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庐山
侯法银/文
正置乙巳年八月十六,作为一名曾服役十三年的老兵,在第一次拜赏江西南昌八一广场, 这个军旗升起的圣地之后, 又心潮澎湃的驱车登上仰慕已久的“天下第一奇山”--庐山,实谓十五月亮十六圆。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庐山牯岭街以南,相距约20公里,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虽不及庐山五老峰奇险,但雄伟高大,高
耸如云、气概非凡。其北还有一座小峰,俗称小汉阳峰。作为国家五A级景区,北靠长江,东临鄱阳湖,西侧是昌九高速,南端是南昌通往庐山市的省道。整座山体呈东北一西南走向,总面积280平方千米。相传在周朝时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结庐为舍,由此而得名。根据地方志、史书记载,庐山曾经被称为敷浅原、天子都、天子鄣、南鄣山等多个名称,同时还有辅山、敷山、匡庐、匡山、康山等其他的别称。其中,“敷浅原”最早出现在典籍中,《尚书·禹贡》提到:“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足以证明,庐山古今闻名,贵在智者乐山悟其道,透视景观悟其妙。
庐山山势险峻,因地理位置独特,经常云雾缭绕,不仅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 还因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胜地,被称为“诗画江南”。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还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更有当代地球人类伟人毛泽东的《七律·登庐山》更能凸显庐山的特色: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庐山还有许多古迹和名胜,如花桥山、龙虎山、白鹭洲等各具特色的景点,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观赏,尚若逐一踏看,三日难以游尽。尤其是近百年来,还逐渐发展为避曙疗养圣地,当你曲径登上山顶游览区,即可看到丛林中数不尽的红顶别墅群。
庐山还是一个重要的宗教圣地,有佛教、道教、儒教等多个宗教融入,吸引着众多信徒和朝圣者,足一彰显大道如一的宗教文化,并与庐山的自然地理文化、丰富的动植物文化融为一体,构成了很多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完全彰扬着2300年前孔子之孙:子思所著《中庸》“万物并育”“和为道之魂”的精妙揭示。
较为著名的景观如锦绣谷,是由第四纪冰川刻切形成的冰川槽谷,长约1.5公里,为庐山1980年新辟景点。 因谷中四季繁花似锦而得名,主要景点包括天桥、险峰、仙人洞、御碑亭等。该谷自东晋起为高僧慧远采药处,北宋王安石曾赋诗描绘春景。明代传说朱元璋遇险时金龙化桥相救,形成天桥奇观。 现存九十九阶盘古道及欧阳修《庐山高》诗刻、王守仁书法石刻等遗迹。
五老峰是庐山的主峰之一,因其绝顶被垭口所断,分成并列的五座山峰,形成了雄伟、险峻的山势。山峰由南华纪砂岩构成,经过硅化作用和构造剥蚀,形成了独特的地貌。五老峰的东南面绝壁千仞,西北坡地势较缓,适合游客登山游览。这里是观赏云海、日出、日晕的绝佳地点,尤其在清晨和傍晚,景色尤为壮观。
庐山大天池原为天池寺内放生池,其天池寺为庐山山顶最古老的寺院。天池呈长方形,池水碧悠,光灵如玉。池西有一半月形的拜月台,名文殊台,登台眺望,山峦突起,群峰相连,远波明灭,极富野趣。是观察佛光的最佳处。台东一亭,名为“斗姆亭”,又称“老母亭”。始建于明代。石混凝土结构,圆形攒尖顶。横额有“相望祖庭”篡刻。立柱上有隶书对联“琳宇剩劾灰法蒙庄严留佛座,瓣香临危涧新亭结构护仙盒”。
以上自然景观多在景区西部,在中部人文景观的东部也有多处绝景,足以让游客美不盛收,回味无穷,实谓:玉帝天宫赐一山,绝景如龙腾江边。万物并育数不尽,招来圣贤抒地天。请首先欣赏美庐别墅群,这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意义的英国券廓式别墅,曾是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夏季官邸。始建于1903年,由英国兰诺兹勋爵建造。1922年,别墅转让给巴莉女士,1934年巴莉女士将其赠送给宋美龄。从此,美庐成为宋美龄的主要居所之一,并且在历史上与蒋介石的政治活动密切相关。美庐不仅是他们的避暑山庄,还曾是国共两党重要会议的场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庐山会议旧址,位于庐山牯岭东谷长冲溪畔,原名庐山大礼堂与传习学舍、图书馆并称为“庐山三大建筑”。 庐山会议旧址始建于1935年,由国民党中央党部委托工程师高观四设计,1937年竣工。 该建筑分为上下两层,总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融东西方建筑艺术于一体。 这里曾是蒋介石培养和训练骨干的重要基地。 新中国成立以后,这幢建筑更名为庐山人民剧院,但在文革之前,中共中央曾在此召开过三次忧关新中国命运的重要会议,更赋予了这座建筑的政治要意,直至成为历史变迁的重要印记。
时光从从,车道如肠。无论是从北门、或南门驱车而上,都难找到直线50米的路段,但路况良好,尽管车流如织,仍然来往有序。若以当下文旅寓意而言,笔者认为,庐山景区算是一应俱全的超级景观了,无论是天斧神工的自然景观,还是历史攸久的人文景观;无论是天子般的指点江山,还是文人墨客的警世铭言,都赋予了这座群峰如仙的无尽诗意,如若用《道德经》“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理念感悟这座山,那将是人类永恒追求的又一巨证。这正是:天道如肠穿林间,可知开路有多难?望山入云何处去,眺望远方是苍天。借问今客知多少,丛林极处有答案···至此,让我们依此深情品悟《论语·雍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的真正涵意吧。
2025年10月7日追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