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渝情
二师 吴光荣
2025年5月下旬,我坐了三天两夜火车,终于抵达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第二天一早就动身,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当年当兵的地方——向阳沟。
站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恍惚间又回到了那个春天。这里曾是我们部队的军营,当年周边很少人居住。如今四十八年过去,阳光依旧明媚,可我们的部队早已消散在历史尘埃里。向阳沟也变了模样,1984年已改名向阳镇,成了镇镇政府所在地。再也寻找不到半点当年的痕迹。
向阳沟向阳火车站,是襄渝铁路上的一个车站,藏着我太多挥之不去的记忆。
1977年1月,我应征入伍,与战友们一起,坐公交、挤闷罐火车、转电瓶车,颠了几天几夜才到向阳火车站。在这里的三个月新兵训练,是我从老百姓到军人的蜕变。最难忘的是冬天训练不让戴手套,双手冻得长冻疮又红又肿。如今再看见向阳火车站,当年的场景立刻浮现在眼前。那时我们团的不少单位,就驻扎在向阳火车站周边的向阳沟里。
新兵训练结束,我被分到施工连队。1977年的襄渝线已进入收尾阶段,虽没有大的施工任务,零散活计却不少。下连后的第一个任务是翻道砟,地点就在向阳火车站,要求每人每天翻三孔轨道。工具无非是叉、耙、铲、十字镐和土筐,先把轨道上的道砟翻出来,清走底下的碎石碴、煤碴,再把道砟填回去,用十字镐夯实。这活既要力气,更要巧劲。我清楚记得,没干几天,一双解放鞋的鞋帮就全磨烂了。那种从没吃过的苦,只有亲身经历过才懂。
看见铁道边的护坡,就想起当年修补护坡的日子。一人肩上扛着几十斤的石头(水泥),半只脚踩着斜坡在凹凸的羊肠小道上艰难前行,一只手护着肩上的东西,一只手扶着坡壁往上爬。排长不断地在后面喊:“不能放手啊,砸到后面人就糟了!”刚开始还撑得住,走着走着,路越来越难走,肩膀被压得又酸又痛,熬到放下石头(水泥),那口憋了半天的气才能喘匀……那一刻,才觉得活着真好。
8月的紫阳最热,向阳车站的铁轨被晒得发烫。全连人分布在铁路线上,要把道砟摆成8条线(上行下行各4条)。连队带的开水很快就喝光了,道砟被晒得发烫,人站在上面像被“上蒸下焗”。远远望去,草帽上像冒了烟,身上的工作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后背结出了一圈圈白盐霜。那种高温下的煎熬,这辈子都忘不了。
到了11月,紫阳的天气已经很冷。为了给铁路备道砟,连队去原瓦房店旁的任河滩捞河卵石,按方计量,每人每天要完成6立方。刚开始在河边捞,河边捞完了就下河里捞。虽说穿了防水服,可水越走越深,穿没穿都一样。河面上的风刮得刺骨,双腿泡在冰冷水里,身上却因为使劲而淌着汗。就这样胸前浸着冷水、背后冒着汗水,那种"冰火两重天"的滋味,没尝过的人永远说不清。这样的经历,这样的故事,还有太多太多……
四十八年风风雨雨过去了,好多事隔了这么久,反倒随着年纪增长,越来越记挂。襄渝线于我,是刻在骨子里的情怀。那里有我的青春,有我的18岁,有我一辈子想忘也忘不掉的记忆。岁月不饶人,站在这片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回望,对这里的怀念愈发浓烈。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这次故地重游,我既看到了紫阳县、向阳镇的巨大变化,也真切感受到襄渝线对当地发展的分量。忽然觉得,当年我们吃的那些苦、受的那些累都值了。昔日军营汉,半百故地游。最后,要感谢安康、紫阳铁道兵战友接待站的热情接待,让这趟“重走襄渝线寻旧之旅”更暖了心。
责编 :槛外人 2025-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