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周至地下党员王访贤的一生
文/罗名君
渭河南岸的周至平原,在淡淡的冬阳照耀下,总是铺展着如地毯般鲜嫩的绿意,那是新出土的麦子在展示生命的活力。二龙村的老槐树,如同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矗立。它记得1924年的那个冬日,一个叫王访贤的婴孩在这里呱呱坠地,发出第一声啼哭。谁都未曾想到,这个后来字“敬之”的少年,会在二十年后的黑暗岁月里,成为点亮关中大地革命星火的关键人物。
七岁时,王访贤进入私塾学习,那时他便显露出与同龄人不同的沉静与聪慧。先生教授“修身齐家”的道理,他总会在课后,悄悄地在书页上添上“治国平天下”的批注,小小的他,心中已然有了宏大的抱负。考入陕西师范专科学校后,进步书刊成了他最珍视的宝贝,仿佛是他探寻真理道路上的有力行囊。每当夜晚,他和同学们聚在油灯下,热烈地讨论时局。灯光摇曳,映照着他的脸庞,他眼中闪烁的光芒,比窗棂外的星光还要明亮,那是对救国救民道路的坚定渴望。那时的中国,正处于风雨如晦的年代,暗潮汹涌,山河破碎,满目疮痍。他看着这一切,毅然将“救国救民”四个字深深地刻进心里。这并非少年人的一时意气,而是他此后半生都未曾动摇的坚定信念。
1940年的周至,笼罩在白色恐怖的阴霾中,气氛压抑而紧张。王访贤与张景文、周尚志等有识之士,不顾重重压力,创办了马召知行小学。他主动承担起校长的职责,却坚决不肯拿一分钱工资。他每日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长衫,穿梭在校园里。课堂上,他满怀激情地教孩子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洪亮的声音仿佛能穿透墙壁,传递出无尽的希望。课后,他会悄悄地将进步书籍塞进学生的书包,就像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希望的种子,还把党的主张巧妙地融入“知行合一”的校训里。这所看似普通的乡村小学,实际上是中共周至县工委的秘密据点。在黑板前,他是认真负责、教书育人的校长;在油灯下,他则化身为勇敢无畏的革命者,小心翼翼地传递着重要情报。在讲台与秘密联络点之间,他走出了一条没有硝烟,但同样充满艰险的道路。
后来,为了更好地开展革命工作,他顶着“马召乡乡长”的身份进行潜伏。在乡公所的青砖房里,他一边要巧妙地应付国民党的盘查,脸上还要保持镇定自若,一边则将重要的情报缝进衣领,等待合适的时机交给地下交通员。当交通员岳万寿被日军抓捕时,他心急如焚,彻夜未眠。经过一番思考,他决定假装醉酒,跌跌撞撞地闯进日军据点。他利用“乡绅调解”的由头,与日军巧妙周旋,每一句话都斟酌再三,每一个举动都小心翼翼。最终,他成功地将人安全救出。那天他回来时,长衫上还沾着酒渍和尘土,可他却只是笑着对同志说:“没事,一点小麻烦。”仿佛刚刚经历的一切都微不足道。
1948年,王访贤从陕西师专毕业。1949年1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此期间,王访贤配合永和乡党支部书记许士杰,伙同辛义恒、周建民、麻生西、孙宏斌、王一士、王又新等地下党员,在与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中,营救被捕共产党员,输送党员和进步青年去边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揭露国民党的反动宣传,组织地下武装,策反瓦解国民党军队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为周至县的解放作出了积极贡献。
1949年4月,国民党军队撤退时,周至县自卫团约800余人驻扎在周至县城,王访贤配合地下党组织积极做该团的策反工作,维持社会秩序,保卫了县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使胡部军队向西溃逃时,未对县城造成破坏。
同年5月,周至解放,他终于可以摘下那层“伪装”,光明正大地为党工作了。然而,他并没有选择留在熟悉的家乡,而是主动请缨,前往大西北平叛,来到了青海省果洛州玛沁县牧区。那里海拔4200多米,环境极为恶劣,冬天的寒冷能冻裂皮靴,夏天的蚊虫能把人咬得无法入睡。但他却毫不在意,总是跟着牧民的毡房走,一边努力学习藏语,以便能更好地与牧民们沟通交流,一边积极地开办扫盲班。从建立政权到兴办学校,每一件事他都亲力亲为,不辞辛劳。有同事劝他歇一歇,他总是坚定地说:“这里的孩子需要读书,这里的百姓需要好日子,我歇不得。”他的话语虽然朴实无华,但却充满了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深情。
此后的几十年里,他从周至到咸阳,再到青海,先后担任过中学校长、州报总编、县委常委、副县长等职务。岗位换了一个又一个,可不变的是他案头总是堆满了文件,以及他身上那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文革”期间,他被打成“走资派”,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从未说过一句违心的话。被下放劳动时,他也没有丝毫抱怨,反而在田埂上给年轻知青讲革命故事,他总是充满信心地说:“黑暗总会过去,党和国家不会忘了老百姓。”
1985年,王访贤离休后,依然没有闲着,他总是惦记着家乡的教育事业。晚年时,他的心脏病发作得越来越频繁,他便和夫人樊平楠商量:“咱们攒的钱,留着也没用,捐给希望工程吧,让家乡的孩子多读书。”他的话语简单而真挚,饱含着对家乡孩子的深切关爱。
1997年3月14日,心脏病猝发的他走得很突然,没留下太多遗言,却留下了一万元积蓄——那是老两口省吃俭用攒下的全部家当,最后都变成了家乡学校的图书和书桌,继续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发挥着作用。
他的老校友刘季祖老先生在悼文中写道:“访贤走了,却活在很多人心里。”是啊,马召知行小学的松柏依然郁郁葱葱,它们见证了王访贤曾经的付出;青海牧区的孩子们,依然记得那个教他们读书识字的“王校长”;二龙村的乡亲们,每当说起他,总是忍不住竖起大拇指。他这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勤勤恳恳”四个字,把共产党员的初心写在了关中的土地上,写在了青海的草原上,更写在了每一个他帮助过的人心里。
如今,周至的麦浪一年比一年金黄,那是丰收的喜悦在大地上流淌;家乡的学校一年比一年漂亮,孩子们在明亮的教室里快乐地学习。若他泉下有知,定会笑着说:“你看,这就是我们当年盼着的好日子。”
罗名君,西安市作协会员,周至县作协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