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航空史上,冯如的名字如同一座丰碑,激励着万千中华儿女为民族复兴伟业奋勇前行。近年来,随着航空文化的升温,冯如的故乡——广东恩平,正以其深厚的航空底蕴,成为凝聚航空精神与创新动力的热土。 2024年4月28日,中国航空学会在恩平市低空经济发展大会上,正式授予恩平“中国航空人的朝圣地”牌匾。这一殊荣,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这是放在泉林飞行馆门口的航空人朝圣地石牌

摆在牛江镇故居大道傍的中国航空人朝圣地石牌
恩平,作为“中国航空之父”冯如的故里,其航空文脉源远流长。2024年2月26日,恩平泉林飞行主题馆挂牌成为中国民航科普教育基地;同年11月,广东省启航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亦跻身国家级科普基地之列。这些成就,使恩平成为全省县级市中航空科普领域的翘楚。如今,以冯如文化为内核,恩平正全力构建集低空经济、科普教育、文旅研学于一体的航空产业生态,让“朝圣地”之名愈发熠熠生辉。
何为“朝圣地”?它不仅是地理的坐标,更是精神的灯塔。如韶山因伟人足迹成为信仰高地,曲阜因孔子遗泽成文明渊薮,恩平也因冯如的航空梦想,成为中国航空人追寻初心、汲取力量的精神殿堂。
下图:牛江镇冯如故居
冯如:非圣而胜于圣
冯如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圣人”,却以赤子之心与凌云之志,书写了超越时代的传奇。他生于1884年,恰逢俄国莫扎伊斯基完成人类首次飞机滑跃试飞。命运的巧合,仿佛预示着他将为中国航空事业劈波斩浪。
年幼的冯如家境贫寒,12岁便随亲远渡重洋,赴美谋生。在旧金山,他亲历民族屈辱,亦饱览工业文明之光。虽未受完备教育,但天资聪颖的他,儿时便以竹扎风筝、以匣制模型,在池塘边遐想飞天神话。这些稚拙的尝试,悄然埋下了航空梦想的种子。
凌云志,报国心
1909年9月21日黄昏,冯如驾驶自行研制的“冯如一号”,于美国奥克兰腾空而起。此时,距莱特兄弟首飞不足六年,距欧洲初现飞机不足三载。这一刻,是中国航空史的破晓时分。
辛亥革命爆发后,冯如毅然归国,组建广东军政府飞机队,以航空之力助推革命洪流。孙中山先生曾言:“华侨是革命之母。”冯如的一生,正是华侨爱国精神与科技报国实践的璀璨缩影。

朝圣地:传承与创新的交响
如今,恩平以冯如之名,汇聚航空文化之魂。除冯如故居、泉林飞行主题馆外,低空经济产业园的崛起,更让航空精神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在恩平市政府大院正门门口的冯如文化研究会馆内,2015年设置冯如史馆,冯活晓与时健在的弟弟冯活灵捐赠一尊冯如铜像,供人们朝拜。2025年初恩平市委书记黎沛荣部署在冯如家乡牛江镇新设冯如纪念馆。而江洪传媒广州有限公司着手开拍电影《冯如》,今年二月,国家电影局已批准该电影开拍。
放眼全球,航空朝圣地各具风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物馆,以“黑寡妇”“北京一号”等珍品见证中国航空征程;美国奥什科什EAA飞来者大会,则以万机云集的盛况,成为通航爱好者的狂欢节。这些圣地,共同构筑了人类航空文明的记忆网络。
【结语】
冯如用短暂的一生,托起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恩平则以深厚的文化土壤,让航空精神薪火相传。这片“朝圣地”,不仅是航空人的寻根之所,更是新时代创新与奋斗的精神源泉。在低空经济翱翔的今天,冯如的故事依然激励着我们:以蓝天为卷,以奋斗为笔,续写中国航空的壮丽诗篇。
冯创志,曾任恩平报社社长、总编辑,恩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恩平市贸易局长,恩平市外经贸局长,恩平市发改局长。退休后至今被聘为中央和省驻江门记者协会高级顾问;恩平市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恩平市冯如文化研究会创会第一副会长。2015年被中国创新管理研究院聘为客座教授;国内多家主流媒体专栏撰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