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谒思古堂
赵志超
2013年12月22日,冬至日,作者(左三)与衡汑、洄溪、伍赵三支赵氏宗亲在思古堂遗址留影。
冬至的阳光格外温煦,如金箔般洒满湘中大地,驱散了冬日的寒冷。这一天,我与中湘衡汑赵氏、洄溪赵氏和千户塅伍赵氏三支宗亲一行九人,驱车百余里,前往湘潭县十四都明道(今石鼓镇)森梅村,开展了一次缅怀先祖、赓续亲情的活动。此行任务是,拜谒伍赵先贤赵启霖的故居思古堂,祭拜伍赵始祖伍文英公,还要与千户塅伍赵氏宗亲欢聚一堂,畅叙绵延数百年的血脉亲情,重温赵启霖的清正风骨,传承赵氏优良家风。
同行者皆是热心宗族事务的族彦:来自伍赵的大强、小强,热心引路;洄溪赵氏的洪杰携纸笔而行,将随时记录此行见闻;摄影家拥军则背着相机,打算用镜头定格思古堂的沧桑和宗亲相聚的温馨画面;衡汑赵氏的永新则带着衡汑赵氏五修族谱齿录登记表,随时准备登记本族宗亲信息。
我们一行人从湘潭市区出发,到达石鼓镇大约有120华里。车轮滚滚向前,窗外田垄开阔,冬麦初萌,远处昌山如黛,南岳若隐若现。望着这片赵启霖曾深情眷恋的土地,我心中满是崇敬与期待,衡汑赵氏、洄溪赵氏与伍赵氏的渊源往事,也悄然浮现于脑海之中。
衡汑与伍赵的百年情缘
中湘衡汑赵氏祖居地——衡汑
中湘衡汑赵氏为宋太祖赵匡胤一脉,属八贤王赵德芳支裔。宋太祖登基后,为子孙拟定14代辈序“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脉络清晰,代代相传。到我们这一代,已是太祖第37世。
衡汑赵氏始祖赵榜,字殿先,号南墀,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以孝廉身份自浙江钱塘赴湘潭任县丞,为文林郎,清廉勤政,深得百姓爱戴。永乐二年(1404)致仕后,因眷恋湘中风土人情,决意定居十四都千户塅,逝世后亦葬十四都金盆岭。
殿先公传至四世文达,迁居湘潭县杨嘉桥镇衡汑,五世居仁、居义兄弟分家,析为洄溪、衡汑两支赵氏。居义生子添贵,是为六世,父子俩分别葬云湖桥石井铺和衡汑樟树山。添贵开河、油、伯、樟四房,枝繁叶茂,人丁兴旺,迄今已成湘中望族。明万历年间,衡汑赵氏始建宗祠,清康熙年间毁于兵火,清乾隆六十年(1795)族人募资重建,如今虽改为荆洲中学,却依旧承载着族人的故土情怀与宗族记忆。
中湘衡汑赵氏字辈歌
衡汑赵氏字辈传承有序,自十八世起,启用40代“五行”字辈歌,每句偏旁含金木水火土,寓意子孙繁衍、生生不息:“钜求东耀在,锦治业光增。钧淑荣辉墡,钤洪相焕均。锡永本炎堉,铭洵柄烈培。钰泰校熙埴,録派森然垂。”字辈不仅是宗族血脉延续的标识,更承载着先祖对后人的殷切期许。
千户塅伍赵氏,与衡汑赵氏血脉相连、渊源深厚。据民国十三年(1924)《伍赵氏修族谱序》记载:“始祖英公(伍文英)于元末携眷由江西吉安府安福县迁湘潭十四都千户塅落屯,已而承赵祀,生斯长斯,聚族于斯,而千户塅伍赵之名著焉。”另有一说,明永乐二年(1404),伍文英由江西吉安迁居千户塅后,与当地赵氏族人赵远芳交好,因赵氏无子嗣承继香火,伍文英遂将儿子道珍、道瑞过继给赵氏承祀。此后,后代虽以赵为姓,却在宗族活动中沿用“伍赵”姓氏,既延续赵氏血脉,又铭记伍氏本源,成为湘潭地区“承嗣”文化的典范。
2013年9月21日,衡汑赵氏联合洄溪赵氏、伍赵氏部分宗亲到衡汑赵氏宗祠旧址(今荆洲中学)举行寻根采风活动。
伍赵氏字辈传承同样清晰,先有8字班行“文道伯绍,宪承以恩”,后定40代辈序歌:“荣华昌后世,曰敬启家声。修德延先泽,行仁显盛名。存心宜正大,养性贵和平。保泰惟恭俭,诒谋重读耕。”据比对,其中“曰”字辈对应衡汑赵氏“钜”字辈,“修”字辈对应“锦”字辈,“德”字辈对应“治”字辈;字辈的精准对应,如纽带般将两族紧密相连。数百年来,衡汑赵氏、洄溪赵氏与伍赵氏比邻而居,互通有无,在宗族祭祀、族务议事中相互扶持,这份跨越时空的亲情,早已融入族人的骨血,成为三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老屋沧桑见风骨
抵达千户塅后,我们首先拜谒赵启霖故居——思古堂。
清代进士、监察御使赵启霖
赵启霖(1859—1935),派名启霖,字芷荪,号瀞园,出生于湘潭县十四都梅家冲(今森梅村)一个贫寒农家。父母早逝的他,16岁入县学深造,全靠族戚邻里资助才得以完成学业。这份艰难的求学经历,让他格外珍视知识,也培养了他坚韧不拔、刚毅正直的品格。
光绪十八年(1892),赵启霖凭借过人的学识与毅力,考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从此踏入仕途。早年的他,历任麻阳、武陵、澧州训导,后假归故里,主讲永州泸溪、苹洲书院。在教育岗位上,他潜心治学,悉心育人,不仅将知识传授给学子,更以自身的品德影响着每一位学生。这份对教育的热忱与执着,为他日后为官理政埋下了坚实的根基——他深知教育对个人、对社会的重要性,这也成为他后来改革教育的初心。
光绪三十二年(1906),赵启霖迎来仕途转折,历任河南道、江苏道监察御史,兼署山西道监察御史。任职期间,他以“澄清吏治、禁绝鸦片、改革教育”为己任,十余道上疏字字恳切,句句直击时弊,被誉为“一时之清议”,成为朝堂之上难得的清流。当时的清朝官场腐败盛行,鸦片泛滥,教育落后,赵启霖不顾个人安危,敢于直言进谏,与腐朽势力作斗争。
穿过一条田埂,脚下泥土松软湿润,带着冬日特有的清新气息,思古堂遗址遥遥在望。当年“一进四横”的建筑规制早已不复存在,那间宽4.78米的正堂屋也已于几年前坍塌,废墟上堆放着砖块、杂物,长满了杂草。不过,那份历经岁月沧桑沉淀的质朴与厚重,依旧令人心生敬畏。
踏上遗址,寻览湮没在泥土中的墙基和残砖剩瓦,眼前浮现出几年前我初来思古堂时看到的样子:青灰瓦檐层层叠叠,历经风雨侵蚀整齐排列,瓦当边缘虽有些许破损,却透着倔强的生命力;土砖墙垣斑驳沧桑,墙面布满裂纹,那是时光留下的印记,却依旧矗立,守护着屋内的岁月静好。
眼前,旧日的槽门与围墙已在岁月中消逝,赵启霖亲笔题写的“思古堂”三字也难寻踪迹,但村民口中“南有菜园、后有林竹”的格局依稀可辨。菜园里的蔬菜青翠欲滴,在寒风中傲然挺立;屋后茂林修竹,农舍错落,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恍如诉说着赵启霖的生平往事。
昔日思古堂
我环顾四周,仿佛看见赵启霖当年在老家挥毫泼墨的模样。他曾为槽门题写“稼穑为宝;山川出云”一联,上联以“稼穑”为宝,道出他对农耕之本的珍视,即使日后身居高位,仍未忘祖辈务农的艰辛;下联“山川出云”,则蕴含着他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之心,尽显文人雅士的豁达与通透。
昔日的思古堂,陈设简朴雅致。堂屋内,一张老旧的八仙木桌摆放在中央,桌面虽有岁月留下的划痕,却被擦拭得一尘不染;几把藤椅整齐排列在桌旁,椅面虽有些许磨损,却依旧结实耐用。墙上挂着苍劲有力的书法作品,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为老屋增添了几分书卷气。墙上虽未悬挂“翰林第”的茶盘匾,也不见“铁面耆臣”的同僚赠匾,但赵启霖亲笔题写的楹联却仿佛在眼前清晰浮现。大门联“淡泊明志;辉光日新”,字字珠玑,是他为官处世的行为准则——以淡泊之心坚守人生志向,不被功名利禄所扰;以进取之心追求自我革新,始终保持向上的姿态。室内联“胸蟠杜甫千间厦;气压陈登百尺楼”,更是将他的胸襟与抱负展现得淋漓尽致,如杜甫般心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为民情怀,似三国名士陈登般拥有豪气干云、气压群雄的昂扬意气。
屋角光影流转,阳光透过枝丫洒在屋基的残砖上,形成斑驳的光斑。恍惚间,我仿佛看见光绪十八年(1892),那位出身农家的年轻书生,身着青衫,手持书卷,历经十余年寒门苦读,终以进士身份踏入翰林院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志豪情。思古堂虽小,却承载着赵启霖一生的坚守与风骨,每一块砖瓦、每一处角落,都在诉说着他铁面公心、淡泊明志的人生信条。
我们在思古堂遗址上盘桓,重温着赵启霖的生平往事,缅怀着他的道德风范,心情很是激动。
最令人钦佩的,莫过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那场震惊朝野的“打虎”壮举。当时,庆亲王奕劻父子贪赃枉法,直隶候补道段芝贵为谋求黑龙江巡抚一职,用银1.2万两从天津大观园买得歌妓杨翠喜献给载振,又从天津商会筹银10万两为奕劻祝寿,丑行败露,传遍京城。赵启霖得知后,不顾皇室威压与自身安危,毅然上疏弹劾,在奏疏中直言“臣虽不才,然自受国恩,当以死报”,字字铿锵,尽显忠臣风骨。即使因此被革职查办,他也未曾退缩半步。当时上海《申报》特意绘制《翰林打虎》漫画,称赞赵启霖“不畏强梁、铁面无私”;赵启霖离京时,数百名官员与百姓自发前来送行,朝野为之震动。最终,清廷迫于舆论压力,不仅恢复了他的官职,还严惩了奕劻父子与段芝贵。这铮铮铁骨,让其“铁面御史”“打虎英雄”的名号流传至今。
“铁面耆臣”赵启霖
宣统元年(1909),赵启霖出任四川提学使。在蜀地任上,他大力整顿学风,推行教育革新,留下诸多务实政绩。他废除科举残留的“八股取士”陈规,在成都、重庆等地兴办新式学堂数十所,涵盖小学、中学与实业学堂,构建起层级完整的教育体系。他改革招生制度,打破地域、身份与性别限制,允许寒门子弟、少数民族子弟及女子入学,开创四川教育公平之先河;修订教材,剔除陈旧迂腐的内容,增设数学、物理、外语、农学、工学等实用学科,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式人才。同时,他还亲自选拔品行端正、学识渊博的人才担任教师,定期组织师资培训,大幅提升四川教育整体水平。同僚们敬佩他的清正廉洁与卓越才干,特意赠送“铁面耆臣”匾额,褒扬他的德才——这四字恰是对赵启霖一生为官的最佳注解。
作者(中)与三支赵氏宗亲在思古堂遗址留影。左起:艳萍、永新、作者、小强、洪杰。
宣统二年(1910),赵启霖见清朝政局动荡,朝政腐败,心灰意冷之下,以母亲年迈需要赡养为由,辞官归乡。此后,他虽以清朝遗老自居,却从未置身事外,始终心萦桑梓。辛亥革命后,他将自己的居室命名为“二鲁轩”,取鲁仲连义不帝秦、鲁阳挥戈返日之意,以此表明自己坚守道义、不改初心的决心。他在此题诗《山居新署二鲁轩》曰:“山云莽莽草堂深,匣里泉阿时一鸣。蹈海回天俱负负,鲁连孤愤鲁阳心。”诗中道尽他身处乱世的孤愤与对道义的坚守。
乡居期间,赵启霖将对教育的热忱与对乡邻的关怀,深深根植于故土。他倡办伍赵福田学堂、女子职业中学,打破传统教育对女子的禁锢,让当地女子也能走进学堂读书识字;他还捐出家中40石稻谷,设立青山桥育婴堂,救助孤苦无依的孩童,为家乡民生福祉倾尽心力。民国七年(1918),张勋复辟,派人征召赵启霖出任国史馆馆长。他虽应召前往,却在看清复辟闹剧的本质后,旋即辞官归乡,在《归乡感怀》中写道:“世事纷纭久,归田意自安。”以诗明志,始终保持着文人的清醒与风骨。
1935年,赵启霖于病中写下自挽联:“故国竟何如?千秋自有公评在;浮生长已矣,万事唯余积愧多。”上联是对自己一生的坦然,相信历史自有公正评价;下联则尽显谦逊与赤诚,即便一生清廉正直,仍觉得有诸多遗憾与不足。这份坦荡与谦逊,更显人格光辉。他一生著述颇丰,《瀞园集》《瀞园自述》等著作均凝聚着他的思想与智慧,虽如今难得一见,但其“淡泊明志”的操守、“铁面无私”的气节,早已化作思古堂的精神内核,在伍赵家族代代相传。
拜宗祠•怀先祖•承家风
拜谒完思古堂,我们怀着虔诚之心,前往珠联道贯嘴临时而简陋的祭祠点,祭拜伍赵始祖伍文英公。走进屋内,里面挤满了伍赵宗亲,烛火摇曳,青烟袅袅,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烛味,让人瞬间静下心来,仿佛穿越时空,与先祖对话。
房屋的正中央,伍赵始祖伍文英的牌位肃穆矗立,牌位由优质硬木制成,上刻“先祖文英公神位”等字,历经岁月洗礼却依旧熠熠生辉,透着庄严与神圣。牌位上方悬挂着一块黑底金字匾额,同样书写着“先祖文英公神位”,匾额边缘雕刻着缠枝莲纹,虽有些许褪色,却依旧精致典雅,彰显着后人对先祖的崇敬。
伍赵祭祖现场。屋中央端杯者为作者。
三支赵氏代表汇合后,有序分列两侧,双手持香,神情肃穆。伍赵宗亲中一位年长的族老缓步上前,他叫赵修青,是当地一位颇有名望的退休教师,只见他手持誊写工整的祭文,以浑厚、亲和的嗓音轻声诵读。祭文中,一字一句诉说着三族先祖交往的往事——从殿先公落籍千户塅、文达公移居衡汑、文英公承祀赵氏,到三族世代相互扶持,诉说着三族的传承脉络,以及对后辈延续情谊、传承家风的嘱托。“惟愿后世子孙,铭记先祖恩德,恪守赵氏家风,谦和处世,正直为人,让衡汑、洄溪赵氏与伍赵氏之谊,如湘水长流,如昌山永在……”诵读声在屋内回荡,每一位宗亲都屏息凝神,认真聆听,眼中满是崇敬与感慨。
诵读完毕,众人依次上前,向伍文英公牌位焚香作揖,深深拜谒。我手持线香,缓缓走到牌位前,恭敬地三鞠躬,心中默默祈祷:愿先祖庇佑三族宗亲平安顺遂,愿衡汑、洄溪、伍赵族人的情谊代代相传,愿赵启霖的清正家风永远传承。袅袅青烟中,我仿佛能感受到先祖的目光,那目光中满是期许与嘱托,让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更觉传承家风、延续亲情的责任之重。
拜谒之后,三支赵氏宗亲一起合影留念。同行的伍赵宗亲延斌动情地说:“衡汑、洄溪赵氏与咱伍赵氏,从殿先公和文英公那时候起,就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人。这么多年来,两族相互帮衬,同甘共苦,这份情分可不能断啊!”洄溪洪杰、衡汑永新也表示:今日我们齐聚于此祭拜先祖,不仅是为了缅怀过去,更是为了教育后辈。要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知道先祖们的故事,把这份血脉亲情延续下去。我连忙回应:“你们说得太对了!先祖们用行动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后辈更要以芷荪公为楷模,学习他的铁骨丹心、清正廉洁,把三支赵氏的优良家风发扬光大,不负宗耆族老所托。”
伍赵祭祖活动结束后,全体宗亲合影留念。前排右三为作者。
冬酒一杯话亲情
祭拜完伍赵始祖,一行人移步到附近伍赵宗亲开办的酒店。厅堂内张灯结彩,暖意融融,餐桌上早已摆满了湘潭特色菜肴,腊肉香糯、腊肠咸香、冬笋清爽、土鸡醇厚,洋溢着节日与团聚的喜悦。宗亲们欢聚一堂,熟悉的乡音、爽朗的笑声交织在一起,气氛热烈非凡。
洄溪宗亲拥军举起相机,捕捉着这温馨的瞬间——有族老们紧握双手、亲切交谈的画面,有年轻宗亲们热情相拥、互道近况的场景,还有孩子们在一旁追逐嬉戏的身影。洪杰则拿出纸笔,认真记录着每一个感人的细节,生怕错过任何精彩的瞬间。
伴随着一阵欢呼声,伍赵族老、年近七旬的赵修青老师缓缓起身。只见他身着深色中山装,精神矍铄,须发斑白,脸上布满皱纹,却透着和蔼与威严。他双手端起盛满糯米冬酒的酒杯,目光温和而郑重地扫过我们湘潭来的每一位宗亲,声音洪亮地致辞:“冬至佳节,天寒心暖!衡汑、洄溪赵氏的宗亲远道而来,不辞辛劳,我代表千户塅伍赵宗亲,向大家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伍赵族老赵修青老师致辞
话音刚落,满堂掌声雷动。修青老师继续说道:“衡汑赵氏、洄溪赵氏与伍赵氏,同祖同宗,血脉相连。自殿先公落籍千户塅、文英公承祀赵氏起,数百年来,三族相互扶持、守望相助,这份情谊早已刻进骨子。更让我们骄傲的是,赵启霖芷荪公这位先祖,一生铁面无私、清正廉洁,‘铁面御史’的美名传遍天下;他在蜀地兴教育、革弊政,归乡后办学校、济孤童,所作所为都是我们赵氏子孙的榜样!”
修青老师顿了顿,眼中满是感慨:“今日欢聚一堂,既是续亲情,更是传家风。希望往后两族宗亲常来常往,多组织祭祖、修谱、讲述先祖故事的活动,让后辈们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明白‘刚正不阿’的家风有多珍贵。我提议,为了我们赵氏三脉的深厚情谊,为了缅怀芷荪公的高尚风骨,大家共同干杯!”
“干杯!”“干杯!”众人齐声响应,纷纷举起酒杯,将杯中甘甜醇厚的冬酒一饮而尽。
冬酒入喉,暖意从舌尖蔓延至心底,那是冬日的温暖,更是亲情的温度。席间,我放下酒杯,代表应邀到会的衡汑、洄溪两支宗亲向伍赵宗亲致谢,并说:“今日见到各位伍赵宗亲,就像回到了自家一样亲切。芷荪公当年在朝中敢与权贵抗衡,在地方能为百姓谋福,这份勇气与担当,我们后辈必须传承下去!”
伍赵宗亲小强接过话茬,语气激昂:“是啊!我从小就听长辈讲赵启霖公‘打虎’的故事,每次都热血沸腾。我觉得,咱们三族可以一起整理先祖事迹,编成一本小册子,让更多族人了解历史、传承家风。”洄溪的艳萍、衡汑的永新连忙点头称是。
洄溪宗亲洪杰闻言,深表支持:“这个提议好!我可以负责撰文,拥军老师负责拍照配图,大家齐心协力把这件事做好。芷荪公等先贤的诗联也可以收录进去,以流传后世。”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热烈地讨论着传承家风、延续情谊的计划,欢声笑语间,满是对宗族未来的期许与对先贤的崇敬。
青山有幸埋忠骨
午餐过后,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往森梅村拜谒赵启霖墓。墓地坐落于青山环抱之间,背倚苍翠青山,山势平缓绵延,如屏障般守护着长眠于此的芷荪公;前临潺潺溪水,水流清澈见底,潺潺水声似在低声诉说着往事。山水相依,风景秀丽,风水极佳,恰如赵启霖一生的清正坦荡。
赵启霖墓上的碑刻
墓园掩映在一片杂木林中,整体形制古朴庄重,由墓冢、墓碑、墓围、供桌组成,虽历经近百年风雨侵蚀,却依旧保存完好。墓冢呈圆形,直径约3米,由青石板和水泥精心围砌而成,石板边缘雕刻着简单的缠枝莲纹,线条流畅自然,虽历经岁月打磨,花纹仍清晰可辨,尽显古朴典雅。
墓冢正前方,矗立着一块青石墓碑,高约1.8米,宽约0.8米,碑体厚实规整,表面光洁平整。碑额刻有“源远流长”四字,字体遒劲有力,笔锋刚健,寓意赵氏血脉与精神代代相传、绵延不绝;碑身正中,工整镌刻着“清授资政大夫四川提学使芷荪赵公之墓”,字体端庄大气,清晰记载着赵启霖公的身份与官职;墓碑左侧,刻有他的生卒年份:“咸丰九年己未十月初二日寅时生,民国二十四年乙亥三月初六日辰时卒”;右侧则清晰列有他的子嗣姓名,脉络分明。
墓碑前,摆放着一张长方形石制供桌与一个圆形石香炉。供桌表面光滑平整,边缘虽有些许磨损,却依旧稳固;香炉内插着几炷未燃尽的线香,青烟袅袅,随风飘散,可见时常有宗亲与百姓前来祭拜,缅怀这位清正廉明的伍赵先贤。
我们一行人在墓前整齐列队,神情肃穆,缓缓鞠躬致敬。一鞠躬,敬他寒门苦读、金榜题名的坚韧;二鞠躬,敬他铁面打虎、敢于弹劾权贵的勇气;三鞠躬,敬他兴学济民、归隐家乡、报效桑梓的赤诚。站在墓前,微风拂过山林,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轻声诉说着赵启霖一生的传奇与坚守。那一刻,我心中对这位先祖的敬意愈发深厚——他的一生,是清正廉洁的一生,是心怀天下的一生,更是坚守道义的一生。
归途吟诗励后人
不知不觉,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满石鼓的山川大地,为思古堂与赵启霖墓地镀上一层温暖的光晕。踏上归途时,车轮飞滚,120华里的路程仿佛不再遥远。我频频回首,遥望思古堂与芷荪公墓的方向,赵启霖的生平事迹与高尚品德如电影般在脑海中缓缓回放:从寒门学子的艰辛苦读,到翰林编修的意气风发;从监察御史的铁面打虎,到四川提学使的兴学革新;从辞官归乡的淡泊坚守,到乡居岁月的济民办学……每一个片段,都彰显着他淡泊明志、铁面无私的崇高精神。
赵启霖对联墨迹:“大鹏岁月纤尘里;旷劫年光掣电中。”
同行的几位宗亲,也久久沉浸在感慨之中。洪杰轻声念着赵启霖的诗句“山云莽莽草堂深,匣里泉阿时一鸣”,拥军则翻看着相机里的照片,与大家分享着思古堂的砖瓦、墓地的碑刻。车内虽然安静,却涌动着一股温暖而庄重的力量,那是对先祖的缅怀,更是对家风的认同。
我心中更是感慨万千,化作一首七律《怀赵启霖》:
铁面公心笔作戈,乌台霖雨感滂沱。
疏辞敢把权臣劾,劝学能将夙志磨。
老去犹萦清社稷,归来忍看旧山河?
儒生不幸家乡幸,归隐山林卷帙多。
这首诗后来收入本人所著《湘潭人物皕咏》一书,以此寄托对赵启霖的深切缅怀与无限敬意。
2025年10月18日,作者(前排右三)与《湘潭赵氏》全体编委合影。
这次冬至访思古堂,不仅是一次跨越地域的宗族联谊,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精神洗礼。我们在拜谒先祖、畅叙族谊之中,不仅重温了衡汑、洄溪、伍赵的血脉渊源,更深刻地感悟到赵启霖“打虎”的勇气、为民的情怀、淡泊的心境。思古堂虽小,却装得下千秋正气;赵启霖虽逝,其品德与精神却如昌山耸立、南岳巍峨,永远矗立在后人心中。
衡汑、洄溪、伍赵血浓于水血脉亲情,将如冬日暖阳和绵绵湘水,代代相传。作为赵氏后人,我们必将以先贤赵启霖为楷模,传承淡泊明志、刚正不阿的家风,不负先祖嘱托,不负时代使命,让赵氏精神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
写于2025年10月17—18日
作者简介:赵志超,湖南湘潭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湘潭市党史联络组副组长。著有《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毛泽东一家人》《走出丰泽园》《播种芳菲》等。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