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一条百尺河,流经烟火与岁月。它从鲁山发源,在百尺河镇境蜿蜒 9.7 公里,串起了管家河套、丁家岭子、百尺河村等一个个村落。
这些村庄里,明代古槐与银杏见证时光,“望景楼”与圩子墙记忆过往,拦河闸还记着当年发电磨粮的热闹。今天,让我们顺着河水的轨迹,跟随台见新先生走进这些村庄,一起读懂百尺河畔的历史与生机。】
百尺河流经百尺河镇境沿岸村庄概述
台见新
百尺河发源于鲁山,流经诸城林家村、辛兴、百尺河、昌城四个乡镇,在昌城镇巴山西北三里处汇入潍河,全长45.6千米,流域面积371平方千米。其中,流经百尺河镇内9.7 千米。
百尺河进入百尺河镇境内,首先流经管家河套村东。管家河套村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村中心大街两边有三棵古树,一棵银杏,两棵古槐,属明代所栽,树龄都已经六百多年了。
与管家河套相对的河东岸由南往北依次是邱家河套、刘家河套、庄家河套。
河拐弯处是丁家岭子村。明末清初,皇华镇相家沟丁耀亢的三儿子丁昌富,决定在这里定居,村名就以姓氏和后面的小岭命名——丁家岭子。
丁昌富在丁家岭子村后岭上修建了一座三层小楼,取了个响亮的名字——“望景楼”。清咸丰年间,该村为防捻军村里修建了墙圩子,后依小岭,前临百尺河,南北长三百多米,东西宽二百米左右,墙圩子高五六米,开有南、东、北三个大门。
百尺河自丁家岭子村西转向西北流去,河北岸是北刘家村,村前有座玉皇庙,明代中期所建,朝南大门,就在现在拦河闸北端西侧。玉皇庙有大殿、前楼、钟楼、关公庙组成,其功能主要用来镇河水口。
河南岸是古老的百尺河村,已有千年的历史了。原来的村规模不大,以圣阳路(原粮管所街)为中心,东西长六百多米,南北宽五百米左右,村东西南三面建有高大的围墙,北面则以河堤为天然屏障,村内开有东、南、西三个大门。
1968年百尺河在村东与河北刘家村之间修建拦河闸一处,通过蓄水利用水力发电来推磨加工粮食,成为百尺河最靓丽的一道风景。
顺河往西三里,河南岸是富庶之地——桃元村,明代中期,巴山王氏有一支族人迁来定居,村名“王家桃园”。
为防止土匪骚扰,王氏开始修筑了圩子墙。长三百多米,宽二百米有余,高六七米,厚五六米,开有东、南、西三个大门,设岗楼、炮台,有乡丁专门把守。
2008年,百尺河镇党委政府对百尺河沿岸进行了治理,不仅清除了河里污泥,而且用石头修砌了河岸,修建了沿河路,并进行了美化绿化。
2022年8月6日写于台家大村

台见新,男,字政舜,号龙溪居士,笔名入云龙,生于1960年6月,诸城市百尺河镇人。著名民俗学者、非遗项目诸城“东路大鼓”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2006 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各种报刊发表文章40多篇。台见新主要从事东路大鼓研究和东路大鼓词的民间文学创作。2012 年在 “中国文学网上” 发表了《台五传奇》和《苏学士品名白龙寺》网络文学。2014 年 10 月在山东省政协主办的《联合日报》上发表了《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东路大鼓》,同年在北京《民间文学》杂志第八期上发表了《窦光鼐名扬江南》。2015 年在北京《民间文学》杂志第一期上发表了《龙家兄弟》,在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演艺工作委员会等单位举办的 “中华颂” 第六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活动中,创作的 “东路大鼓” 鼓词《拜大年》荣获铜奖。2020 年 5 月在上海《故事会》发表了《看走眼》。此外,2012 年 9 月在诸城市宣传部、诸城文艺界联合会举办的 “热爱诸城,宣传诸城” 征文活动中,《苏学士品茗白龙寺》获民间文学类一等奖。台见新还查阅族谱、县志、乡志等史料,找当地老人探访,拍摄古建筑与村情村貌,致力村志编纂,成果丰硕。


“都市头条·乡村记忆”主编日月星辰,男,生于1962年8月,山东省高密市阚家镇人,曾在诸城市任职,退休干部。参与编纂《诸城县教育志》,主持编纂《诸城市水利志》,著有非遗传承人纪实集《传承之路》、史料性著作《六汪村庄》等,《六汪镇志》副总编辑。现居青岛西海岸新区,担任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