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我的铁兵生涯
作者 陈芝贵
1968年3月15日,我应征入伍,穿上日思夜想的绿军装。我和战友们兴高采烈地乘坐着焖罐火车向西南进发,来到广西桂林奇峰镇新兵营。一排排整齐的营房,依山傍水而建,我们随着嘹亮的号声响起床、早操、就餐、集合、训练、学习,训练后变得紧凑利索。一个多月后的一天,紧急集合的号声突然响彻云霄,整装完毕,我和战友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没说话。
唱着《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的歌声,我们登上了开往西南边境的军列,从云南河口进入了抗美援越的战场。当时听老兵讲,我们的部队出发之前,师部让有关代表留下,等候敬爱的周总理接见。后来他们传达总理讲话说,现在交给你们的是一项坚巨而又伟大光荣的政治任务。你们肩上承担着五个伟大代表,代表着我们的伟大的党,代表着伟大的国家,代表着伟大的军队,代表着伟大的中国人民,代表着伟大领袖毛主席。每位战士要不辱使命,克服千难万险,勇往直前。
我们进入越南后,住进我军隐蔽的营房,也就是几个竹片和茅草搭起的非常简陋的棚子和山洼的猫耳洞。潮湿又闷热,汗流浃背,喘不过来气,让人难受极了。有一次,我们在抢修一条补给线时,突然遭到敌机的多次轰炸,连长赵钦喜当即指挥战士们疏散。有位叫陈友林的战友,看到连长身处危境,二话没说当即冲上前去将连长按倒,趴在连长身体上,连长得救了,陈友林身负重伤,送回国救治。
后来部队换防,我们二团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短暂休整后,又立即投入国内的铁路公路建设。
毛主席说“三线建设要抓紧,三线建设一天不建好,我一天睡不着觉”。我们来到襄渝线湖北段的群山峻岭中施工,安营扎寨于丹江口的六里坪镇。先在罗家湾开挖铁路隧道和架桥梁,完工后又马不停蹄转战郧县鲍峡附近的闵家沟,垒墩架桥,开挖隧道。
在部队时,首长让我带领一个民工连,近百号人的吃喝拉撒分工干活,近一年时间都由我操心。民工们都是武汉周边来的,刚开始的确有点儿不好管,我就一个一个摸准他们的脾气后,一对一教的做工作,一个人一种管法,让他们心服口服,管理起来如鱼得水。我从中也学到了很多管理经验。感谢铁道兵部队这座大学校,让我锻炼成长。
退伍后,我招工进入东风轮胎厂。建厂初期,我们挖大山,搬石头,砌水沟,非常艰辛。为了让毛主席放心睡好觉,在三线建设指挥部统一指挥下,我们用最快的速度,最高的质量,在很短的时间建起了一排排高大明亮的厂房。当年提出的口号是先生产后生活,工人们晚上住在非常简易的芦席棚里。运来的机器没备,没有吊车,我们人拉肩扛,硬是让一台台机器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厂房。
东风轮胎厂是接纳铁道兵最多的单位之一,基本上每个车间都分配有铁道兵退役战士。铁道兵的精神薪火相传,军中伴死生,退伍再立功,这种信念深深影响了建厂初期工人们的士气。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敢打硬仗,军人的本色永远不变。
建厂时期也好,试生产时期也好,处处都有当年铁道兵的身影。铁道兵是一座大熔炉,锻炼出千千万万优秀的人才。不论是转业干部还是退役老兵,不论是分配到党政事业单位还是分配到工厂企业单位,都能发挥自己的专长和保持铁道兵的优良传统,没有给铁道兵脸上抹黑,一言一行都在维护铁道兵的声誉。
进入工厂后,领导发现我是个管理人才,将我从班长提升为领班又提升为车间主任,直到升任处级干部。这些都要归功于铁道兵部队的培养和教育。
铁道兵虽然撤编了,但是,在数十万老兵心中,军魂永驻,兵心常存 。
百度图片在此致谢
作者简介:陈芝贵,湖北荆州人,中共党员,中专文化。1948年生,1968年入伍,铁道兵部队战士。东风轮胎厂处级干部退休。
编辑 李汪源
校对 张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