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流韵征文之十
从林海雪原到唐人街
--跨越半个世纪的缘分
2018年4月的一个下午,儿子约我去听一个美术讲座,说主讲人是他的一个画家朋友。我多年来一直研习书法,对绘画没有涉猎,正犹豫不决间,儿子说,主讲人叫曲磊磊,他的父亲是曲波,你肯定听说过。
曲波?是写《林海雪原》的那个曲波吗?儿子说正是,于是我满口答应下来。惊喜之余,曲波这个名字就像一块石头砸进池塘,在我的回忆中激起了阵阵涟漪,让我的思绪回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
六十年前,上中学的我开始阅读各类文学作品,包括四大名著、《说岳全传》、《儒林外史》等小说。但《三国演义》半文半白,读起来稍显晦涩;西游记虽通俗易懂,但无非就是唐僧被捉、猴子降妖,不免千篇一律;《红楼梦》的情情爱爱、缠缠绵绵更是让我昏昏欲睡。唯独有一本《林海雪原》让我手不释卷、通宵达旦。
小说《林海雪原》
当时的我对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的命运可以说倒背如流,这让我在班里成了一个段子手。课余时,总有一群同学围着我要听“智取威虎山”、“奇袭奶头山”的故事。讲到书里的英雄人物二零三首长少剑波、小白鸽卫生员白茹、侦察英雄杨子荣、坦克孙达德、刘勋苍等等,他们的眼里闪着光;听到座山雕、滦平、许大马棒、谢文东等反派时,他们又迫不及待想知道坏人的下场。
许多个不眠的夜晚,在大西南山区一间吊脚楼里昏暗的煤油灯下,一个从未离开过家乡的中学生跟着曲波的文字走进了北国的莽莽雪原。当时的我做梦也想不到,命运的草蛇灰线早已埋好了伏笔,将在半个世纪后把我引向曲波的家人。
第二天,我同儿子欣然前往曲磊磊老师的讲座。到了现场,看到许多云南书画界的大咖,可谓高朋满座,其中还有我的老师著名书法家杨修品教授,于是我便知道这个讲座的格调不低。
曲老师讲座
整场讲座,曲老师旁征博引、侃侃而谈,从古希腊雕塑讲到敦煌壁画,知识广博让人叹服。而他自己的一幅作品让我尤其难忘。那是一只手的特写,骨节清晰、青筋若隐若现,光影衬托、明暗有度,看似稀松平常的一只手被画得栩栩如生,让人从中感受生命的力与美。讲座结束后,我向曲老师赠送了一幅书法作品。这便是与曲老师的第一次相见。
曲磊磊作品
同年夏天,我们一家到英国旅游,得知曲老师也在伦敦,我们便相约在伦敦唐人街的一家粤菜馆。那天风和日丽,是英国难得的好天气。饭后,我们步行几分钟便到达了英国国家画廊。
英国国家画廊
虽然我以前也参观过此地,但总是外行看热闹。面对一幅幅价值连城的画作,不明就里。这次有曲老师的讲解,我才对这些画有了更深的理解。
曲老师与儿子、儿媳
六年后,我们一家又在伦敦与曲老师相见。
五月初,我们一家到英国雷丁住在女儿家。一个周末,我们一家人(我、黄老师、儿子儿媳、女儿女婿、还有一岁半的小孙女)浩浩荡荡从雷丁出发,半小时的火车便到达伦敦的帕丁顿火车站,随后坐两站地铁,步行几分钟便到达了唐人街。多年不见,曲老师依然步伐矫健 、平易近人,背着双肩包,穿着运动鞋。在唐人街的“新龙凤酒楼”,我们边吃边聊,我也慢慢了解了曲老师的艺术生涯。
30年前,他来到伦敦追寻艺术梦想,如今已是硕果累累。他不仅在大英博物馆、皇家美院和伦敦苏富比、佳士得艺术学院等教授中国艺术,还担任英国中国画画家学会主席。他的作品曾在北京、纽约、巴黎、东京、米兰、伦敦、香港的博物馆和画廊展出,被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米兰皇宫博物馆和牛津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永久收藏。在2017年至2019年间,大英博物馆专门选择了他的两幅6尺长的水墨画与镇馆之宝《女史箴图》公开展览。
我们曲老师聊起了他的作品《雷锋》,曲老师详细解释了这幅作品的构思和内涵,从兵马俑谈到秦代的法律,以及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雷锋》与《女史箴图》
他还创作了一系列肖像和人体作品,把中国传统的水墨技法与西方美术的光影、透视原理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可谓自成一派。黑白淡雅之间,一幅幅美妙绝伦的人体、人像艺术跃然纸上。
曲磊磊作品
曲磊磊作品
我说作品《手》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于是曲老师开始给我们讲解艺术中的黄金分割原理。他说人就是一个艺术品。那只手,他的手指第一节骨节和第二节骨节的长度就是一个黄金比例1:0.6186 ,人的头顶到肚脐,肚脐到脚也是黄金比例;黄金比例在自然界、社会生活中比比皆是。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对美学的追求已体现在了自己的身体结构上了。
聊起艺术,曲老师滔滔不绝,早已去到了“诗和远方”。“只要一开口,如果不打断,可以从初一说到十五。”这是曲老师在纪念母亲的文章中对母亲的追忆,看来他自己也像母亲一样开朗健谈。但我对《林海雪原》还是念念不忘,于是又提起了他的父亲,我的偶像曲波。在这个偶像泛滥、粉丝遍地的流量时代,曲波这样的作家才应该是真正的偶像。于是曲老师谈起了往事,让我知道了一些家族轶事。
作家曲波 他的父亲原名叫曲清涛,母亲原名刘士娴。38年参军时两人并不相识,却不约而同地把各自的名字改为“波”。抗战胜利后,刘波与曲波组成家庭,两人的名字中都带水,于是便给大女儿取名为“淼淼”,有六个“水”;大儿子出生时正值东北解放,“解放区的天是明亮的天”,于是取名“晶晶”,于是,在严寒的冬天里,他们家里多了“六个太阳”。而他自己出生时特别壮实,就被叫做磊磊;最后的一个小女儿叫毳毳,名字里有六片漂亮而又柔软的羽毛。我笑着说,文化人取名字果然有讲究、有出处,一连取了四个名字都是这么优雅。曲老师的母亲曾经说过“作家的家庭,不能没有文化。”从几个子女的名字就可见一斑。
我们谈起《林海雪原》经久不衰的魅力。正如曲老师在追忆母亲的文章里写到:“《林海雪原》自1957年问世以来,已经成为中国当代知名度最高、流传最广的长篇小说。”在我看来,这绝非过誉之词。如果要赞誉,怎样的美誉都不为过,《林海雪原》当得起这个评价。半个多世纪前,这部小说让我这个西南边陲小镇的中学生爱不释手。如果说这个时期,它的影响还只局限在读书人中,那么到了70年代,随着其中最著名的桥段《智取威虎山》被改编成京剧样板戏风靡全国 ,《林海雪原》和曲波便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字。
样板戏《智取威虎山》
半个世纪多后,在这个视频泛滥、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林海雪原》依然被不断地改编为各种电影、电视、动画作品,足以印证它跨越时代的魅力。 而此时此刻,我坐在伦敦唐人街的餐厅里,回想着六十年前那个在云南山区的煤油灯下读《林海雪原》的中学生,恍若隔世。
电视剧《林海雪原》电影《智取威虎山》
我坐的位置刚好对着餐厅墙上的一幅书法作品,我进门时便注意到了。内容是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字体是云南本土的爨体字。在伦敦唐人街的粤菜馆看到这样的字体,有些出乎我的意料。
餐厅墙上的书法
于是我对曲老师说昆明所有的地铁站名都是用的这种字写成的。曲老师转头一看,说:“嗯,这是我们云南曲靖独有的《爨龙颜碑》和《爨宝子碑》字体写成的,爨字体是从隶书到楷书的一种过渡字体,它的用笔,起笔、收笔都是方的,而且收笔的时候微往上翘起。”这时我真惊讶于曲老师知识的广博。曲老师的祖父是云南人,所以他谈到爨体字是云南独有的时候,非常自豪地用了“我们”
昆明地铁的爨体
曲老师聊起他最近回中国,在西太湖美术馆举办了艺术活动,和所有的参与者都相处融洽,无论是同辈、晚辈、甚至孙辈都叫他“磊哥” 。我们会心一笑,也在席间调侃,不时叫他磊哥。饭后我们互赠了纪念品一一君子之交淡如水,无非就是各自创作的绘画和书法作品。
赠曲老师的书法
曲老师赠给儿子、儿媳的英文版《林海雪原》
临别的时候,曲老师从儿媳手中接过孙女儿安安,慈详地抱着逗玩。我说,快叫磊哥。唐人街的牌坊下顿时响起我们会心的大笑声。
2024.6.16
~~~ ~~~ ~~~ ~~~ ~~~
作者 徐宽叙

《岁月流韵》文集征稿启事
《岁月流韵》文集现向银发族老同志们发出邀请,请用您的生花之妙笔,撰写锦绣文章,将您宝贵的人生经历和感悟以回忆录、散文、随笔、书信体等形式展示出来,给我们的子孙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后辈儿孙,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创新未来。
征文内容与要求如下:
一、 内容主题:
1. 存史资政:记录珍贵的历史细节与个人体悟,为后代留下真实生动的时代注脚。
2. 交流互鉴:促进老同志之间的思想交流与情感共鸣,共享人生智慧与生活乐趣。
3. 启迪后学:用您的故事与经验,教育激励年轻一代珍惜当下、奋发有为。
4. 陶冶情操:丰富晚年文化生活,在笔墨书香中涵养性情,乐享晚年夕阳红。
二、体裁形式:散文、随笔、短篇纪实、书信体等均可。篇幅不宜过长,散文、随笔2000字左右,短篇纪实控制在5000一10000字。
三、 稿件要求:
真实性:内容须为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力求真实准确。
健康性:内容积极健康,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原创性:投稿作品须为本人原创,未公开发表过(或在特定范围内征得同意后可转载,作者应对所投文稿内容及文字负全责,除错别字外,编辑不作仼何修改)。
四、评优奖励
截稿后,栏目将根据阅读量,点赞点评量,并请专业评委评出优秀作品给予奖励。(注:编委评委均不参与评奖)
投稿请注明:标题+姓名+原创投稿
(不按格式要求投稿的不予采用)
欢迎企业、机构和个人赞助支持公益
投稿微信:guyu6464
截稿日期:2026年8月31日
《文化艺术与心理健康》编辑部
2025年9月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