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楹慧,男,字可昀,别名翔然,号楚轩人。1956 年生于甘肃天水,职业书画家,长期钻研绘画和书法艺术,不仅传承了当地名家雄奇激越,恢弘精睿,融古汇今的优良传统,还汲取天山画派,长安画派和江浙画派等的技法和长处。其山水画作色鲜物明,韵感强烈,风格独具,备受国内外各界人士的推崇青睐。其作品屡次在全国、省、市书画大赛中获奖,并被多家报刊杂志及网站刊登,画作《云渡松涛》《山头古树》被文化部录入《祖国颂》书画集,被中国书画研究院选入《榜样中国》书画集,得到了高度评价,并获绘画组特等奖。创意山水画《丽柳葳蕤境高洁》还获得了知识产权作品认证。其历程录入,《中国专家人才库》《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2011年在天水市成功举办个人画展,2015年6月在广东成功举办“大匠之门”个人山水画展,同年七月又在古都西安成功举办“天籁萦回”个人巡回画展。现为中国国家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画研究院院士,中国炎黄画院院士,甘肃省天水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广州市岭南国画院艺委会副主任等。
丁楹慧——情系书画写己心
文/高德恩
“东柯好崖谷,不与众峰群。落日邀双鸟,晴天卷片云。野人矜绝险,水竹会平分。采药吾将老,儿童未遣闻。”“诗圣”杜甫,于唐乾元二年(公元759),翻山越岭,举家西行,寓居秦州三月有余,吟诗近120首。丰富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也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的天水,留下了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供后人学以致用,弘扬传承。可不,和我一前一后,漫步于杜甫草堂,周身散发着淳朴文化气息的丁楹慧先生,虽说不上声情并茂,抑扬顿挫,但却吐字清晰,只字不差的一口气背完了《秋霁》、《山寺》等三首诗。对于一位病愈不久的年近古稀者,已非易事,令我肃然起敬。
八月风高,秋阳怡人。身处倍受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镇,这感觉既古老又鲜活。因为这里是当年杜甫诗中赞誉多次的东柯河一带。秋阳下,我望着丁楹慧先生憨厚、和善的神情,脑海中蓦的迸出了著名油画家、教育家罗中立的名作《父亲》。特别他脸上长短不一,参差错落的皱纹,既是他充满乡土气息的艺术人生的记录,又如“北宗山水画”创始人“二李”笔下的斧劈皴。他,就是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原街子乡文化站站长丁楹慧先生。他扎根乡村,多年来坚持为四邻八坊无偿画中堂,写书法作品普及文化,宣传家乡,使之潜移默化中受教,提高素质为己任,广受好评和肯定。创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自2000年以来,作品先后发表于《中国书画报》、《美术》、《甘肃日报》及多家报刊与门户网站。多幅作品载入《炎黄书画名家作品集》、(《民族的荣耀》<国际书画艺术名家作品展>)、(《盛世墨情》<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书画集,并在全国、省、市书画大赛中多次获奖。《高山情韵》2013年入展“共圆中国梦•两岸书画名家作品展”,获优秀佳作奖、《云海松涛》、《山头古树》被文化部选入《祖国颂》书画集、继之入选中国书画研究院出版的大型画集《榜样中国》,并获绘画组特等奖,作品《丽柳葳蕤境高洁》获知识产权作品认证。个别作品跻身北京瀚海拍卖会。从艺经历被《中国专家人才库》、《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天水市志》等录载。
2011年于天水成功举办个人画展,2015年应岭南画院邀请于广州举办“大匠之门”个展,反响强烈。同年7月应邀于古城西安举办“天籁萦回”巡回展,颇受好评。丁楹慧先生现受聘为中国国家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画研究院院士、中国炎黄画院院士、广州岭南国画院艺委会副主任。出版有《丁楹慧山水画集》、<《当代中国书画名家》——《丁楹慧作品集》>等。
丁楹慧,1956年元月岀生在天水千年古镇街亭。这里地处秦岭西端,自古商贾云集,经济活跃,文化发达,底蕴深厚。唐柳公权《玄秘塔》的发祥地崇福寺座落在此;杜甫流寓秦州,栖身西枝侄儿杜佐家,采药、拾栗子,往返此地多次,吟诗多首。这里的学校仍取名“子美小学”。已故著名山水画家牧歌、诗人、作家、“秦岭学家”王若冰,就出生于此。丁楹慧就是吮吸着这文化萃炼的精华,热爱书画、痴情书画、而献身书画的。
字在画先,少年丁楹慧边上学边遵照供职于麦积山石窟艺研所的邻居县暄的指教,以柳公权《玄秘塔》帖为起点,临习中广泛阅读其它法帖。不知不觉,他的笔触又伸进了明王铎等人的行草书多年,所书作品中无一不透露着柳字的笔正、严谨与王铎的雄健、苍老。扎实的书法功底,为他以《芥子园画谱》为蓝本研习、临摹古人奠定了勾线勒石,皴擦点染的基础。并带着他上溯到了“北方画派”三大家的艺术殿堂。久而久之,李成《茂林远岫图》等作品的平远构图;范宽的对景造意,写山真骨,摹写、体悟中为丁楹慧的心灵和笔墨注入了新的活力。每天从街子到甘泉,晚上又从甘泉到街子的求学往返中,他有意观察着身旁不与众峰群的山峰树木,物候变化。
国画大师齐白石为甘泉太平寺题写的“双玉兰堂”匾的铁画银钩、如锥划沙的笔法,促使他求古拟化,对话现实越发勤奋,甚至通宵达旦。不久,他数易其稿的花鸟画《欢庆新胜利》入展天水市美展。对于高中毕业,已在村小任教的丁楹慧,这是莫大的荣幸和鼓舞。于是,他将课余时间全投入到面对村前庄后的山峰、峭壁的写生了。苦于没钱买笔墨等,他按照著作盈箧,诗、书、画、雕塑、考古俱精的已故学人董晴野老师的指点,敲下家中烧土炕取暖时,炕洞上积凝的烟油砸碎研细,在瓦罐里泡化,以竹棍、树枝代笔,在土坯上、木板上勾画、描摹经年。
1979年,丁楹慧被乡政府聘为文化专干。定期不定期组织书画爱好者交流、研习、办展、修缮杜甫草堂、请市、区专业人士授课指导,提高大家技艺的同时,也拓展了他的视野。不久,丁楹慧接待了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同乡、知名画家牧歌先生。多日陪先生写生中的教诲,使他对“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有了新的理解。磨墨铺纸后屏息专注牧老的造景立基,敛气运笔等,让他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认识产生了质的飞跃。创作也上了新的台阶。在牧歌先生影响下,他专攻山水画,画技精进。
纵观丁楹慧先生的创作,大多数作品取材家乡的灵山秀水,兼及长江三峡等祖国壮美山河。驰名中外的“麦积烟雨”、有“小黄山”之称的石门、禅意十足的“净土松涛”、十八罗汉峰等等,在他笔下,皆有观之自然,我写我心的独特表现。如六尺巨幛《天水麦积山》,作者以三段式构图。近景以浓郁、茂密的植被写意出和风丽日或秋高气爽。从左到右山势由低向高,生长其上的林木由稀渐稠,由小渐大,过度到以挺立悬崖上的松树衔通中景,通透自然,层次分明。
近景中可称道之处为右下角由低到高,得之于牧歌先生点化吸收的,以陆俨少“墨块法”所积山石。作者以留白中着以浅绛表现山之阳面,再以密不透风中的留白点出通透。特别那喷珠溅玉的瀑布,为沉稳、雄奇的峭壁增加动感的同时,也为整幅作品平添了三分活力。中景于笔肚起伏,远山近景拥抱的麦积山石窟。此景着色较淡,于近景形成对比。对矗立画幅偏右的石窟,作者因心造境,写意主体后,浅绛中略施赭石,浓淡有序的擦出阳面,接着多种技法兼施,勾点出蜂房似的石窟。此中的亮点为幅中第四窟的上下,也就是“天女散花楼。”作者勾勒中以藤黄点染门楣突出重点,再写意出其下的三尊造像,表现出了“精湛古雕塑,艺巧夺天工”的匠心。
山顶以墨彩晕染林木,与下部形成协调一致的对比。远景则以陆俨少“勾云法”并干湿渲染中完成。既使远、中、近三景及蓝天与麦积山融为一体,形成呼应,又表现出了远山无皴的创作法则。留白处题以古人咏麦积山诗,给人以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的美感。整幅作品构图别致,开合有度;雄秀兼融,以秀为主。实现了技与艺的完美统一。表现出了作者继承中的取优,守正中的我写我心。其它如《天水仙人崖系列之苍松挺拔》,画面既无块石,亦无悬崖,但那凌空兀然斜挺的苍松,却给人以饱经风霜,穿崖而出的补白空间。苍松的宁折不弯和旁边的乔木形成了横空出世,舍我其谁与遇土而生,只求生长的刚柔对比。树下一路伸向远方,路边站一蓝上衣大人和红衫小孩。她们或许是母女俩,远望中等待去林畔放牛的哥哥,或在景区摆摊挣钱的父亲。这二人的出现,点活作品、增加幽远感中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其它如《三峡情趣》、《江南春韵》、《陇上人家》、《幽居白云边》等,皆有古中寓新的抒情达意。
丁楹慧先生致力于书画艺术半生有加,拜师求教,自我求索中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笔墨语言,形成了南北兼得,雄秀相融,苍郁浑厚,我写我心的艺术风格,创作了不少精品力作。他的创作,既属于他个人,又属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羲皇故里;更属于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时代,和走向全面复兴的中华民族。我相信,身处艺术创作变法之年的丁楹慧先生,会以志于道,游于艺的驰而不息,慎终如始,实现新的突破,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艺术精品,告慰恩师,回报社会。
集丁楹慧先生题画词,吟古风一首,是为结语。
高山溪流无人烟,峡谷春韵化余寒。
云雾山庄好去处,麦积烟雨可养年。
三峡逸笔古今现,陇原母子村口还。
石门夜月扰神往,仙崖松涛扑毫端。
丽柳葳蕤意境幽,土屋自是桃花园。
少陵地下若有知,对此如何赋诗篇!
高德恩,字山行,甘肃天水人。出版《高德恩诗选集》,系《中国书画报》撰稿人、麦积山石窟艺研所特聘研究员。小说、散文见于《飞天》《朔方》《延河》等。以《文化成就的书法大家——吴善璋》《麦积山壁画与中国画的守正创新》《诠释王羲之的以“意”为书》《玉壶盛春见美襟》《耄耋方显韶华年》、《屈德洲——书如其人求和善》、《从黄宾虹80求脱谈中国画的守正创新》、小说评论<如果山丹丹皇后》是一面镜子>等,为主的书画评论和人物专访刊发于《中国书画报》《人民日报》、人《中华新闻报》及《百度》《搜狐》《头条》等门户网站。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