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春天里去
文/胡巧云
冰层碎裂 所有的河流
学会了咳嗽 吐出冬天的渣渍
汩汩的地下水 沿着植物的脉络
在年轮里调试海拔上升的刻度
山脉分泌绿意
千万片绿色的光 正在
编织新的密码
甲虫正在托运花粉 穿过
解冻的等高线
捕获风的螺旋基因
蒲公英携带羽毛的语法丛书
从这里飞到那里 探寻植物学笔记
在倒春寒的射程内 练习如何炸开褶皱
去年的诺言已悄悄发芽
解开棉袄的链条 祛除
潮湿的大衣 任肋骨的缝隙
渗出蜷曲的呼喊 把呼吸晾在衣架上 把指纹种进篱笆
到春天里去
生命 刚刚启程
(载《成子湖诗刊》2025年3月刊)
胡巧云,笔名大地的眼睛,江苏泗阳人。江苏成子湖诗歌部落成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诗歌追求清新唯美、饱满大气、意态跨越、开放纵阖的诗歌风格。在《扬子江诗刊》《诗选刊》《诗歌月刊》《青春》等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诗文400多篇,并入选《江苏诗歌地理》《江苏新诗年选》等多个选本。获“江苏大众文学奖”等多种文学奖项。
诗歌在微观与宏观、具象与抽象之间的自如切换
——胡巧云《到春天里去》赏读
文/耿介琦
诗人胡巧云的《到春天里去》是一首轻盈而富有生命力的佳作,它以春天为背景,描绘了自然万物从冬日的禁锢中苏醒、焕发新生的过程。整首诗语言简洁,意象鲜明,没有繁复的修辞,却通过对自然细节的捕捉,传递出饱满的生命气息和向上的精神力量。完美体现诗人所追求的“清新唯美、饱满大气、意态跨越、开放纵阖”诗歌风格。
诗歌的开篇以“冰层碎裂”起笔,直接切入冬春交替的瞬间。河流“学会了咳嗽”,这一拟人化的描写生动而新鲜,既表现了冰融时水流涌动的声响,也暗示了冬天积存的杂质被自然“吐出”。这种描写不刻意华丽,却因贴近生活的感知而显得清新自然。紧接着,“地下水沿着植物的脉络/在年轮里调试海拔上升的刻度”,将植物生长与地质变化联系起来,赋予春天一种内在的、持续向上的力量。这种写法既有科学的理性,如“年轮”“海拔”这类词语的运用,又有诗意的想象,体现了诗人追求“意态跨越”的特点:她善于将自然现象与生命进程相勾连,让诗歌的意境不局限于一时一景,而是向更广阔的空间与时间延伸。
第二节延续了这种跨越的视野。“山脉分泌绿意”中,“分泌”一词用得巧妙,它把绿意的萌发比作生命体自然的代谢过程,细腻而富有动感。随后,“千万片绿色的光/正在编织新的密码”,将视觉上的“绿”转化为具有神秘色彩的“密码”,暗示春天蕴含着生命复苏的规律与奥秘。而“甲虫正在托运花粉/穿过解冻的等高线/捕获风的螺旋基因”这几句,则进一步将微观的昆虫活动与宏观的地理概念(“等高线”)、无形的自然力量(“风”)联系起来。“托运”一词带有劳作与使命的意味,而“螺旋基因”则赋予风以科学的形态,这种表达既新颖又理性,展现出诗人“开放纵阖”的思维,她自由穿梭于不同维度,将生物学、地理学乃至遗传学的意象融入诗中,却不显生硬,反而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
第三节中,“蒲公英携带羽毛的语法丛书”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句子。诗人将蒲公英的飞翔与“语法”联系起来,仿佛它们的飘散是一种语言的传播,是对世界秩序的重新书写。而“探寻植物学笔记”则进一步强化了求知与探索的主题,表现出春天不仅是生长的季节,也是认知与学习的开端。“在倒春寒的射程内/练习如何炸开褶皱”一句,用“射程”形容春寒的威胁,用“炸开”形容生命的迸发,语言简洁却充满张力。这种对抗中的生长,正是生命力的体现。而“去年的诺言已悄悄发芽”,则将抽象的情感(诺言)与具体的自然现象(发芽)结合,赋予诗歌以温暖的情感基调,体现了诗人“清新唯美”的追求,她善于用轻灵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情感,让诗意在自然意象中自然流露。
第四节从自然转向人的参与。“解开棉袄的链条/祛除潮湿的大衣”,这是身体从冬日束缚中解放的象征;“任肋骨的缝隙/渗出蜷曲的呼喊”,则暗喻内心被压抑的声音与渴望得以释放。诗人用“把呼吸晾在衣架上/把指纹种进篱笆”收束此节,将人的存在与自然融为一体,“呼吸”成为可晾晒的物体,“指纹”成为可种植的种子,这种表达既有童趣的天真,又有哲学的思考。它暗示人与春天的关系不仅是观察,更是融入与共生。这种写法既“饱满大气”,它不局限于个人情感,而是将人的生命置于自然的宏大背景中;又“开放纵阖”,它自由切换于内与外、具象与抽象之间,形成诗意的张力。
最后,诗歌以“到春天里去/生命/刚刚启程”作结,语言极其简洁,却如一声召唤,将全诗推向高潮。这里的“春天”不仅是季节,更是一种生命状态与精神象征。“刚刚启程”四字,充满了希望与动力,呼应了前文所有关于复苏、探索与成长的描写。
《到春天里去》在风格上充分体现了胡巧云所追求的诗歌特质。它的“清新唯美”表现在对自然意象的细腻捕捉与轻灵表达上,如“绿色的光”“蒲公英的羽毛”;它的“饱满大气”体现在诗歌内在的上升感与生命力,从冰层碎裂到生命启程,整体气韵充沛;它的“意态跨越”在于诗人自由连接不同领域的意象,如“等高线”与“螺旋基因”、“语法”与“植物学”,形成独特的诗意空间;而“开放纵阖”则表现为诗歌在微观与宏观、具象与抽象之间的自如切换,既理性又富有想象力。
这首诗没有晦涩的象征,也没有沉重的哲思,它用平实而精准的语言,描绘了春天万物复苏的生动图景,并借此传递出生命不断更新、向上的力量。因为它的诗意根植于我们共同的自然经验与生命感知,却能通过诗人的独特视角,让我们对习以为常的春天产生新的认识与感动。
2025.4.24于既尘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