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
这个人希望自己的子孙有作为,却不知道尊师重教,尊敬老师、重视老师的作用,这就好比想保养自己的身体,但是不穿衣服不吃饭,你想一想,我们要想身体好,还不吃饭,还不穿衣服,这不反损自身吗?
想要我们子女成才、成人,然后我们不尊重老师,你想一想能得到吗?所以要想成才、成人,必须从尊师重教开始。
那么尊敬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传统的价值观里,医生和老师这两种职业是最受世人尊敬,因为医生能救人生命。过去的医生他是不言财利的,他救命是不看钱财的,老师是成就慧命的,使人明道的,所以中国从古至今对老师跟医生都是非常尊敬的。
以前把教师尊称为先生,从古代的帝王将相到民国,还有大字不识一个的土军阀,都会对先生礼让三分,所以说先生是受人家尊重的。
我们来看一个尊师重道的这个案例。北宋时期,福建江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然后他到处去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的学者程颢门下。程颢去世以后,又将杨时推荐给他弟弟叫程颐。杨时那个时候已经四十多岁了,学问也相当高了,但他仍然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的门生,得其真传。
有一天,杨时同一个一起学的同学叫游酢,向程颐请教学问,正好赶上了老师正在房间里面打盹,杨时便劝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个人就静立在门口等老师醒来。不巧,那天正好下了鹅毛大雪,这个雪越下越大,杨时和游酢却还站在雪中等待老师醒来,游酢实在就冻得受不了了,几次就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给阻拦住了,一直到程颐一觉醒来了,才赫然地发现门外有两个人,满身都是雪,这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的教杨时。杨时不负众望,终于学到了老师全部的学问。
各位,四十多岁了还求学,然后他四十多岁了,对老师那种真诚的恭敬心,老师没醒过来他不敢去打扰,天气那么冷下大雪,还站在外面守着。后来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的学派,世称龟山先生,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称赞杨时。
那些求学的,至诚恭敬心,尊师重道,他是做了一个好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