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铃诗评
霜染诗行,情燃寒岁
——雪非《霜降》的意境与哲思
霜降时节,一首《霜降》送给你。在枯荷与残菊间,在思念与期盼里,感受那份藏在深秋里的温柔与暖意。
——雪非
霜降
文/雪非(河南)
枯荷听雨,念着旧日的温柔
残菊读诗,藏着不灭的火种
季节的齿轮碾过深秋
随处涂抹沿途的风景
满山黄栌披上红妆
似闻谁家女儿出嫁的唢呐
叠溪河的寒雾随流水漫溯
万岁峰的云朵低徊如梦
大雁的身影消逝在天际
翅膀驮着我反复的问候
蟋蟀已躲进墙根深处
明月仍在追寻你远方的行踪
思念凝成王维笔下的红豆
你窗畔是否掠过我这里的风
竹庐炭火,温一壶岁月陈酒
春夏秋冬,酿成满腹不了的情
仿佛一场雪,说来就来
仿佛一树梅,将冬天燃红
仿佛一场相逢,就在此刻
仿佛万千玉蝶,翩跹相迎
2025-10-16于西湖茗苑
作者简介:
雪非(欧阳新献),作家、诗人、书法家,中国自然资源作协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鹤鸣文学》执行主编,《北方诗歌》《拉塔湖文学》诗刊编辑。作品散见于《诗刊》《北方诗歌》《奔流》《莽原》《河南诗人》《大地文学》等文学期刊,出版诗集《雪在烧》《雪中燃烧的鸟》《雪非雪花非花》《雪兮花兮》等。诗歌风格兼具古典意蕴与现代气息,善于从自然与生活中捕捉诗意,以细腻的笔触书写生命的感动与哲思。
风铃诗评
霜染诗行,情燃寒岁
——雪非《霜降》的意境与哲思
在古典诗词的长河中,“霜降”既是时序的节点,更是文人情感的触媒。雪非的《霜降》以现代诗的笔触,将传统意象与个人情思熔铸一炉,在秋的萧瑟与冬的序曲中,编织出一曲关于记忆、思念与期盼的深情恋歌。诗歌以细腻的感官捕捉为经,以流动的情感脉络为纬,在时空交错中构建出兼具画面美与哲思性的审美空间。
开篇“枯荷听雨,念着旧日的温柔/残菊读诗,藏着不灭的火种”,诗人以拟人化手法激活传统意象。枯荷不再是单纯的秋景符号,而是承载着记忆的生命体,“听雨”的动作中暗含对过往的眷恋;残菊也非仅喻傲骨,更藏着“不灭的火种”,在肃杀的深秋里留存着生命的温度。这组意象打破了“悲秋”的传统窠臼,在凋零中注入温情与坚韧,为全诗奠定了“哀而不伤”的基调。“季节的齿轮碾过深秋/随处涂抹沿途的风景”则以动态的比喻串联时空,“碾过”写出时序推进的不可逆转,“随处涂抹”又赋予自然以主观的色彩感,将深秋的浓墨重彩转化为富有张力的视觉意象。
第二节转入山野之景,却始终萦绕着人间的温情。“满山黄栌披上红妆/似闻谁家女儿出嫁的唢呐”,红妆般的黄栌与喜庆的唢呐声构成奇妙的通感,将自然之美与人世的欢喜相连,消解了深秋的孤寂。“叠溪河的寒雾随流水漫溯/万岁峰的云朵低徊如梦”,雾的“漫溯”与云的“低徊”,以缓慢的节奏延伸出思念的绵长,山水间的朦胧意境,恰是诗人心境的投射——对远方的牵挂如雾似云,缥缈却挥之不去。
第三节由景入情,聚焦于“思念”的核心意象。“大雁的身影消逝在天际/翅膀驮着我反复的问候”,借雁传书的古典意象,将抽象的思念具象化为“驮着”的重量,传递出跨越千山万水的牵挂。“蟋蟀已躲进墙根深处/明月仍在追寻你远方的行踪”,以蟋蟀的蛰伏与明月的追寻形成对比,前者暗示万物归于沉寂,后者却彰显思念的执着。“明月”作为古典诗词中永恒的抒情载体,在此被赋予主动“追寻”的动作,使传统意象焕发现代活力。
第四节将思念推向深沉,又在温暖的场景中得到慰藉。“思念凝成王维笔下的红豆/你窗畔是否掠过我这里的风”,化用王维《相思》的典故,将思念的浓度凝为“红豆”,又以“风”为媒介,构建起跨越空间的情感共鸣。“竹庐炭火,温一壶岁月陈酒/春夏秋冬,酿成满腹不了的情”,竹庐、炭火、陈酒构成温馨的冬日图景,将四季的轮回沉淀为“不了的情”,在时间的厚度中凸显情感的永恒。
结尾四句以“仿佛”领起,在排比中层层递进:“仿佛一场雪,说来就来/仿佛一树梅,将冬天燃红/仿佛一场相逢,就在此刻/仿佛万千玉蝶,翩跹相迎”。雪的将至、梅的绽放,既是对霜降后时序的自然呼应,也象征着困境中的希望;“相逢”的想象与“玉蝶”的翩跹,则将思念的终点定格在圆满的期盼中。这组意象从自然景象到人文情感,从现实时序到理想情境,形成螺旋式的情感升华,让全诗在温暖的期许中收尾。
雪非的《霜降》既扎根于古典诗词的意象传统,又以现代的叙事节奏与情感表达拓展了诗歌的边界。诗人避开了“悲秋”的俗套,在霜降的萧瑟中发掘出生命的韧性与情感的温度,通过时空的交错、意象的叠加,将个人的思念升华为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在这首诗中,霜降不再是寒冷的符号,而是连接过去与未来、自然与人心的纽带,让读者在诗行间既感受到秋的静谧之美,也触摸到人性深处永恒的温情与期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