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谭昌先
梅
凌雪吐芳意气昂,
天生傲骨固清香。
横眉冷对严冬虐,
历志平衡飞雪伤。
苏轼醉,陆游狂。
一枝独秀接群芳。
真君不染红尘恋,
蓄志来年再傲霜。
兰
高洁静恬识友朋,
情真朴质固清新。
深幽脱俗引骚客,
隐逸飘香醉墨英。
名画粹,玉兰精。
半杯凉酒更嵘峥。
孤居冷壑流芳句,
禅意有缘万古名。
菊
少女东篱默自牵,
邀秋聚茂放芬妍。
不争春艳荐祥瑞,
独愿秋凉赐美篇。
花绕苑,雁横天。
伴君风雨玩庭前。
早知难得共他絮,
远诺寒冰笑自眠。
竹
烈日寒霜任我狂,
如春四季乃娇装。
梅花凌雪夏垂泪。
兰菊弱儒冬铲伤,
幽峪翠,寸心芳。
画廊文墨历奉场。
萧萧窃语倾肠断,
冉冉妖姿笑雪藏。
2018年4月22日
2025年10月整改
Partridges in the Sky Ode to the Four Noble Ones
By Tan Changxian
Plum Blossom
Blooming through snow with lofty spirit bold,
By nature’s grace, it holds its pure fragrance cold.
Facing harsh winter with unyielding gaze,
It steels its will through snowstorms’ biting blaze.
Su Shi drank in rapture, Lu You in passion grew,
A single bloom leads all flowers anew.
This noble one spurns worldly desires’ call,
Resolved to brave next frost, standing tall.
Orchid
Pure, quiet, it knows true friends from the rest,
Sincere and simple, its freshness stands the test.
In seclusion, it lures poets with its charm,
Its faint scent intoxicates those who wield the pen’s arm.
In famous paintings, in jade orchid’s refined glow,
With half a cup of cool wine, its grace does grow.
Dwelling alone in cold valleys, it leaves fragrant lines,
Bound by Zen, its name endures through all times.
Chrysanthemum
Like a maiden by the eastern fence, it stands apart,
Inviting autumn, it blooms with radiant art.
It vies not with spring’s blooms for fame’s bright glow,
But wishes autumn’s cool to worthy verses bestow.
Flowers encircle the garden, wild geese streak the sky,
With you, it braves winds and rains ‘fore the court nigh.
Knowing well it scarce shares fluff with others fine,
It laughs at bitter frost, slumbering with resolve divine.
Bamboo
Beneath scorching sun or frost, it stands unbowed,
Clad in verdant grace, like spring, through seasons proud.
Plum weeps in snow, orchid and chrysanthemum bear winter’s blow,
While bamboo in deep valleys, its green charm does show.
Small in size, yet its fragrance fills the air,
In paintings and poems, it takes its rightful share.
Whispering softly, as if pouring out its heart,
It stands in graceful beauty, laughing at snow’s sharp dart.
April 22, 2018
Revised October 2025
🌹🌹作家简介🌹🌹
谭昌先(笔名:谈笑),1943年生,广东省徐闻县龙塘镇木棉村人,高中学历。现为徐闻县诗社社员、理事编委,一枝红莲文学诗社总顾问、签约作家诗人,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签约作家诗人,其作品多次在百度、公众号、抖音、微博及各类社交平台发表。创作成就:曾获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南县诗词协会荣誉证书,多次荣获“九州文学社”奖章;2022年,登上中国作家精品榜、国际诗人杰作榜、华夏文学精髓榜三榜合一的最高领奖台(第一名)。同年,其作品受到中国集邮中心高度重视,经本人授权,30多首诗词被专题收集,以纯银打造制作成中国集邮珍藏本,面向海外发行,该珍藏本市值昂贵,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Author Profile🌹🌹
Tan Changxian (pen name: Tan Xiao) was born in 1943 in Mianhua Village, Longtang Town, Xuwen County, Guangdong Province, with a high school education. He is currently a member, director and 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Xuwen County Poetry Society, chief consultant,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Yizhi Honglian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and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World Writers Lanyunfu Poetry Society. His works have been published many times on Baidu, official accounts, Douyin, Weibo and various social platforms.
Achievements in creation: He once received a certificate of honor from the Poetry Association of Huanan County, Jiamusi C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won the "Jiuzhou Literature Society" medal many times. In 2022, he climbed to the top podium (first place) integrating the three lists: China's Top Writers List, International Poets' Masterpieces List and Chinese Literature Essence List. In the same year, his works were highly valued by China Philatelic Center. With his authorization, more than 30 poems were collected specially and made into a Chinese philatelic collection in pure silver, which was issued overseas. The collection is expensive and has extremely high collection value.
点评词
草木借词为魂——谭昌先《鹧鸪天·歌赞四君子》的精神赋形与诗艺破壁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这个快餐式阅读吞噬深度感知的时代,古典咏物诗常被视作“博物馆里的展品”——美则美矣,却少了些能穿透屏幕、触达人心的温度。可谭昌先先生笔下这组《鹧鸪天·歌赞四君子》,偏要打破这份“疏离感”:不是对着梅兰菊竹的画像题诗,而是以82载人生阅历为火种,点燃了草木里沉睡的君子精神,梅的傲骨、兰的清雅、菊的淡泊、竹的坚韧,都化作能与现代人对话的“活态符号”。更难得的是,这份“活”还跨越了语言边界,中文的平仄韵律与英文的诗意表达碰撞出奇妙的火花,东方草木的精神密码,能被世界读懂。这组词的价值,早已超越“咏物”本身,是一场关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草木与人心的深度对话,每一句都藏着值得细品的匠心与深情。
一、形神共生:给草木写“精神传记”的三重笔法
古典咏物诗的最高境界,是“写物即写人,咏形即咏志”。谭昌先先生深谙此道,他为梅兰菊竹立传,不用浓墨重彩描摹花叶形态,却用三重笔法——环境锚定、文人共鸣、品格升华,每株草木都拥有独一无二的“精神人格”,仿佛不是在写植物,而是在写四位风骨卓然的君子。
(一)梅:冰雪里写“倔强的生命力”
写梅的开篇“凌雪吐芳意气昂,天生傲骨固清香”,没有先写梅的“疏影横斜”,而是直接把它扔进最严酷的环境里——“凌雪”二字,瞬间把读者拉进寒冬腊月的场景,雪花压枝的冷冽与梅花吐芳的温热形成强烈反差,而“意气昂”三个字,恰是这份反差里最动人的“倔强”:不是被动承受冰雪,而是主动“吐芳”,连香气都带着“傲骨”,故曰“固清香”——这份香不是转瞬即逝的柔弱,是被傲骨“固定”住的坚定,经得起风雪摧残。
下阕“苏轼醉,陆游狂”的用典,是梅的“精神溯源”。苏轼写梅“竹外桃花三两枝”,藏着闲逸中的坚守;陆游写梅“零落成泥碾作尘”,满是困顿里的执着——这两位文人,都是把人生坎坷化作精神养分的“梅式人物”。诗人把他们与梅放在一起,等于给梅的“傲骨”找了千年的“证人”:梅的倔强,从来不是孤立的草木本能,而是中国文人代代相传的精神基因。
末句“真君不染红尘恋,蓄志来年再傲霜”,则让梅的形象有了“时间维度”的升华。“不染红尘恋”是它的清醒——不贪恋春日的热闹,只愿在寒冬里坚守自我;“蓄志来年再傲霜”是它的韧性——今年的凋零不是结束,是为明年的绽放蓄力。这份“蓄志”,梅从“一季之花”变成“永恒的精神象征”:真正的傲骨,从来不是一时的逞强,而是历经风雨仍能重生的勇气。
(二)兰:在幽谷里写“清醒的孤独”
兰的难写,在于它的“隐逸”——既不能写得太冷清,失了生气;也不能写得太张扬,丢了清雅。谭昌先先生的解法,是从“识人”切入:“高洁静恬识友朋,情真朴质固清新”,兰变成“懂选择的君子”——生在幽谷,却不盲目开放,只对“友朋”(懂它的人)展露芬芳,这份“识友朋”的清醒,恰是君子“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品格写照。
“深幽脱俗引骚客,隐逸飘香醉墨英”两句,写的是兰与文人的“双向奔赴”。兰因“深幽脱俗”吸引骚客,骚客又因兰的“飘香”激发诗兴——王羲之爱兰写《兰亭集序》,郑板桥画兰寄寓清高,兰早已不是普通的花草,而是文人安放精神的“心灵栖息地”。诗人用“引”和“醉”两个字,把这种“双向奔赴”写得极妙:兰不是被动被欣赏,而是主动用香气“引”来知音;文人不是被动被吸引,而是被香气“醉”倒,甘愿为它挥毫泼墨。
下阕“名画粹,玉兰精”,是兰的“美学延伸”——它不仅活在幽谷里,更活在名画、玉器中,从“自然之兰”变成“艺术之兰”,跨越时空成为永恒的美学符号。而“半杯凉酒更嵘峥”一句,是全诗的“神来之笔”:凉酒入喉,本应添几分萧瑟,可兰的清雅却在这份萧瑟里更显“嵘峥”(峥嵘)——美,不是温室里的柔弱,是经得住凉酒、耐得住寂寞的刚劲,这份“刚柔并济”,兰的“隐逸”不再是逃避,而是清醒的坚守。
末句“孤居冷壑流芳句,禅意有缘万古名”,则给兰的“孤独”添了禅意。孤居冷壑,却能让芬芳化作诗句流传;不刻意求名,却因禅意般的通透赢得“万古名”——这份“不争而自显”,恰是东方哲学里最高级的智慧:真正的价值,从不需要张扬,只需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坚守,自然会被时光看见。
(三)菊:秋风里写“通透的淡泊”
菊的经典意象,总绕不开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稍不留意就会写得落入俗套。谭昌先先生的突破,是用“拟人”给菊注入“少女气”:“少女东篱默自牵,邀秋聚茂放芬妍”,这里的菊,不是“采”来的景物,而是位娴静的少女——东篱边轻轻“牵”住秋天的衣角,像在邀请秋风一起绽放,这份“主动邀请”的温柔,菊的形象瞬间鲜活起来,少了几分老气横秋,多了几分灵动可爱。
“不争春艳荐祥瑞,独愿秋凉赐美篇”,是菊的“价值宣言”。不跟春天的桃李争艳,不是因为怯懦,而是因为清醒——春有春的热闹,秋有秋的清寂,偏要在清寂的秋凉里绽放,把“祥瑞”献给人间,把“美篇”留给文人。这份“不争”,不是消极的退缩,而是积极的自我认同:我不必活成春天的样子,秋天的我,一样能绽放独特的美。
下阕“花绕苑,雁横天”,是菊的“生活场景”——菊花绕着庭院开放,大雁在天上飞过,诗人在庭前赏菊,三者构成一幅动静相宜的画面,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寻常的温情。而“伴君风雨玩庭前”一句,更是把这份温情推向极致:菊不是供人观赏的摆设,是能“伴君风雨”的挚友——不管风雨来袭,都能在庭前与你相伴,这份“不离不弃”,菊的“淡泊”多了几分温度。
末句“早知难得共他絮,远诺寒冰笑自眠”,写的是菊的“通透”。早知道自己难与其他花草(如柳絮)共舞,便干脆在寒冬来临前“笑自眠”——不恋栈、不纠结,坦然接受生命的周期。这份“笑”,不是无奈的妥协,而是通透的释然: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绽放时的尽兴,凋零时的从容。
(四)竹:在四季里写“坚韧的温柔”
竹的形象,常被定格为“挺拔”“有节”,容易写得刻板。谭昌先先生的巧思,是用“对比”和“细节”打破刻板印象:“烈日寒霜任我狂,如春四季乃娇装”,开篇就把竹扔进极端环境里——烈日烤晒、寒霜侵袭,可它偏要“任我狂”,这份“狂”不是张扬,是生命力的蓬勃;而“如春四季乃娇装”,又给这份“狂”添了温柔——不管环境多恶劣,都能保持“如春”的翠绿,这份“娇装”不是柔弱,是历经风雨仍能保鲜的坚韧。
“梅花凌雪夏垂泪,兰菊弱儒冬铲伤”两句,是竹的“参照物”。诗人没有直接夸竹坚韧,而是对比梅、兰、菊的“脆弱”:梅在夏天会“垂泪”(可能指梅叶在夏日的柔弱),兰和菊在冬天会“受伤”,而竹却能四季常青——这份对比,竹的“坚韧”不再是空洞的形容词,而是有具体参照的“事实”,更有说服力。
下阕“幽峪翠,寸心芳”,写的是竹的“小与大”——生长在幽深山谷里,看似渺小(寸心),却能让翠绿铺满山谷、香气弥漫空气,这份“以小见大”,恰是君子“处幽而不晦,居微而不卑”的品格。“画廊文墨历奉场”,则是竹的“文化印记”——从《兰亭集序》里的“曲水流觞”,到郑板桥的“墨竹图”,竹早已是文人笔下的“常客”,诗人用“历奉场”三个字,写出竹在文化史上的“常客”地位:它不是一时的流行,而是代代相传的文化符号。
末句“萧萧窃语倾肠断,冉冉妖姿笑雪藏”,是竹的“情感流露”。“萧萧窃语”是风过竹林的声音,诗人把它化作竹的“倾肠断”——仿佛竹也有心事,风中轻轻诉说;而“冉冉妖姿笑雪藏”,又让这份“柔弱”瞬间转化为“坚强”:有“妖姿”(柔美的姿态),却能“笑雪藏”——面对冰雪,不是躲避,而是笑着把冰雪“藏”在枝叶间,这份“刚柔并济”,竹的形象更立体:坚韧不是没有温柔,温柔里也能藏着力量。
二、双语破壁:东方精神被世界读懂的翻译智慧
把古典诗词翻译成英文,最难的不是“字面对应”,而是“意境传递”——平仄韵律的美感、文化典故的内涵、东方哲学的深意,稍有不慎就会在翻译中流失。谭昌先先生的这组双语作品,却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译者(推测为诗人本人或深度合作者)没有追求“逐字翻译”,而是用“意境重构、韵律适配、文化转译”的智慧,英文版本既保留了中文的精神内核,又符合英文诗歌的表达习惯,实现了“1+1>2”的效果——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桥梁。
(一)意境重构:英文读者“看见”中国风景
中文诗词讲究“留白”,常以极简的文字勾勒画面;英文诗歌则更注重“细节铺陈”,需要让读者清晰“看见”场景。译者精准把握了这种差异,翻译中做了“意境重构”,英文读者能像中文读者一样,“看见”梅兰菊竹的生长场景。
比如梅的“凌雪吐芳意气昂”,译为“Blooming through snow with lofty spirit bold”——“Blooming through snow”(从雪中绽放)比“凌雪”更具体,英文读者能想象出梅花从积雪中挣扎绽放的画面;“lofty spirit bold”(崇高而勇敢的精神)则精准传递“意气昂”的内涵,不是简单的“proud”(骄傲),而是带着“bold”(勇敢)的崇高,贴合梅在冰雪中的倔强。
再如兰的“孤居冷壑流芳句”,译为“Dwelling alone in cold valleys, it leaves fragrant lines”——“Dwelling alone”(独自居住)比“孤居”更具画面感,“cold valleys”(寒冷的山谷)明确了兰的生长环境;而“leaves fragrant lines”(留下芬芳的诗句)是神来之笔:中文的“流芳句”是“让芬芳化作诗句流传”,译者没有直译为“spreads fragrant poems”,而是用“leaves”(留下)和“lines”(诗句),既保留了“芬芳”与“诗句”的关联,又符合英文“leave sth. + adj.”的表达习惯,英文读者能理解兰与诗句的精神联结。
菊的“少女东篱默自牵”,译为“Like a maiden by the eastern fence, it stands apart”——“Like a maiden”(像一位少女)直接保留了拟人的核心,“by the eastern fence”(在东边的篱笆旁)明确了“东篱”的位置,“stands apart”(独自站立)则传递“默自牵”的娴静,没有直译为“holds quietly”,而是用“stands apart”,既符合英文的简洁,又保留了少女般的孤独与优雅。
竹的“萧萧窃语倾肠断”,译为“Whispering softly, as if pouring out its heart”——“Whispering softly”(轻轻低语)把“萧萧”的声音具象化,“as if pouring out its heart”(仿佛在倾诉心事)则精准传递“倾肠断”的情感,不是直译为“breaking its heart”(心碎),而是用“pouring out its heart”(倾诉心事),既保留了竹的温柔,又避免了英文中“breaking heart”的过度悲伤,更贴合竹“刚柔并济”的形象。
(二)韵律适配:英文版本有“诗的节奏”
中文诗词的平仄韵律是灵魂,英文诗歌也有自己的韵律规则(如抑扬格、扬抑格)。译者没有强行套用中文的平仄,而是为英文版本设计了适配的韵律,英文读者读起来也有“诗的节奏”。
以梅的英文版本为例:
“Blooming through snow with lofty spirit bold, (A)
By nature’s grace, it holds its pure fragrance cold. (A)
Facing harsh winter with unyielding gaze, (B)
It steels its will through snowstorms’ biting blaze. (B)”
这四句采用“AA BB”的押韵方式,“bold”与“cold”押韵,“gaze”与“blaze”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每句的音节数基本一致(10-11个音节),形成稳定的节奏,符合英文诗歌的“音步”规律,避免了“翻译腔”的生硬。
再看兰的英文版本:
“Pure, quiet, it knows true friends from the rest, (C)
Sincere and simple, its freshness stands the test. (C)
In seclusion, it lures poets with its charm, (D)
Its faint scent intoxicates those who wield the pen’s arm. (D)”
“rest”与“test”押韵,“charm”与“arm”押韵,同样是“AA BB”的押韵方式,节奏稳定;“wield the pen’s arm”(挥动笔杆)这种表达,既符合英文“wield sth.”的搭配习惯,又传递了“墨英”(文人)的内涵,韵律与意义兼顾。
这种“韵律适配”,不是简单的“凑押韵”,而是在传递意义的基础上,英文版本拥有自己的“诗性”——中文读者读中文版本能感受到平仄之美,英文读者读英文版本能感受到节奏之美,两种语言各有韵味,却指向同一个精神内核。
(三)文化转译:东方典故“不打折”
古典诗词中的文化典故,是翻译的“硬骨头”——比如“苏轼醉,陆游狂”,如果直译为“Su Shi was drunk, Lu You was crazy”,英文读者不仅无法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还可能误解为“两位文人酗酒发狂”,完全丢失了典故的意义。译者的智慧,在于做了“文化转译”,用英文读者能理解的方式,传递典故背后的精神。
“苏轼醉,陆游狂”译为“Su Shi drank in rapture, Lu You in passion grew”——“drank in rapture”(沉醉于狂喜之中)没有直译为“was drunk”,而是用“rapture”(狂喜)传递苏轼对梅的喜爱,不是“醉酒”,而是“沉醉于梅的美”;“in passion grew”(在激情中成长)则传递陆游对梅的执着,不是“疯狂”,而是“在对梅的热爱中坚守自我”。这种翻译,没有纠结于“醉”和“狂”的字面意思,而是抓住了两位文人与梅的精神共鸣,英文读者能理解:这两位古人,是因为欣赏梅的品格而“沉醉”“激情”,从而理解梅的精神价值。
再如菊的“东篱”,译为“eastern fence”——“东篱”在中文里是“陶渊明采菊的地方”,象征“隐逸”,如果直译为“Dongli”,英文读者会完全不懂;译者译为“eastern fence”,虽然丢失了“陶渊明”的直接关联,但通过上下文“Like a maiden by the eastern fence”(像一位少女在东边的篱笆旁),结合“inviting autumn”(邀请秋天)的意境,英文读者能感受到“东边篱笆旁”的宁静与隐逸,间接传递了“东篱”的文化内涵。这种“舍字面、保内涵”的翻译,是对文化典故的尊重,也是对英文读者的负责——不让文化差异成为理解的障碍。
三、人格映照:82载人生与四君子精神的同频共振
一首好的咏物诗,从来不是“为咏而咏”,而是诗人人格与物象精神的“同频共振”。谭昌先先生生于1943年,历经八十余载岁月沉淀,从广东徐闻的木棉村走出,成为横跨多所诗社的创作骨干,其人生轨迹本身,就带着梅兰菊竹般的坚韧与清雅。这组《鹧鸪天》,与其说是在写草木,不如说是诗人在借草木“自陈心迹”——梅的傲骨是他面对人生风雨的姿态,兰的清雅是他坚守文学初心的选择,菊的淡泊是他看待名利的心境,竹的坚韧是他深耕创作的执着。诗中每一句对草木的赞美,都是他对自我人格的注解;每一处对精神的描摹,都是他人生阅历的凝练。
(一)梅之“傲骨”:风雨里的坚守,恰是他的人生底色
谭昌先先生的创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高中学历的他,没有受过专业的文学训练,却能在诗坛站稳脚跟,靠的正是梅般“凌雪吐芳”的坚守。从乡村到诗社,从地方创作到登上“中国作家精品榜、国际诗人杰作榜、华夏文学精髓榜”三榜合一的领奖台,这条路上必然充满旁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或许是创作瓶颈时的迷茫,或许是外界质疑时的压力,但他就像诗中的梅,“横眉冷对严冬虐,历志平衡飞雪伤”,没有被“严冬”打垮,反而把“飞雪伤”化作“历志”的动力,在困境中打磨自己的诗艺。
2022年,他的作品被中国集邮中心选中,以纯银打造珍藏本面向海外发行——这份荣誉,不是偶然的幸运,而是他数十年“蓄志”的结果。就像梅“蓄志来年再傲霜”,他把每一次创作都当作“蓄力”,把每一次挫折都当作“养志”,最终让自己的作品像梅一样,文学的“寒冬”里绽放出独特的光彩。诗中“真君不染红尘恋”的梅,恰是他的人生写照:不贪恋红尘中的浮躁与功利,只专注于诗歌本身,这份不被外界干扰的“傲骨”,让他在纷繁的世界里,守住了文学的纯粹。
(二)兰之“清雅”:幽谷里的坚守,藏着他的文学初心
兰“高洁静恬识友朋,深幽脱俗引骚客”的特质,与谭昌先先生对文学的态度高度契合。他身为徐闻县诗社社员、理事编委,一枝红莲文学诗社总顾问,没有把文学当作追逐名利的工具,反而像兰一样“孤居冷壑”,自己的“文学幽谷”里坚守初心。他的作品“多次在百度、公众号、抖音、微博及各类社交平台发表”,却没有迎合流量时代的浮躁,而是保持“情真朴质固清新”的风格——文字质朴却饱含真情,意境清雅却充满力量,就像兰的香气,不浓烈却能“醉墨英”,吸引真正懂诗、爱诗的“骚客”。
兰“禅意有缘万古名”的通透,也藏在他的创作选择里。他没有追求“爆款”作品,而是深耕古典诗词,用《鹧鸪天》这种传统词牌传递东方美学;他没有局限于中文创作,还推动作品的英文翻译,中国的草木精神走向世界。这种选择,不是刻意的“出圈”,而是像兰一样,以“清雅”吸引知音,以“禅意”看待传播——好的作品自有其生命力,不必刻意强求,只需做好自己,自然能“流芳句”,赢得“万古名”。这份对文学初心的坚守,正是兰之“清雅”在他身上的最好体现。
(三)菊之“淡泊”:秋凉里的从容,映出他的名利观
菊“不争春艳荐祥瑞,独愿秋凉赐美篇”的淡泊,恰是谭昌先先生看待名利的心境。他曾获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南县诗词协会荣誉证书,多次荣获“九州文学社”奖章,还登上三榜合一的最高领奖台——面对这些荣誉,他没有像春天的花草一样争奇斗艳,反而像菊一样“不争春艳”,把更多精力放在创作本身。他的作品“被专题收集,以纯银打造制作成中国集邮珍藏本,面向海外发行”,这份“市值昂贵,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的荣誉,没有让他迷失,反而让他更清醒地认识到:文学的价值,不在于荣誉的多少,而在于能否传递真情、引发共鸣,就像菊“独愿秋凉赐美篇”,只愿在自己的“季节”里,为读者留下有温度的作品。
菊“早知难得共他絮,远诺寒冰笑自眠”的通透,也体现在他的人生选择里。他没有追逐文学圈的热闹,而是像菊一样“伴君风雨玩庭前”,自己的小天地里与诗歌为伴,与知音为友。这种“不恋栈、不纠结”的态度,他能在纷繁的名利场中保持从容——得到荣誉时不骄傲,遇到挫折时不沮丧,就像菊面对寒冬时“笑自眠”,坦然接受人生的起起落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自己热爱的诗歌创作中。这份淡泊与通透,他的作品少了几分功利,多了几分真诚。
(四)竹之“坚韧”:四季里的长青,是他的创作执着
竹“烈日寒霜任我狂,如春四季乃娇装”的坚韧,是谭昌先先生深耕创作的最好写照。从1943年出生到2025年整改作品,八十余载的人生里,他始终没有放弃诗歌——无论是年轻时的探索,还是年老后的坚守,他都像竹一样,“烈日寒霜”里保持“如春”的活力,让自己的创作生命“四季长青”。他不仅创作中文诗词,还推动作品的英文翻译,这种“跨界”尝试,就像竹“幽峪翠,寸心芳”,自己的“幽谷”里不断突破,作品的“香气”(影响力)扩散得更远。
竹“画廊文墨历奉场”的文化传承精神,也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身为诗社的理事编委、总顾问,不仅自己创作,还致力于推动诗词文化的传承——或许是指导年轻诗人,或许是参与诗社的编辑工作,他像竹一样,“画廊文墨”里留下自己的印记,为古典诗词的传承贡献力量。而竹“萧萧窃语倾肠断,冉冉妖姿笑雪藏”的刚柔并济,也藏在他的作品里:文字里有“倾肠断”的真情,却也有“笑雪藏”的坚韧,他的诗词既能打动人心,又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份对创作的执着与对传承的担当,正是竹之“坚韧”在他身上的完美呈现。
从梅的傲骨到兰的清雅,从菊的淡泊到竹的坚韧,谭昌先先生的《鹧鸪天·歌赞四君子》,早已超越了“咏物”的范畴,成为他人生精神的“诗化表达”。诗中的每一株草木,都是他人格的投影;每一句赞美,都是他人生的感悟。而这份“人格与草木的共振”,这组词有了穿透时光的力量——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梅兰菊竹的精神之美,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老诗人对文学的热爱、对人生的坚守。当我们读这组词时,读到的不仅是草木,更是一位老者用八十余载人生写就的“君子之道”。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