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父亲
蒋尚安
我父亲蒋荣好,是1956年入伍的铁道兵。新兵连结束后,分到铁六师参加战备铁路鹰潭到厦门的修建,具体部队的生活感受,他生前从没给我们讲过,但从此以后,他的命运,展开了一系列新的升华。

我父亲出身农家,个子是典型的巴蜀人身材,不善言辞,唯一的优点就是身体力行。所以入党,提干都没有经历太长的时间,从我整理他的遗物中,保留的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章程》学习小册子,可以看得出来,他在部队努力学习;而一个小《荣誉证》,记录了父亲1959年7月2日,在铁道兵二十六团修理连训练结束,获得五好班长荣誉,佐证了他勤于实干。
在家庭聚会上,他还特别给我们讲了在东北大兴安岭修铁路的故事。从四川入伍到福建,气温都是温暖的,冬天进入东北,那个冷,对南方战士来说,都是极大的考验,有的战士开始新奇,弄出许多没想到,伸舌头舔铁柱,结果舌尖被粘住;早上去厕所解大手,不敢出来,原来大便冻结在肛门口,擦不干净。
从这些信息里说明,当时的大兴安岭自然环境恶劣,修建铁路难度也不小,所以,才派铁道兵去修,而且还准时,高质量完成任务。这段部队岁月,是在铁六师。
1965年,父亲随新组建的援越抗美部队到了云南,后该部队任务调整,父亲到了扩编的铁一师五团,从此开始了转战南北的贵昆铁路,成昆铁路的修建工程。我在部队军营生活时间比较久的,是在金沙江边。后从父亲的聊天中得知,差不多有个把月。那时我还小,大约四五岁,这时的父亲,已是五团十五连的指导员。
连部住在江边的半山腰,山脚下有一条公路,车跑过,一路的灰尘。公路外百十米就是金沙江,江水滔滔,时清澈湛蓝,时浊水泛黄。连部还住着连长,通讯员。连长姓张,广东人,瘦高个子,是个急、直的脾气人。有一天,山下马路上尘土飞扬,一架马拉车飞跑而来,恰好被连长看见,指着越来越近的马车骂道:“你他妈不要命了?”原来是炊事班的采购员赶马车出去买菜,回来一时兴起,玩起了飞车。
虽然和父亲在一起,但见面的时候却不多,父亲每天都是在忙,吃饭的时间,三餐都是和战士们一起吃。我和我妈的饭菜,是通讯员去山下炊事班打回来吃。那段日子,我经常见到的是连部通讯员叔叔,胖乎乎的脸,带我一起玩,后来提起他,父亲说他是湖南兵,从金沙江回老家后,我再也没有见过这位通讯兵叔叔。
铁一师转战到襄渝铁路,父亲所在的15连住在谷城一个小地名叫五山的地方。六月的一天,我妈正在山上干活,家门的一个姐姐扯着嗓子喊:“三妈,三妈,三叔回来了!”老妈问:“提的包多吗?”“就手上提了一个”。父亲给我们带来了好消息,接我们随军了。七月我们坐拖拉机到县城,然后转道重庆,坐船到宜昌,再搭军车到了谷城五山,又回到了军营生活。我们住的是临时搭建的房子,房子不远处,有个大坑,有时会有蒸汽机车冒出的黑烟或白烟,原来火车在地下跑,我和弟弟妹妹有时候就守在坑边,等着看火车冒白烟或黑烟,感觉特别有趣。这次父亲不是特别忙,他,还给我做了一个走路的工具(我因儿麻不能走路),让我有点自由。
我们紧接又进行搬家。原来父亲转业了,到了十堰水电局,从此,我们定居在十堰,父亲把青春奉献给了祖国的铁路建设事业,虽然脱下了军装,却把铁道兵的精神,带到了地方的建设事业中,保持了一个老铁道兵的本色。

作者蒋尚安,男,1962年12月出生,高中学历,肢残,退休,铁二代。爱好文学,在国内多个纸刊、网刊平台发表过不少诗词。现为湖北省诗词学会会员。
责编:槛外人 2025-1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