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与张俊英老师相遇是她以摄影师身份随行王益作协拍照,我并不知道她的其它身份,给我留下清雅文气的印象。第二次邂逅在散文协会颁奖现场时,她让人眼前一亮,引起了我对她的关注。第三次是我俩一起随铜川市“古树、古建筑”采风行,她拍景,我拍她的背影,连同她的摄影工具,既入眼也入诗。
渐渐地发现,我俩有很多一样的助力,小学语文老师神助攻,点化作文,让写作成为月亮宝盒,从此一路长虹,畅通无阻,再也没有羁绊和畏惧。父亲的第二梯队助推图书馆的大门,让我们都走进了波澜壮阔的书海,看到了长河落日圆,沙漠孤烟直的风情;也欣赏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梅的风骨……
当得知她写的书《聆听花开》刊印出来之后,怀揣着一种意外惊喜的心情,虽然我因黑蜂蜇了数日,左手连续的肿胀烧疼,甚至已蔓延至手臂肘窝处,正痛苦不堪、愁眉不展,被折磨的无可奈何去医院换药的路上,我还是决定联系她讨要一本读一读。
她专程给我送书到路口的那一刻,一个带着仙气的书香女子远远的走过长长的巷子时,时光安静的让我听到了那高跟鞋踏在青石板上的声音,她完整的复原了戴望舒《雨巷》中那个手执油纸伞下江南水乡女子的画面。
拿到手上的第一眼,豆绿的暗藏着生机的宁静色彩,就让人欢喜。从封面徐崇林老师的书法竖着写的聆听花开四个字的字体含着女子的脉脉不得语的温情,还兼带着男子的刚毅挺拔力量,就连书签也裹着淡雅的兰花香:如果可以选择,我愿成为梧桐树上的一片树叶,我会用心体验四季的轮回,感受自然界的循环和生命的律动。我必须使自己的轮廓完整呈心形,我必须吸收养分让叶脉清晰、成孰厚重,我要让自己的颜色在从初春的嫩绿到深秋的金黄都色彩鲜朋。 选自《黄保书院有怀》
顺着那一枝深谷幽兰的兰花香径,就像儿童蹑手蹑脚去扑蝶一般,捧起下方的小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你就进入了一个大大的花房,开启挖呀挖的动作,挖到的第一颗刘爱玲的序,热爱生活的人到处都是风景就打开了花房的禅门。
我返回作者简介,第一次郑重其事的看到左下角张俊英老师的详细介绍:张俊英,陕西铜川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职工作协铜川分会副主席,陕西省能化作协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铜川市王益区作协会员。热爱本职工作,创办学校文学社并编辑刊物《桃园文苑》。工作之余勤于笔耕,用文字记录生活感悟。作品发表于《教师报》《西安晚报》 《阳光报》《铜川日报》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报刊文摘》《香江文艺》《作家在线》 《山西诗歌》《作家摇篮》《铜川文化交流》 等报刊,以及“文学陕军”“西大创意写作中心”“散文之声”“职工文苑”“西北作家”“铜川作家”等网络平台。多篇文章获得省、市、区各级奖励。
原来所有的重量都是有备而来,寻根溯源在“故土乡情”中挑了“家在川口”一文,找到“铜川老区的南门口”的出处,比我爬上泰山的南天门还高兴,让我发现除了我们古老的雷平川——王家河守着古老的文脉之外,我们这一条沟里还藏龙卧虎着系列的能人志士。
进了家门,走过“岁月沉香”,便是“家梦轻吟”的地方,在“母爱的力量”里,是张俊英老师的愿时光慢些,再慢些,让她把母亲给的爱熬成粥的温度,一勺一勺还回去的心愿。让我忍禁不住落泪的是“中秋夜话”的那句:那些背过的中秋诗句突然变成了洒在伤口的霜——原来最痛的别离,从来写不成诗。
这就是我们同一个时间段的感伤与同频,子欲养而亲不在,痛失所爱的疼。路过“娘家小院”时,树上睡觉的鸟儿也被惊醒,飞到另一棵树上,我突然觉得我们多像这些鸟,被母亲养大,放飞,在外面筑巢,又开始养自己的鸟,然后,母亲老了,这个巢也空了……
伏在“窗外”,“聆听花开”,“桃园,筑梦的地方”,那些“不负韶华的日子”,那个春天,那些花儿,那些蓬勃的少年,那些少年的声音,本就是人间最蓬勃的花开,她们是一种有声世界的创造,是青春蓬勃的律动,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碰撞,一个灵魂和一个灵魂的对话,是生命拔节的交响,是一种无以言表的身心的感动。
“珍藏一段时光”:“春雨惊春清谷天”,这是西北最浪漫的时节,看杏花,品梨花,拍桃花是小城人的时尚。用长镜头拉过来拍下一团特别的桃红,一查是榆叶梅,别称小桃红、榆叶鸾枝,花语为春光明媚、花团锦簇、欣欣向荣。白居易的《题令狐家木兰花》说的就是这般风采吧!细如玉脂吐珠粉,光似金刀剪紫霞。从此时时春梦里,应添一树女郎花。我总感觉张俊英老师就是那一树女郎花。
“孩子,我愿陪你慢慢长大”,让我想起池莉的《太阳出世》,伴随着“铃儿响叮当,随心去远方”把母亲悬着的心都从笔尖流淌成另一幅画。她的学生说:“老师就像一颗蒲公英,我是她万千孩子中的一个,风一吹我就将飞向远方。”其实老师更像是园丁,用语言播种、用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爱心滋养每一棵幼苗成长,目睹学生所有的经历,见证他们所有的点滴成长,感叹他们的奋发和成绩,陪着他们放飞梦想,直到他们顺利起航。
“寄予未来的日子”,张俊英老师希望春天给她一树花开,夏天给他她一树浓绿,秋天给她一束金黄,冬天给他她一束洁白,她喜欢这时光旋转的色彩流年。朱自清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哲人早就说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和时光竞走的我们,注定不会停留在某段慵懒的光阴里。
破万卷书,誉桃李满天下;行千里路。揽星河于一身。从稻城亚丁、普者黑、建水、云镇、青木川、又见平遥,通过摄影家的视角把立体的景观,又放进文人文字的彩墨里,历历在目,影像般展现。
“济南的冬天”,让我重温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是泉水在绿萍上写的诗,也是老城在暖阳里做的梦的美好!挥挥手作别,留一抹遗憾,添一份牵挂。你好,北京!轻轻的我走了,我摘下香山最美的红叶,写上我深念你的名字,埋进记忆的土壤。
重中之重落在张俊英老师的儿子小沫的新疆行上,火焰山没火,老婆饼里没老婆,妈妈的微信里没有儿子定位,让做母亲的张老师担心不已。不由人想起《游子吟》的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文脉寻踪”觅迹,既喜陶公爱菊:“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更喜周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不知不觉转到“月是承天明”,亦是东坡心处,虽“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依旧豪迈:“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花房的终点停留在“千里马”的孤独与坚守的驿站上,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的悲怆,又何尝不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写照?行文至此,细雨又沥,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到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四季已轮回。
张俊英老师一路走来,有风有雨有阳光。每一个季节都有雾霭阴霾,每一个生命都起起伏伏,但仍然热爱每一个太阳升起的日子。合起书,她怀念的从来不是砖瓦,而是那些用青春浇灌的日子,她用摄像头、用笔记录的正是这一路的花开,而我正被这拔节一样悄然神秘的声音吸引着继续前行,去聆听她的下一本书的章节。
楚丰华
2025.10.19
12:13
作者楚凤琴笔名楚丰华,祖籍河南许昌,67年出生于铜川焦坪,大学学历,供职于市铝箔厂,现已退休居住在老区。作者自幼喜欢耕读于文字,曾有文稿在多家报刊、网络平台发表。希望在更多的文苑结识更多的文友,以便相互交流、提高,把更好的作品分享给更多的读者。
联系方式:15353213861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