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钱变成一元的儿歌》
作者/ 吕永刚
诵读/武全
“我在马路边拾到一分钱,把它交给警察叔叔手里边”
听说有人在书本上把一分改成一元。什么目的?
那个曾在手中滚烫的钢镚
随时代更迭 早已退出历史舞台
一分变一元 不是奇迹 是收藏界戏法
儿歌里的一分钱 没有比价 更不能随意更改
那不是单纯歌词 更不是计量单位
是一个时代写真 一种拾金不昧的精神
--------题记
大脑记忆车轮再次转动
回到天真 回到故乡
幼稚小手 捧着分分硬币
笑退贫困 乐出灿烂
尽管诱惑满满 却没学会贪婪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歌声嘹亮
云霄震颤 污浊丧胆
火红年代 除了物质瘦弱
热情高涨 拥抱每一张笑脸
从小树苗开始茁壮
接受的是 爱国主义思想沐浴
感受的是 英雄光辉事迹洗礼
艰苦朴素 大公无私 是品德勋章
团结互助 奋发图强 是精神图腾
三分钱冰棍 可以兴高采烈
因为懂得先辈卓越 学会满足
如今 什么都有了 仿佛什么都失去
生在新中国 长在红旗下
两个时代 天还是那片天 地依然那块地
丢了什么 获得什么
一次次问时间 问儿女 问儿女的儿女
一分钱 变一元钱 不是戏法 但不能改变本色
歌词改不掉时代精神 信仰
价值才是品德度量衡 比对今昔 谁重谁轻
可以不去做高尔基笔下海燕
但也不能只去效仿海鸥
甚至与乌鸦比翼
醒醒吧 孩子们 读懂先烈 就读懂未来
光明总是冲破黑暗后 而绚丽多彩
2025.10.17日上午9点12分草于米佳书画院
《莫让精神在物质丰富中迷茫》
——评析诗人吕永刚诗作
《一分钱变成一元的儿歌》
作者/ 杨宝库
吕永刚的诗作《一分钱变成一元的儿歌》,以“一分改一元”的细微争议为引,撕开了物质丰裕时代的精神考题——当钢镚退出历史舞台,我们是否也在弄丢它承载的精神重量?这首诗绝非怀旧的呢喃,而是对精神传承的恳切呐喊,字里行间满是对“本色不丢”的坚守。
“儿歌里的一分钱,没有比价,更不能随意更改”,这句诗道破了核心:“一分钱”从不是计量单位,而是时代精神的“活化石”。古人有“一钱太守”刘宠,离任时仅取百姓赠钱一文以表心意,其贵不在钱数,而在“不贪一毫”的品德底线;如今“一分改一元”,看似贴合当下物价,实则是将“拾金不昧”异化为“按价论德”——仿佛金额够大才值得践行美德,这恰是精神物质化的危险信号。诗中“滚烫的钢镚”,烫的从来不是手心,而是对“不私外物”的敬畏心,这种敬畏无关钱的多少,只关品德的成色。
“三分钱冰棍,可以兴高采烈”的描写,是对“艰苦朴素”最生动的注脚。那个物质“瘦弱”的年代,快乐从不依赖物质堆砌:一颗糖能甜透童年,半块饼能暖透人心,因为人们懂得“先辈卓越”,更懂得“满足”的真谛——满足不是拥有得多,而是懂得珍惜所得。反观当下,物质极大丰富,却有少数人陷入“越拥有越空虚”的怪圈:穿名牌仍觉寒酸,住宽宅仍觉局促,根源恰是丢了“艰苦朴素”的内核——它从不是“苦行僧式的节俭”,而是对劳动价值的尊重、对欲望的克制。正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从不是因为物质匮乏,而是源于“大公无私”的信仰底色;诗中“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嘹亮歌声,唱的也不是口号,而是一代人“把集体放在心上”的精神图腾。
“价值才是品德度量衡,比对今昔,谁重谁轻”,这句诗蕴含振聋发聩的深邃哲思。物质是生存的基础,却不该是价值的全部——就像黄金能衡量财富,却衡量不了“拾金不昧”的真诚;豪宅能彰显地位,却彰显不了“大公无私”的格局。诗中质问“丢了什么,获得什么”,实则是提醒我们:当我们用“一元”替代“一分”,看似与时俱进,实则是用物质刻度替代了精神刻度,最终会让精神陷入“失重”。高尔基笔下的海燕,搏击风浪是因为有“向光明”的信仰;而海鸥趋利避害、乌鸦贪食腐肉,恰是没有精神锚点的写照——诗中“不与乌鸦比翼”的告诫,正是怕我们在物质洪流中,活成了“只追利益、不问精神”的行尸走肉。
“读懂先烈,就读懂未来”,诗的结尾从未停留在批判,而是指向希望。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不是为了让后代只享受物质红利,而是为了让“爱国主义”“大公无私”的精神代代相传。如今天还是那片天,地还是那块地,我们拥有了先烈梦寐以求的物质丰足,更该守护好他们用生命换来的精神财富。莫让“一分钱”的精神,在“一元钱”的物质里迷失;莫让时代的进步,变成精神的退步——这便是这首诗最深刻的现实意义,也是对每一代人的精神指引。
2025年10月17日12时28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