去的乡亲?九峰供销社,这个曾联结城乡、服务万家的合作经济组织,虽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但它所镌刻的集体记忆与乡土情感,却如村口老井的水,清澈而深远,永远流淌在一代人的心中,成为乡村记忆里最温厚的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