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与诗思的互文交响,孔祥炜《题照诗五首》赏析
原文
题照诗五首(孔祥炜摄影并配诗)
1、山村
山村微聊
不话沧桑
蓝天上的两朵白云
闲适、文静地飘着
真好
偶尔来我的梦中
坐坐
也很好
2025年9月27日
2、红薯啊,红薯
秋天了
阳光响亮地照着
然已不再燥热
暖暖的,稳着我的心
我能否停下来
做一块红薯,就留在这个山冈
红薯啊,红薯
这普通的,但可以续命的作物
当年的那个县官
是看透了社会,还是感悟了人生?
也不知现在的红薯
能否关联到四百多年前的红薯藤
无论经历多少风霜
土地沉默着
却把最甘甜的馈赠
交给了这些
把根扎进泥土的人
2025年9月27日
3、你让我如何面对
皮影传承
沉浸于一段故事
或仰望一片星空
而微风不吹
岁月静好
心有期许,但
不唤
不催
2025年9月30日
4、荆河湾的两棵树
那些年
我常来此
拍照
河是荆河
树是柳树
谁为舞台
我是过客
多少热爱
多少年
在我体内
都有荆河的
水声
2025年9月29日
5、在晨光中的花园里走一走
晨曦拉开夜幕
大地还胧着雾的白纱
芍药花醒了,像一个个音符
跳跃起伏
山峦还在远方沉睡
我和阿朵,以及我的乡亲们来到村外的花园里
与晨光轻轻相拥
阿朵想起上学时晨练的一段时光
踮起脚尖跳起了舞
我静静的看着
把一本诗集抱在胸前
2025年10月7日
作者简介:
孔祥炜,山东省滕州市人。爱好诗歌、书法,摄影。有作品发表于《抱犊文学》《运河》《齐鲁晚报》《大众日报》《中国摄影》《人民摄影报》《山东画报》《走向世界》等报刊。摄影作品入选并参展2016上海国际摄影节,第16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2024丽水国际摄影节,2025淮海摄影文化周摄影展,著有诗集《有口水井通着海》。
赏析:影像与诗思的互文交响
孔祥炜作为一位兼具诗歌、书法与摄影素养的复合型文艺创作者,其《题照诗五首》不仅是对摄影作品的文字补白,更是一次“诗画共生”的艺术实践。这组题照诗以摄影为基底,以诗歌为延展,在视觉与语言、瞬间与永恒、现实与哲思之间构建起深邃的审美空间。以下从主题意蕴、艺术手法、文化精神三个维度进行评析。
一、主题意蕴:在乡土中寻觅永恒的生命诗学
这五首诗共同构筑了一个以鲁南乡土为背景的精神原乡。诗人通过对山村、红薯、皮影、河湾、花园等日常场景的凝视,将平凡事物升华为承载记忆、情感与哲思的象征符号。
1. 《山村》:梦的栖居与时间的静默
○ “不话沧桑”四字点出山村的超然姿态——它不主动诉说历史的沉重,却在静默中承载了全部的岁月。
○ 白云“闲适、文静地飘着”,既是实景描写,也是诗人内心状态的投射:一种远离喧嚣、回归本真的渴望。
○ “偶尔来我的梦中坐坐”赋予山村以人格化的温情,它不再是地理坐标,而是灵魂的栖居地。这种“梦中相见”的表达,暗合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隐逸情怀,却又带着现代人对精神家园的深切眷恋。
2. 《红薯啊,红薯》:平凡作物中的历史重量与生命哲思
○ 红薯这一普通作物被赋予多重象征意义:它是温饱的象征,是农耕文明的缩影,更是历史记忆的载体。
○ “阳光响亮地照着/然已不再燥热”写出秋日特有的澄澈与安宁,也隐喻人生进入成熟阶段后的平和。
○ “我能否停下来做一块红薯”是全诗最动人的发问——这是对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反拨,是对“扎根泥土、默默奉献”生命形态的向往。
○ 末段引入“四百多年前的红薯藤”,将个体生命与历史长河勾连,提出“土地沉默着/却把最甘甜的馈赠交给……把根扎进泥土的人”,极具哲理性:真正的价值不在喧嚣,而在深耕与坚守。
3. 《你让我如何面对 皮影传承》:传统技艺的孤独守望
○ “皮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诗中成为文化传承困境的象征。
○ “沉浸于一段故事或仰望一片星空”写出传承者的双重精神寄托:一是对传统的深情沉浸,二是对理想境界的仰望。
○ “微风不吹岁月静好”看似宁静,实则暗藏焦虑——静好之下是无人问津的冷清。
○ “心有期许,但不唤不催”道出传承者的矛盾心理:既希望被理解,又不愿迎合;既怀期待,又保持尊严。这是一种近乎悲壮的文化坚守。
4. 《荆河湾的两棵树》:记忆的舞台与时间的过客
○ “河是荆河/树是柳树”简洁如镜头语言,还原摄影的真实感。
○ “谁为舞台/我是过客”充满存在主义意味:自然永恒,人生短暂。诗人曾“多少年”热爱此地,但终究只是时间中的过客。
○ “在我体内都有荆河的水声”是神来之笔——外在景物已内化为生命节奏,成为血脉中的回响。这正是“物我合一”的诗意体现。
5. 《在晨光中的花园里走一走》:日常中的神性时刻
○ 晨曦、雾纱、芍药、舞动的阿朵,构成一幅充满生机的田园画卷。
○ “芍药花醒了,像一个个音符跳跃起伏”运用通感,将视觉转化为听觉,赋予自然以音乐性。
○ 诗人“把一本诗集抱在胸前”,是全诗最富象征意味的动作——文学与自然在此刻交融,晨光不仅照亮花园,也照亮心灵。
○ 阿朵的舞蹈勾起上学时光,个体记忆与集体经验在此重叠,平凡日常被赋予仪式感。
二、艺术手法:诗与影的互文建构
这组诗最突出的艺术特征在于《“题照”属性带来的双重文本性》——诗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照片共同构成完整作品。
1. 镜头语言的诗化转译
○ 诗句常采用摄影术语或视角:“蓝天上的两朵白云”如广角镜头,“踮起脚尖跳起了舞”如特写镜头。
○ 时间标注(如“2025年9月27日”)强化了“瞬间定格”的摄影意识,使诗具有“时间切片”的质感。
2. 虚实相生的意境营造
○ 实写景物,虚写情感与哲思。如《红薯》中由实物引发对历史、人生的追问;《皮影》中由技艺引向精神困境。
○ 多用设问、反问(“你让我如何面对”“我能否停下来”),增强抒情张力与思辨色彩。
3. 语言风格:朴素中见深邃
○ 语言简洁质朴,少用雕饰,却蕴含丰富意蕴。如“土地沉默着/却把最甘甜的馈赠交给……”平实如口语,却有千钧之力。
○ 叠词运用(“红薯啊,红薯”)增强咏叹调般的抒情效果,类似民歌的回环往复。
三、文化精神:传统文人气质的当代回响
孔祥炜的这组诗,延续了中国文人“诗画一体”的传统,同时注入了当代知识分子对乡土、文化、生命的深切关怀。
1. 文人风骨的现代延续
○ 与前作《致白发渔樵先生》一脉相承,诗人始终在追寻一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精神境界。
○ “白发渔樵”式的隐逸情怀,在这组诗中转化为对山村、土地、传统的深情凝望,体现了一种不随波逐流的文化立场。
2. 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守护
○ 从书法到皮影,从甲骨文到唐宋风韵,孔祥炜始终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命脉。
○ 他不以猎奇姿态书写传统,而是将其置于日常生活中,写出其温度与重量,如红薯、皮影、柳树,皆成为文化的活态载体。
3. 乡土书写的深度与温度
○ 作为山东滕州人,孔祥炜的乡土书写没有陷入浪漫化或悲情化的窠臼,而是以平视、尊重的姿态呈现土地的真实面貌。
○ 他写红薯、写山村、写河湾,实则在书写一种正在消逝的生活方式,以及人们对根的眷恋。
结语:在“题照”中完成精神还乡
孔祥炜的《题照诗五首》,是一次用诗歌为影像赋魂的艺术实践。他不仅为照片写下注解,更为我们这个时代留下了一份关于乡土、记忆与文化根脉的精神档案。在图像泛滥的今天,他的诗提醒我们:真正的摄影,不只是记录光与影,更是捕捉时间的重量;真正的诗歌,不只是抒发情感,更是守护灵魂的栖居之地。
这组诗,是写给照片的,也是写给岁月的;是写给故乡的,也是写给每一个在城市中漂泊、渴望归途的灵魂的。待春水煎茶时分,我们亦可在纸上云烟中,细数自己的精神原乡。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