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2025年10月18日12时,一颗探索宇宙奥秘的巨星陨落。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举国同悲,各界以各种形式追思这位科学巨匠。在众多回顾其辉煌成就与非凡人生的文章中,一段他与毛泽东主席的重要往事,尤为值得铭记。
【二】
历史将镜头回转到1973年7月。17日,中南海毛泽东书房,一场特殊的会面正在进行。
时年80高龄的毛主席,身体状况已不容乐观,日常会见外宾极少。然而,当杨振宁提出会见请求后,他意外而欣喜地接到了通知:主席愿意见他。这是毛泽东首次会见华裔科学家。
会见当日,杨振宁清晨即起,郑重准备。在警卫员引领下,他步入主席书房。虽只有一个多小时,但这场跨越物理学与哲学的对话,从基本粒子到宏观宇宙,从科学实验到人生理想,内容丰富而深刻。主席不经意间流露的思想火花,给予这位科学家诸多启迪。
临别时,毛泽东亲自将杨振宁送至门口,紧握其手,动情坦言:“我年轻时也曾梦想投身科学,为国效力,却因时代条件未能如愿。今天见到你,我非常欣慰。谢谢你,你对世界是有贡献的。”
两日后,带着这次会见的温暖与激励,杨振宁在湖南省外事部门陪同下,专程前往韶山毛泽东旧居参观瞻仰。
【三】
杨振宁对毛泽东的敬仰,亦体现在他对毛主席诗词的深切欣赏上。这与其家学渊源及自身的文学修养密不可分。
其父杨武之,我国著名数学家,亦具深厚国学功底,能作旧体诗。他尤为推崇毛泽东诗词,曾向杨振宁反复提及并讲解《沁园春·长沙》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以及《沁园春·雪》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磅礴气概。这种“诗教”潜移默化,深植于杨振宁心中。
1971年夏,杨振宁首次回到阔别26年的祖国。下榻北京饭店,房间内毛泽东诗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赫然在目。据《杨振宁传》记载,这带给其心灵极大震撼,让他深切感受到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为自己未能如邓稼先等同侪长期亲身参与祖国建设而心生感触。此后在京的欢迎宴会上,他特别提及见此诗句时的激动心情。
杨振宁曾言,其一生最重要贡献在于“帮助了中国人克服了自己不如人的心理”。在民族积贫积弱的年代,他以一座诺贝尔奖章向世界证明了华夏儿女的智慧与力量。
1957年杨振宁自瑞典国王手中接受诺贝尔奖章(左)、诺贝尔奖章与奖状(右)
【四】
杨振宁不仅是物理学界的巨擘,亦是一位深谙诗意的哲人。他视物理学中优美的方程式为“自然的诗篇”,曾借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之句表达其科学美学追求:“从一粒细沙中窥探世界,在一朵野花里寻觅天堂。掌中握无限,霎那成永恒。”
杨振宁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这位一生追寻宇宙永恒规律的科学家,其生命轨迹已融入中华民族复兴的壮丽史诗。他与毛泽东主席的交往,是领袖与科学家之间的一段佳话,体现了国家对科学与人才的尊重。他晚年毅然全职归国,投身清华园,倾力培育后学,其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必将如星辰般永恒闪耀,照亮后来者前行的道路。
先生风范,山高水长。
冯创志,曾任恩平报社社长、总编辑,恩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恩平市贸易局长,恩平市外经贸局长,恩平市发改局长。退休后至今被聘为中央和省驻江门记者协会高级顾问;恩平市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恩平市冯如文化研究会创会第一副会长。2015年被中国创新管理研究院聘为客座教授;国内多家主流媒体专栏撰稿人。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