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因为闻知广东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党支部书记、著名女作家高小莉,将于10月25日来韶关市为基层文学作者开讲报告文学创作,本公众号同仁格外高兴,有感而发,立马于昨天上午,发出了《来一个微型报告文学写作征集活动如何?——忽然想到向AI讨教的一段对话》的提前“预热”推文。敏锐先生在“浈江区作协”微信群第一时间读到此推文,立刻在群里表示:“认真读了两遍,有一种想动手的冲动。”浈江区作协主席粟立新立马“加油”——“你马上动手呀!”不到两个小时,便有了如下的“徽小说”和介绍写作背景的短文——也许也可当作一篇“微型报告文学”来读吧?
23小时的光
(小小说)
作者:敏 锐
雨是从下午开始疯的。
4月20日20:00,江湾镇的雨砸在陈默的全站仪上,噼啪声裹着泥腥味往衣领里钻。他蹲在临时指挥部的塑料布下,指尖在记录本上划拉:滑坡体位移0.3mm/小时,318县道K12+300处路基塌陷2.1米。数字写得极工整,像他过去三年在工地上画的CAD图,横平竖直,不带一丝皱纹。
"小陈,无人机该巡第三趟了。"老王的声音从雨幕里撞过来,带着柴油味的潮湿。陈默应着,摸出遥控器——这台"御3"是今早刚拆的箱,此刻旋翼上还沾着转运时蹭的草屑。
无人机腾空时,雨丝在镜头里织成灰网。陈默盯着屏幕,滑坡区的等高线在实时建模,红黄色的危险区像块烧红的烙铁。突然,右下角闪过一点暖黄。
不是监测点的警示灯。
他拇指微调摇杆,镜头拉近。半山腰那栋倾斜的土坯房,二楼窗口有支手电筒在晃,一下,又一下,慢得像在数心跳。雨太大,看不清人影,只能看见光透过雨帘,在泥墙上洇出个模糊的圆。
"发现疑似被困点,坐标X318.7,Y209.4。"陈默对着对讲机报数,声音比平时紧。老王在那头骂了句脏话:“标记好,先测边坡,别分心!”
无人机按预定航线飞走了。陈默却盯着屏幕回放,那点光还在闪。他想起出发前看的资料:江湾镇这月雨下了949.5毫米,是往年同期的三倍。雨水泡软了山体,也泡软了人心。
凌晨2:17,雨势更猛。陈默的记录本添了行新的:“手电筒闪烁频率:3分钟/次”。他自己都愣了——出发时队长说"数据要准",可这算什么数据?
天快亮时,对讲机里炸了锅:"K14段又滑了!"陈默操纵无人机折返,却鬼使神差地绕到那栋土坯房。窗口的光还在,这次他看清了,光后面是张布满皱纹的脸,正对着无人机挥手,嘴里似乎在喊什么。
“树……树仔……”
方言混着雨声,陈默只听清这两个字。他让无人机悬停,镜头往下扫。院坝里,一棵桂花树被滑坡的泥石流压弯了腰,枝桠快贴到地面,可根还扎得稳,几片新叶在雨里颤巍巍地绿。
上午10:00,318县道抢通到距那栋房子800米处。老王喊陈默报最新数据,他却突然开口:“王队,能给30秒偏离航线吗?”
老王骂他疯了,陈默没解释,手指在遥控器上飞快操作。无人机悬停在桂花树梢,机载喇叭里传出他现学的方言,是今早跟镇上联络员学的:“阿婆,树仔没事,根还在。”
屏幕里,那点暖黄猛地晃了晃,接着暗下去。几秒钟后,光又亮起来,这次晃得又快又急,像在笑。陈默突然想起自己的爷爷——也是个修路的,总说"路通了,树就会结果"。
下午19:00,第一辆救援车开到院坝时,夕阳正好从云缝里漏下来。陈默跟着队员冲进去,看见李阿婆正蹲在泥地上画字,手指蘸着雨水,一笔一划写"桂"。
"小伙子,你看。“阿婆拉他到树前,树皮上有道旧刻痕,是"1998.4”。"老头子当年修318道时栽的,说等路通到镇上,就开花。"她摸了摸树干,“你那’小飞机’说根还在,我就信。”
陈默低头看自己的记录本,最后一页没写数据。只有行铅笔字,被雨水洇得发蓝:“4月21日,19:03,路通了。树会开花。”
无人机还悬在半空,镜头对着夕阳下的318县道,新铺的碎石路泛着暖光,桂花树的影子被拉得很长,正好搭在路中央,像座桥。
以上这一篇一小时急就而成的微小说,有这样的写作背景——
救援微光背后的真实力量
作者:敏 锐
《23小时的光》开篇"雨砸在全站仪上的噼啪声",并非虚构的文学场景。2024年4月,韶关江湾镇遭遇历史罕见的持续性强降雨,4月1日至26日累计降雨量达949.5毫米,单日最大雨量117.2毫米,暴雨导致岩土体饱和、山体稳定性急剧下降。4月20日,318县道(全镇唯一进镇通道)被滑坡体阻断,通讯基站受损,全镇陷入"三断"(断电、断水、断通讯)的"孤岛"状态——这正是陈默与救援队伍奔赴的真实背景。
故事中"0.3mm/小时的滑坡位移"数据,源于现实救援中技术人员的监测细节:当时抢险指挥部设立临时监测点,技术人员用全站仪、无人机对滑坡边坡进行24小时监测,每小时上报数据,确保搜救安全。而陈默背包里"泛黄的监测手册",则映射着一线技术人员的工作常态——在泥泞的临时指挥部里,他们正是靠着这些手册与设备,在暴雨中为救援划出安全边界。
主角陈默的"技术理性与人性觉醒",根植于韶关一建技术员的真实群像。作为灾后重建的核心力量,韶关一建在灾害发生后1小时内启动应急响应,42人突击队"人停机不停"23小时抢通318县道。这些技术人员中,不乏像陈默这样的年轻人:他们习惯用CAD图纸记录数据,却在"机械+人工两班倒"的抢险中,重新理解"精准度"的意义——正如故事中"屏幕里那点不属于监测点的暖黄",现实中,无人机镜头下的每一处光点,都是等待被连接的生命信号。
陈默的认知转变,暗合了韶关一建"数据要准,人心要暖"的抢险理念。在记录的重建案例中,技术人员不仅监测滑坡数据,更要"地毯式排查6个行政村",新增30多处地质灾害风险点——冰冷的监测手册与温热的生命需求,在此刻完成了最深刻的交融。
李阿婆院中的老桂花树,是故事最动人的情感锚点,其原型藏在318县道的修建史中。小说中这棵树是"丈夫生前栽种的318县道修路纪念",而现实中,318县道不仅是江湾镇的"生命通道",更是"百千万工程"中基础设施与民生温度共生的缩影:它曾是连接外界的纽带,灾害中被滑坡阻断,灾后又在韶关一建的重建中拓宽为双向两车道,通行效率提升3倍。
这棵树的"318县道纪念"身份,串联起"道路建设—灾害救援—灾后重生"的时空线索。正如所言,它暗合了"基础设施与民生温度共生"的发展逻辑——丈夫修路时栽下的希望,在灾害中成为救援的坐标,最终在重建后继续守护家园,恰如"百千万工程"中,每一条路、每一项工程,都承载着"连接生命"的终极意义。
故事标题"23小时",既是陈默的救援时长,也是韶关一建抢通"生命通道"的真实时间。而"光"的意象,在现实中有着双重注解:一是救援人员手电筒的光(如故事中"一下又一下"的暖黄),二是技术设备的"光"——无人机的红外镜头穿透雨幕,全站仪的激光束锁定滑坡位移,这些"光"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让孤岛重获连接。
这种"技术人文主义"的觉醒,正是"百千万工程·闪光纪实"活动的核心诉求。中提到,该活动倡导"以小见大,记录身边不凡",而《23小时的光》正是通过"0.3mm/小时的滑坡位移"与"手电筒光"的张力,将宏大的救援叙事浓缩为个体的认知转变,让"平凡英雄"的微光,照见了时代精神的底色。
从江湾镇的暴雨孤岛到重生家园,从陈默的监测手册到李阿婆的桂花树,《23小时的光》用文学的笔触,还原了"百千万工程"最生动的注脚:所谓"宏大叙事",终究是由无数个"一下又一下"的坚守与微光组成。而那些像陈默一样的技术员、像李阿婆一样的普通人,正是这束光里最温暖的光源。
(2025年10月18日下午)
(图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责任编辑:桂汉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