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 光 的 人
许毅斌摄影艺术及作品欣赏
作者:杨敬信
在常人安享晚年的年纪,许毅斌先生选择成为一位“追光的人”。退休于他并非生命的尾声,而是打开另一段精彩人生的锁钥。八万余元的器材投入,不是物质的堆砌,而是对光与影最虔诚的献祭。
他的足迹是一部行走的史诗。三年间,他独自走访上千村落,用镜头记录下《可爱的庄里》系列最真实的乡土中国;他追随省摄影协会的足迹,从西藏雪域的凛冽到新疆旷野的苍茫,从浙江海岸的温柔到城市崛起的锋芒。每一次远行都是生命的拓荒——在命题创作中磨砺技艺,在随拍偶得中捕获灵光。
作为“追光者”,他的创作充满苦行僧般的执着。为完美构图,他能在狭窄空间蜷缩成雕塑;为避开反光,他愿如壁虎紧贴斑驳墙面。三脚架支起的不仅是相机,更是对完美的无限渴求。光的变幻是他永恒的课题——当晚霞浸透云层,当暴雨初歇积水映出天空之城,他愿以镜头无限贴近大地,任雨水浸透衣衫,只为凝固那转瞬即逝的奇迹。
这些艰辛的积累,最终化作《可爱的庄里》大型摄影展的数十场公益展出。他自费筹备,将三年行走的收获无私分享,让那些被忽视的美好重新走进公众视野。当作品在展墙上获得新生,当凝固的时光引发观者的共鸣——那些孤独等待的时刻都找到了意义。
许毅斌先生的镜头哲学,映照出深刻的生命智慧。年岁渐长让他愈发懂得:每天用取景框寻找诗意,让寻常日子焕发独特光彩——这种生活态度本身,就是在书写不屈的生命诗篇。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光影艺术,更是一个灵魂在追逐美、传递美的旅程中获得的永恒。他让我们相信:当一个人决心成为追光者,岁月便不再是敌人,而成了最慷慨的同盟。这里展示的多张作品,仅是海量照片中的惊鸿一瞥。
2025.10.18 23:57
(一)
西安掠影
我的摄影岁月
作者:许毅斌
退休后,摄影成了我生活的一种爱好。为了这份痴迷,我竟然陆续购置了八万余元的设备器材,不是冲动,而是对摄影的渴望和追求。
每当整座城市还浸在靛青色的寂静里,我已背着二十余斤的摄影包疾行走在凌晨的暮色中。脚步匆忙,只为抢占那个能将城市地标与天际线熔铸成的黄金分割机位。有时错过几秒,便要等待整个季节的轮回。
“爬楼党”的行综充满艰辛。没有电梯的老旧居民楼是通往云端的秘径,锈迹斑斑的消防梯发出吱呀的尖叫声。让人不寒而栗。为避开玻璃反光,脊背紧贴斑驳的墙面,像壁虎般调整角度;为捕捉云层掠过塔尖的瞬间,在狭窄天台蜷成雕塑,任蚊虫在皮肤上叮咬。三脚架的支起不仅是稳定相机,更是对完美构图和画质的执着。
光是摄影的神来之笔。查阅手机软件的“黄金时刻”,但常被不期而至的雾霭打乱节奏;当晚霞终于浸透云层,存储卡已满了,提示灯无情闪烁,手忙脚乱更换的间隙,最瑰丽的时刻正从天空散去。暴雨初歇时,为捕捉建筑倒影,需将镜头无限贴近积水,任凭雨伞的雨水顺着脊背滑落入身,衣服湿透了,却不敢惊动水洼里转瞬即逝的天空之城。
那些被误解的瞬间同样刻骨铭心。天桥上展开三脚架拍摄时,总被路人视作妨碍交通的异类;等待蓝调时刻时,广场舞音箱的震动沿着地面传至快门线。严重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真正的摄影者懂得:所有等待都是与时间的对话,所有孤寂都是创作的最佳时刻。
直到深夜,经典版的色阶曲线在屏幕浮动,原始照片格式文件在指尖获得新生。当摄影作品在清晨呈现于朋友圈时,那些凝固的星辰、流动的夜影、建筑与天空的私语,在收获朋友们点赞的瞬间,所有疲惫都化作云烟。此时成就感,快乐感由然而生。
年岁渐长愈发懂得:人生就是苦中作乐。衰老不是终点,而是开启另一种生活的锁钥。每天用取景框寻找诗意,让每个寻常日子都拥有独特的情趣和新意。这种生活态度,本身就是在书写生命的诗篇——我们终其一生,不过是要让有限的时间,在光与影的交错中获得永恒。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简介
许毅斌,富平县庄里镇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渭南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庄里试验区政协委员,中国工业摄影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摄影师协会会员,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摄影作品在省、市、县均有获奖。热爱摄影,喜欢写作,有十多篇文史资料作品己发表登刊。主编《庄里史话》即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