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写一首让大众共情传唱的“好歌”
文/王本海
一、教案基本信息
本教案名为《歌曲创作黄金法则:写一首让大众共情传唱的“好歌”》,教学目标聚焦三大核心:一是深刻理解歌曲引发大众共鸣的核心逻辑——“听得懂、记得住、唱得出”,建立“以听众为中心”的创作思维;二是系统掌握歌词、主题、旋律节奏三大维度的实操技巧,能结合案例拆解创作逻辑;三是运用“创作心法”与“九字检验法”,独立完成或优化具有共情潜力的歌曲作品,提升作品传播性与感染力。教学重点在于“共情落地”,即如何将个人情感转化为群体可代入的情绪,实现“一人唱,万人和”;教学难点则是平衡“通俗性”与“艺术性”,在追求口语化、高共鸣的同时,避免作品流于粗糙,保持独特的艺术质感与创作辨识度。本教案适用于音乐创作初学者、流行歌曲创作者、音乐教师及对歌曲创作感兴趣的爱好者,建议教学时长为90分钟,可根据实际需求灵活拆分或延展。
二、教学内容与实操指南
模块一:歌词——口语化表达与深度共鸣的双重艺术
歌词是歌曲与听众建立情感连接的“第一触点”,优秀的歌词既能用“说人话”的方式拉近距离,又能以“戳人心”的表达引发共情,是搭建情感桥梁的核心载体。
(一)核心技巧:“既像说自己,又像说别人”——共鸣的底层逻辑
这一技巧是打破个体边界、引发群体共鸣的关键密码,本质是“以个人化的口吻,书写集体化的情绪”,让听众在歌词中既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又能联想到身边人的相似经历,从而产生“这首歌在唱我”的强烈代入感。
在实操层面,首先要善用“人称代词”搭建代入桥梁:用“我”(如“我今天有点累”)增强真实感,让歌词像私密的自言自语,拉近与听众的心理距离;用“你”(如“你是否也有过这种迷茫?”)制造直接对话感,让听众感觉创作者在与自己单独交流;用“我们”(如“我们都在人海里慢慢往前走”)唤醒集体归属感,将个人经历升华为群体共同的记忆与感受。其次,要聚焦“共性状态”,拒绝“专属故事”:避免写过于具体、小众的细节,比如“我在XX街的咖啡馆丢了一把蓝色雨伞”,这类表述因场景太私人而难以让听众代入;转而书写大众共有的情绪、处境,比如“那种努力了却没结果的无力感”,用“模糊的精准”覆盖更多人群,让不同身份、经历的人都能找到共鸣点。
从案例来看,《没出息》的共鸣密码就在于此:歌词中的“摆烂”“有点懒”“匆匆忙忙连滚带爬”,没有描述任何具体事件,却精准击中了现代社会广泛存在的“普遍倦怠感”——学生能对应“不想写作业的摆烂”,上班族能联想到“加班到深夜的疲惫”,中年人能感受到“被生活推着走的无奈”,真正实现了“一词多解,人人可代”。而我的原创作品同样遵循了这一逻辑:《祖国的霞光》将宏大的“爱国情怀”转化为“田埂落霞”“炊烟绕窗”等生活化意象,听众无需刻意理解宏大主题,通过“家乡烟火”的共同记忆就能自然共情;《穿过月亮的旅行》把抽象的“思念”具象为“踩着月光赴约”的浪漫画面,让异地恋情侣、思念家人的游子都能代入“跨越距离见所爱”的情感;《鲤鱼城寨之歌》《我在三清山等你》则以地域为载体,用“寨里老故事”“山风里的等待”等通用情感,既保留了地方特色,又打开了外界听众的共鸣窗口,让本地人想起乡愁,外地人唤起对远方的向往。
(二)语言锻造:让歌词“像呼吸一样自然”
口语化并非“粗糙化”,而是对生活语言的提炼与提纯——用最鲜活、最接地气的表达,传递最直接、最真实的情绪,让听众“一听就懂,一懂就记”,无需额外解读。
具体可遵循三大核心技巧:一是从生活对话中“采风”,多用“没辙”“慢慢来”“心里空落落”“日子压得喘不过气”等高频口语,这些表达自带生活烟火气,听众无需思考就能理解其中情绪;二是审慎使用“网络热词”,优先选择已经沉淀为大众通用语汇的词汇,比如“躺平”“emo”,避开生命周期短暂的小众梗(如昙花一现的谐音梗、圈子黑话),避免作品因热词过时而快速失去传播力;三是崇尚“短句+直白”的表达,用“半夜睡不着,翻来覆去想”替代“深夜无眠,辗转反侧于繁杂思绪”,短句更贴合日常说话习惯,直白表达能直击情绪核心,避免因语言晦涩而削弱共鸣。
同时要避开三大常见误区:忌用生硬书面语,像“吾辈当奋勇前行”“晨曦微露映霞光”这类表达,会瞬间拉远与听众的距离,失去歌词“即时共鸣”的优势;忌辞藻堆砌,不为“显文采”而使用复杂意象,比如“琉璃盏碎星河落,胭脂泪染海棠飞”,听众需先拆解意象才能理解情绪,违背了“听得懂”的核心原则;忌强行押韵,押韵的目的是让歌词更顺口,而非束缚表达,切勿为凑韵脚写不合逻辑的句子(如“为了押韵,硬写一句”),导致歌词生硬尴尬,破坏整体流畅度。
模块二:主题——击中时代情绪的“最大公约数”
主题决定了歌曲共鸣的“广度”,好的主题必然是当下大多数人关心、能感同身受的“情绪焦点”,能让作品一开口就抓住听众的注意力,引发“这说的就是我”的认同感。
(一)“小确丧”与“自嘲”的力量——反宏大叙事的共鸣
当代听众,尤其是年轻群体,对“完美精英叙事”“强行励志说教”已感到疲惫,反而更偏爱“承认不完美、接纳平凡”的“人间真实”。这种“不装、不端”的态度,比空洞的鼓励更能戳中人心,为听众提供情绪出口。
以《没出息》为例,它的成功不在于鼓吹“努力就能成功”,而在于坦然承认“想摆烂”“有点没出息”的真实想法,这种“自嘲”精准击中了在压力中挣扎的现代人——当所有人都在要求“优秀”时,一句“没出息又怎样”反而带来“被理解的慰藉”,让听众觉得“原来不是只有我这样”。基于此,创作可聚焦两个方向:一是书写“温和的失败”,比如“减肥失败后的夜宵”“闹钟按了八遍还赖床”“计划了很久却没做成的事”,这些“无伤大雅的小遗憾”是每个人的日常,写出来能快速引发共鸣;二是表达“坦然的平凡”,比如“我不算优秀,但也在认真过好每一天”“日子不算精彩,却也有小温暖”,传递“接纳自己、拥抱平凡”的态度,契合当下人对抗焦虑的心理需求。
(二)捕捉“微小的洞察”——小切口引爆大共鸣
最深刻的共鸣,往往藏在“人人都经历过,却没人刻意说出来”的细微瞬间。从极小的生活切入口切入,反而能承载更普遍的情绪,实现“小场景,大共鸣”的效果。
具体创作可围绕三大方向:一是数字时代的焦虑,比如“手机电量1%的恐慌”“看到消息不想回又怕对方难过”“发朋友圈后反复刷点赞”,这些因科技产生的细微情绪,是当代人的共同体验;二是社交生活中的微妙感受,比如“聚会时插不上话的局促”“强颜欢笑后的疲惫”“遇到熟人想躲的瞬间”,精准戳中现代人的“社交疲惫”与“内向挣扎”;三是时间带来的痕迹,比如“父母鬓角突然冒出的白发”“重返母校发现教室换了新桌椅”“闻到某道菜想起小时候”,用具体的细节唤醒听众的怀旧情绪,引发对时光、亲情、成长的共鸣。
模块三:旋律与节奏——让“记得住、唱得出”落地
如果说歌词是歌曲的“灵魂”,那旋律与节奏就是“骨架”——再好的歌词,没有适配的旋律节奏,也无法让听众“跟着唱、记着哼”。这一模块的核心原则是“低门槛、强记忆点”,确保作品具备传唱潜力。
(一)旋律的“耳虫”效应——让听众“听完就会哼”
“耳虫”指旋律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甚至“单曲循环”,要实现这一效果,关键在于“简单、重复、有钩子”,让普通人能轻松跟上,听完一遍就记住核心旋律。
设计时需遵循两大原则:一是结构清晰,采用“主歌平稳叙事+副歌爆发记忆”的模式——主歌旋律要贴近口语语调,像“说话”一样平缓,重点传递歌词内容(比如《没出息》的主歌旋律,贴合“吐槽式”歌词的节奏,没有复杂起伏);副歌旋律则需上扬,设计“钩子句(Hook)”——即副歌的第一句,要求简单、重复、有辨识度(比如《没出息》的副歌开头,旋律简短重复,一听就能记住)。二是音域友好,将歌曲最高音控制在“小字二组High C(C5)”以内,这是普通人在KTV能轻松驾驭的范围,避免因音域过高导致“唱不上去”,违背“唱得出”的核心要求。
创作时可参考两个建议:一是“重复是金”,副歌的核心乐句至少重复2-3次,通过反复强化加深听众记忆(比如副歌“没出息又怎样,我就想躺平躺”重复两次,让旋律更易记);二是“巧用留白”,在乐句之间或段落结尾设计短暂停顿(比如副歌结束后空半拍),给旋律“呼吸感”,反而能突出记忆点,让听众印象更深刻。
(二)节奏的“洗脑”循环——让听众“忍不住跟着晃”
节奏是歌曲的“心跳”,好的节奏能带动身体律动,甚至比旋律更具传播力,让听众不自觉地跟着节奏摇摆、哼唱。
设计需把握两大原则:一是稳定鲜明,优先使用4/4拍这类稳定节拍,让听众能轻松“踩点”,降低跟唱、跟动的门槛;二是打造“标志性节奏型”,设计一个简单且有特点的节奏动机(比如“咚-次-哒-次”“轻拍+重鼓”),并让其贯穿全曲(尤其在主歌、副歌部分),成为歌曲的“听觉指纹”——比如《没出息》的前奏节奏,一响起就能让听众立刻识别出“是这首歌”。
创作建议有两点:一是主歌节奏“口语化”,让歌词的字数、停顿与节奏完全匹配(比如“我/有点懒/不想动”,每个词对应一个节拍,像日常说话一样自然,避免歌词与节奏脱节);二是副歌节奏“强化化”,在副歌部分加入鼓点、拍手等打击乐器元素,提升律动感,推动情绪爆发(比如副歌“没出息/又怎样”,每句结尾加重鼓点,让听众忍不住跟着节奏晃动身体)。
模块四:总结——创作心法与检验标准
歌曲创作的本质是“与听众对话”,好作品的标准是“你说的话,听众愿意听、愿意信、愿意跟着说”,掌握以下心法与检验标准,能让创作更贴合大众需求。
(一)四大创作心法
一是心态“平视”观:把自己定位为听众的“知心人”,而非“布道者”——不居高临下教育听众,不刻意炫耀技巧,而是站在听众身边,说他们能懂的话、表达他们能感的情绪;二是选题“共情”观:创作前先问自己“最近我和朋友们最大的共同感触是什么?”,精准抓住“群体情绪的痛点或爽点”,确保主题能覆盖更多人;三是落笔“对话”观:用“自言自语”的真实口吻创作,写“万人共鸣”的情感——当一个听众觉得“这唱的就是我”,千万个“我”就会汇成集体合唱;四是过程“迭代”观:坚持“完成优于完美”,先搭出“听得懂、记得住、唱得出”的初稿,再反复打磨细节,避免陷入“完美主义”导致创作停滞。
(二)九字真言检验法
创作完成后,用三个问题“无情审视”作品,确保其具备落地性与传唱性:第一,“听得懂?”——把作品放给不搞音乐的朋友听,看对方能否在10秒内get核心意思;第二,“记得住?”——关掉音乐半小时后,自己能否完整哼出副歌的“钩子句”;第三,“唱得出?”——不用力嘶吼,能否轻松唱完副歌,没有“卡壳”的音高。
三、教案使用建议
为提升教学效果,可从三方面设计配套环节:一是随堂练习,歌词练习可给定“焦虑”“思念”“平凡的一天”等“共性状态”,让学员用“人称代词+口语化表达”写4句歌词,再用“九字检验法”互评;旋律节奏练习可播放《没出息》副歌片段,让学员拆解“Hook句”的重复逻辑与节奏型,尝试为自己写的歌词配简单副歌旋律。二是案例辅助,讲解歌词时,打印《没出息》《祖国的霞光》等歌词原文,逐句拆解“共情点”;讲解旋律节奏时,播放案例歌曲片段,让学员标记“Hook句”“标志性节奏型”,直观感受“耳虫效应”与“洗脑节奏”。三是课后作业,让学员结合教案技巧完成一首完整歌曲初稿(含歌词、简单旋律框架),并用“九字检验法”自我优化,再找3位非音乐专业朋友提反馈,根据建议进一步修改,巩固所学内容。
结语:歌曲创作的黄金法则,从来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用心感知生活,用共情连接人心”。《没出息》的爆火,以及你的原创作品受大众喜爱,本质都是抓住了“听众需要被理解、被看见”的核心。希望这份教案能成为你创作路上的“罗盘”,助你写出更多与时代同频、与人心共振的好歌——让每一句歌词,都成为听众想说却没说出口的话;让每一段旋律,都能住进听众心里,让人忍不住轻轻哼唱。
王本海人物介绍
王本海,字木心,号一合,笔名思路、河边柳、马平、云鹤寿松、星空明月等,1965年2月出生于重庆市开州区五通乡浦里河畔寨家村研盘湾,是集诗人、音乐创作人、作家、文化学者于一身的跨界文化从业者,拥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职称,长期深耕文学、音乐、文化传播与非遗传承领域,以“工科严谨+人文浪漫”的独特风格,成为新时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标杆人物。
一、基本信息
姓名:王本海
字/号:字木心,号一合
笔名:思路、河边柳、马平、云鹤寿松、星空明月
民族:汉族
出生年月:1965年2月
籍贯:重庆市开州区五通乡浦里河畔寨家村研盘湾
职业:诗人、音乐创作人、作家、文化学者
职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核心特质:融合工科思维与人文情怀,擅长以传统文体书写时代主题,推动文化跨界传播
二、教育与职业背景
教育经历:大学文化背景,获渭南市电工职业资格证书,兼具工科精准思维与人文创作素养,为其跨界文化实践奠定双重学术基础。
职业方向:早年涉足工程技术领域,后聚焦文化创作与传播,深耕辞赋、诗词、歌词、散文等多元文体,同时主导文化活动策划与非遗传承项目,实现从“工程图纸”到“文化篇章”的跨界转型。
三、社会职务
1. 国际作家和作曲家协会联合会会员
2. 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
3.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4. 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会员
5. 中央新影发现之旅频道《文化强国》栏目组首批特聘高级智库专家(教授级高工)
6. 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人才
7. 中国·思路海浪花文化艺术服务中心总策划/总编
8.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海浪花文学艺术中心法人代表
四、主要成就与作品
(一)文学创作:以传统文体载时代新声
王本海在文学领域以“守正创新”为核心,尤其擅长赋体、诗词、楹联创作,独创“四维文化透视”模型(地理形胜—历史溯源—红色基因—当代图景),作品兼具古典风骨与现代气息。
1. 赋体文学:代表作《百城百赋百诗》系列,涵盖《开州赋》《重庆赋》《遵义赋》《延安赋》《井冈山赋》《中华赋》《人民日报赋》《新华社赋》《法治晨报赋》等。其中,《人民日报赋》《新华社赋》以骈俪之笔勾勒主流媒体的使命担当,《法治晨报赋》以“笔化龙泉之锷,纸成獬豸之裳”喻法治媒体锋芒,均发表于《人民日报市场网络版》城市新闻等权威平台,成为“以赋载道”的典范,评论家评论“一篇襄阳赋,半部中国史”。
2. 诗词创作:作品入选《新中国建国六十周年中华诗词诗书画精品典藏卷》,获“功勋诗人”称号;2022年在《法治晨报》发表《七律·醉美故乡》《七律·观刘伯承铜像有感》《沁园春·八一节寄怀》《贺院线电影〈微山湖小八路〉拍摄圆满成功》等;2025年创作《满江红·九三阅兵》,前瞻性书写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盛况,获专业评论界高度认可;其七律《咏人民日报》《咏新华社》凝练媒体风骨,成为传统诗词现代转化的样本。
3. 楹联与散文:2025年建党节期间,遵义市诗词楹联协会为其对联作品推出专题版面;有声作品:散文《美丽乡村五通》、《故乡的炊烟》、诗词作品《赞普阳律师事务所及陈震、陈韩钦律师》、《贺遵义市红花岗区协会成功开通中华诗词子网站》、英文版《沁园春.赞刘新星》创作背景简介、《王本海题刘伯承元帅故居楹联鉴赏》、演讲稿《榜样之光--王本海为我们照亮逐梦征程》、人物对话《在铁轨与诗行间筑造文化桥梁--跨界大师王本海的创作人生》在燕赵有约官方通过QQ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等多平台发布,著有地方传奇故事《鲤鱼劫——血色山河中的一尾神话》。
4. 学术编著:编著《巴渝王氏160字辈诗库暨巴渝王氏世系图》,以“诗文活化族谱”的创新形式,为家族文化与非遗传承提供实践方案。
(二)音乐创作:以旋律传递文化温度
作为高产音乐创作人,王本海累计创作原创歌曲贰佰余首,坚持“歌词为魂、旋律为翼”,作品覆盖家国情怀、地域文化、榜样精神等主题,兼具传播度与思想性。
1. 代表作品:《祖国的霞光》(激昂抒发爱国情怀,成讴歌时代经典)、《这面旗帜》《穿过月亮的旅行》(呼应同名电影,以浪漫曲风编织情感梦境)、《雄奇山水·新韵重庆》(展现地域风光)、《非遗中国》(助力非遗传播)、《岳中之歌》《红岩朝露》(校园红歌)、《缅怀刘伯承元帅》《您从黄葛古道走来》(红色主题)《研盘湾之歌》(家乡情怀)、《初心灿若霞》(聚焦公益榜样,从“帮老人擦霜”“给孩子递书”等小事切入,让榜样精神可感可学)、《思路海浪花文艺之歌》(凝聚文艺群体理想)。
2. 传播与荣誉:作品由贺筠筠等知名歌唱家演绎,入库全国KTV,登陆QQ音乐、网易云音乐等主流平台;获中国大众音乐协会“金奖”、“永远跟党走·献礼二十大”原创歌曲金奖等国家级奖项。
(三)文化传播与实践:搭建传承与创新桥梁
王本海以“文化使者”身份,推动文化落地与跨界融合,主导多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文化活动。
1. 红色文化传承:2023年春节前夕,牵头联合全国知名钢笔画家张根和、开州书法家谭周文、贺启财(野神)、田小波等,向刘伯承同志故居捐赠11幅书画作品;主导“纪念刘伯承元帅诞辰130周年诗词书画征文征集活动”,吸引全国创作者参与,收到2000余首诗词、11幅书画作品,经评审后多平台推广,推动红色文化与艺术创作深度融合。
2. 跨界实践:2023年参演电影《穿过月亮的旅行》(饰演“专注读报的乘客”),拍摄结束后深夜3点结合片场感悟创作同名歌曲,实现“影视表演—音乐创作”无缝衔接;其作品及事迹获央视、中国教育电视台、《法治晨报》《城市新闻》等主流媒体报道,2022年8月30日《法治晨报》以整版篇幅报道其诗歌创作成就。
3. 非遗与智库工作:作为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人才,探索非遗现代转化路径;担任《文化强国》栏目特聘高级智库专家,为文化建设提供专业建议;主导思路海浪花文化艺术服务中心工作,策划多项文化活动,推动“文艺服务大众”理念落地。
五、荣誉奖项
1. 1999-2009年度:国际中华诗歌总会“一级作家”
2. 2010年:英国皇家艺术基金会永久学术顾问
3. 2019年:中国世纪大采风“德艺双馨艺术家”
4. 2019-2024年:遵义市红花岗区“优秀文艺工作者”
5. 2022年:“永远跟党走·献礼二十大”原创歌曲金奖
6. 2022年:“《大国·大家》优选工程杰出艺术家优选人才奖”
六、艺术特色与评价
(一)艺术特色
1. 文体创新:融合骈偶句式与时空对话,独创“赋体叙事诗”,打破传统赋体“辞藻堆砌”局限,让古典文体承载现代主题。
2. 主题挖掘:深度绑定地域文化与红色基因,擅长从“小场景”写“大主题”(如以“街灯”“递书”等细节传递时代精神),避免口号式表达。
3. 跨界融合:贯通文学、音乐、影视、非遗研究,形成“新古典主义”风格,实现“工科精准架构+人文情感表达”的独特统一。
(二)外界评价
1. 《文化强国》栏目组:“以赋载道,以歌咏志,其作兼具汉赋的鸿篇气象与现代文艺的传播力。”
2. 专业评论界:“词凝日月,曲动山河”,其个人经历体现“立本为基,汇海成澜”的文化追求,作品本质是“新时代的《山河社稷图》”,以地理为载体、历史为脉络、赋体为形式,完成中华文明基因的解码与现代化转译,在当代文学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七、参考资料
1. 《法治晨报》2022年8月30日专题报道、2025年9月3日相关作品报道
2. 《人民日报市场网络版》城市新闻2025年9月3日人物及作品报道(含《人民日报赋》《新华社赋》等)
3. 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贵州诗联》《黔诗红韵》发表记录
4. 陕西省诗词学会官方网站发表记录
5. 中央新影《文化强国》栏目组专家库名录
6. 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名录
7. 中国·思路海浪花文化艺术中心公众号及莆田市海浪花文艺官网
8.遵义市红花岗区作协红城诗韵、红城联墨、巷口诗韵等公众号
9. 城市头条、网易新闻、VV音乐、今日头条及主流音乐平台作品收录与传播数据
10. 相关荣誉奖项官方公告及证书
王本海人物简历.原载《人民日报市场网络版》城市新闻2025年9月3日http://www.peoplezixun.cn/renwen/2025/0903/31242.html 王本海人物简介《人民日报市场网络版》城市新闻
【海浪花文艺】特推原创歌曲《川渝人家》作词作曲王本海、演唱/海浪花艺术团 中国思路海浪花文化艺术服务中心 https://a.51vv2.com/v/2k3c4t9B -V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