谝谝方言:卖瓮的
作者 孙保民
(照片由孙蕊萍提供)
孙吉话里有个词“卖瓮的",普通话念作“mài wèng de”,孙吉话念作“māi wēng dei”。词义解释为:出售、销售瓮的人。(瓮指用来盛水或其它物品的陶制器具)。
孙吉话所说的“瓮”,其实是普通话里的“缸”,两者虽同为陶器,但瓮以“口窄腹大”适应密封需求;缸以“敞口直身”,体大,满足日常取用,当地多用来储存水。孙吉话的“瓮”用于储存其它物品时另有用词:“面瓮的”、“瓦瓮的”(这里的“瓮”意思与普通话相同)。
说到“瓮”和“缸”,顺便说一下大家熟知的故事“司马光砸缸”。按运城方言理解,司马光砸的应该是用来储存水的“瓮”(即“缸”),这与故事“缸”的说法一致。但是,有人提出异议,说司马光砸的应该是小口的“瓮”。那么,司马光砸的到底是什么?《宋史·司马光传》明确记载“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北宋诗僧惠洪的《冷斋夜话》中同样描述为“庭有大瓮”,并提到司马光“以石击瓮”。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版本,与《宋史》一致。 明代启蒙读物仍沿用“击瓮”。为何会演变成“司马光砸缸”呢?据查,该故事最早引入教材为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版《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 书》第 二册《司马温公》,在解读史料记载时为押韵将小口大腹的“瓮”首次更改为直口深腹的“缸”。考古证实,宋代时大缸罕见。就这样,司马光砸“瓮”变成了砸“缸”(实则是运城方言的“瓮”)。
“卖瓮的”,字面意思是销售瓮的人。但是,人们常用的却是衍生出来的贬义,听者唯恐躲之不及。据说连卖瓮者都忌讳自己是“卖瓮的”。这里面有什么奥妙呢?
曾经,“瓮”在农村是随处可见,家家户户都在使用。孙吉一带因为是十年九旱的缺水地方,大多数人家都用来存水,也有的用来装粮食等物,每家少则一个,多则几个。但是,这个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器物,孙吉及周边附近的地方并不生产(高村仅烧制瓦陶),所有需求据说都是从北边的洪洞而来。
洪洞人性格很有特点,刚毅直爽,暴躁易怒,话不投机,立马竖眉瞪眼,俗话有:“洪洞县里没好人”(据说戏剧《苏三起解》中原来有这句台词,后来在洪洞演出时受到抵制,不得不改为“洪洞县衙没好人”)。所以,“卖瓮的”不好的名声或许与此有关。
再者,有个故事讲卖瓮的人为招揽生意,常敲击所卖之瓮,以声音洪亮赢得顾客。若是不小心把瓮敲裂,他会说,只是裂个缝,糊一下照样用。万一失手把瓮敲破,他还会拿起碎片敲着说:“你看这瓷片多厚实”。于是,“卖瓮的”又被认为是花言巧语忽悠人。
另外一个意思,不知道为什么,女人行为不端,做出了不守妇道、令人不齿的男女苟且丑事,竟然能与“卖瓮”牵扯上。也许,正是这层意思,“卖瓮的”成了让人听之色变之词。
总之,孙吉话“卖瓮的”有讥讽、耻笑、指责等几层意思。说男人“你个卖瓮的”,多含讥讽;说女人“兀个卖瓮的”,多含耻笑;说淘气小孩“你个小卖瓮的”,既嗔怪又呵责,爱恨交织。
社会发展进步到如今,农村的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来水通到家户,用水不需瓮存;粮食现打现卖,不用瓮藏。瓮,只在一些旧宅院里传承者历史的记忆,其他地方已经基本没了踪影。在农村卖瓮自然没有了意义。但是,“卖瓮的”或许还有人会偶尔提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