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西湖印象:一卷浮沉千年的青黛长卷》
作者:郭庆春 播读:张蕾
一、青史沉璧处,水纹刻年轮
严西湖的水是含着史书的。
当我的布鞋踏上绿道第三十七块青石板时,雾中涟漪便荡开楚国的云梦泽——这里曾沉没屈子行吟的孤舟,渔父的《沧浪歌》被水鸟衔着,在蒹葭丛中孵出青铜编钟的锈色。东汉陶船纹在浪花里若隐若现,三国烽烟被湖水浣洗成藕丝,唐宋商船载着景德镇的青瓷向南漂去,釉光碎在浪尖,成了今日粼粼的银斑。
最沉重的是元末陈友谅的战船。那年湖水被血染成绛紫,铁甲沉入淤泥化作黑色菱角,至今采菱人俯身时,还能听见金属与骨头的碰撞声。明清的堤岸如长笺铺展,治水碑文被苔藓拓印,而我的足印正叠在张之洞测绘湖道的旧图纸上。历史在此不是标本,是活着的蜉蝣,晨雾漫过柳枝时,八百岁的刺槐向新栽的樱花传授年轮密码。
二、诗笺浮波时,唐宋烟雨浓
倘若掬一捧湖水细嗅,能析出半部《全唐诗》的墨香。
王维若见此湖,定将“空山新雨后”改作“空湖暮色时”。那鸥鹭斜飞划出的弧线,恰似李白醉后抛向水面的金樽曲线。最贴切是李商隐的巴山夜雨——严西湖的雨天生带着晚唐的朦胧,当千万银针穿刺湖面,整个唐宋的愁绪都在涟漪里重新分娩。
宋人更懂湖的肌理。杨万里笔下“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娇憨,在此衍生成十里荷荡与采莲女的吴歌对答。苏轼若南行至此,怕要嗔怪西湖“淡妆浓抹”太过匠气——严西湖的晨昏是天然水墨,霞光泼朱砂,夜月研徽墨,渔火作闲章。最惊艳是雪落湖心亭的时刻:天地突然退成张岱的留白,唯孤舟蓑笠翁的钓竿,在虚空里勾出一笔瘦金体。
三、近代潮声里,文火煨沧桑
当我数到第九十九道晚霞金边时,湖水开始讲述枪炮与钢笔的故事。
民国十六年的弹壳沉在芦苇根下,发芽成抗战诗歌的韵脚。严西湖曾是《大公报》记者藏身的纸页褶皱,油印机滚过湖面,将《义勇军进行曲》的乐谱烙进水波。某处僻静的湾汊里,闻一多先生焚烧的诗稿灰烬滋养了红蓼,所以此湖秋色总带血性之艳。
最动人的现代性在烟火日常里。五十年代围湖造田的号子声,已蜕变成观光自行车铃的清脆;知青栽下的水杉林,如今托着无人机掠过湖心。我在绿道常见银发教授用英文朗诵楚辞,穿汉服的少女以平板电脑写生——文化在此完成温柔的嬗变。而永恒不变的是湖畔炊烟:吊子煨的铫子汤雾气升腾,与唐宋渔火、近代硝烟在暮色中达成和解,最终沉淀为瓷碗里一泓青碧的藕汤。
四、两百步丈量千年
从家门到湖岸的两百步,是我丈量文明的标尺。
晨雾中看涟漪如读竹简,篆隶行楷在水纹间更迭;夕照里观云霞若展绢本,青绿山水与油画光影在波心交融。某夜忽见萤火虫提着灯笼巡游——那分明是迷路的唐诗意象,正寻找投宿的平仄。
严西湖终非西湖盛名加身,不似东湖文脉浩荡。它如隐士腰间半旧的玉玦,青黛底色里裹着战火、诗情、稻浪与光纤。若问湖魂何在?去听吧:当我的木杖叩响石板,整个流域的历史正以涟漪的频率,在湖心轻轻震颤。
创作注记:
1、三重维度交织
历史层:以楚文化为根脉(云梦泽/屈原),串联东汉陶船、三国陈友谅战场、明清水利、张之洞测绘等真实史迹
诗词层:化用王维、李白、李商隐、杨万里、苏轼、张岱诗词意境,构建古典美学现场
近代层:聚焦抗战文化(闻一多/大公报)、知青记忆、科技与传统文化共生现象
2、自己的生活意象升华
“晨雾涟漪”转化为历史文献的解码符号
“晚霞余晖”隐喻文明嬗变的熔炉
“200米绿道”作为丈量时空的标尺
3、地域文化符号
楚文化(编钟/楚辞)
荆楚饮食(铫子汤/藕汤)
抗战文艺(武汉抗战文化圈)
生态变迁(水杉林/围湖造田遗迹)
全文主要以“青黛长卷”统摄,强调严西湖的隐逸气质与历史沉厚感。
作者:郭庆春 笔名:秋实
湖北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
中国广播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理事。
国家一级美术师,湖北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作家协会会员,画家,散文作家。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郭庆春电视艺术文集《电视作品集》《电视论文集》《电视散文集》诗集《爱的轨迹》等作品。
作品多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剧《金鹰奖》并获湖北十佳新闻工作者称号。
播读:张蕾 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访问学者、上海戏剧学院访问学者,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武汉市全民阅读促进会会员,长期从事有声语言艺术表达的实践、教学、培训及学术研究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