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7日上午10.07分,随着最后一名优抚对象走进“遵义开往深圳北”的G319次高铁列车上,黄贝街道重点优抚对象第一批红色贵州行疗养活动圆满画上句号。10月13日至17日,黄贝街道49名重点优抚对象踏上为期五天四晚的红色贵州旅程,在乌江寨的古韵新声中感受时代变迁,在苟坝、遵义会议的革命旧址前追溯伟人足迹,在赤水河畔的烽火岁月记忆里体悟长征精神,黄贝街道重点优抚对象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旅程伊始,优抚对象们首先走进乌江寨景区。青石板路蜿蜒穿梭于错落有致的吊脚楼群之间,非遗工坊内的祭窑仪式、辣椒舞等民俗表演节目轮番上演,让大家沉浸式触摸黔北文化脉络。
上图1-5:王守礼拍摄
夜幕降临,400架无人机腾空而起,在夜空中变幻出苗银头饰、"我在贵州等你"等绚丽图案,与璀璨的电子烟花、灵动的喷泉表演交织成高科技与传统文化交融的视觉盛宴。
篝火燃起时,苗族和侗族同胞与优抚对象们围炉欢歌,烟火气中藏着的岁月静好,让老兵们愈发感念革命先辈的无畏牺牲与无私奉献。
苟坝会议旧址前,大家驻足凝视着青砖黛瓦的老式民居,聆听那段决定中国革命走向的历史往事。作为遵义会议后的重要延续,1935年3月的苟坝会议通过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正式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核心领导地位。
讲解员深情讲述着毛泽东当年"深夜提着马灯找周恩来"的执着,以及在争议中坚持正确战略的远见卓识,让优抚对象们深刻认识到,毛主席的战略远见和党的坚强领导以及中央领导层正确决策正是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在四渡赤水纪念馆,珍贵的文物史料与生动的场景复原,将大家带回1935年那个战火纷飞的春天。1935年1月至3月,中央红军在毛泽东同志指挥下,于黔川滇毗邻地区演绎了"四渡赤水"这一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从一渡赤水跳出重围,到二渡赤水奇袭娄山关取得长征首胜,再到三渡、四渡赤水声东击西摆脱几十万追兵,最终巧渡金沙江实现中国工农红军战略大转移。当看到"红军烈士永垂不朽"的纪念碑矗立在赤水河畔,得知红九军团为掩护主力仅剩2000余人的事迹时,现场不少老兵红了眼眶,默默抬手擦拭眼角。
红军山的石阶上,优抚对象们相互搀扶着攀登,每一步都承载着对先烈的敬意。山顶的红军烈士纪念碑庄严肃穆,325位红军烈士的忠骨安葬于此,长城式屏风上毛泽东《七律·长征》的诗句气势磅礴。随后抵达的遵义会议会址内,老式桌椅、油灯、文件袋等实物静静陈列,无声诉说着1935年1月那个改变中国革命命运的会议。在这里,全体共产党员面对鲜红的党旗,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铿锵有力的誓言回荡在遵义会议会址的上空,完成了一次初心的淬炼与升华。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悟,红色足迹里沉淀着最深沉的感动与最深刻的启示。
网名为“王者”的1969年老兵王守礼深有感触地说:"这趟红色贵州行,不是简单的观光和疗养,而是一次精神上的'寻根'。在四渡赤水纪念馆,我看到红军在40万敌军围堵下,靠两条腿和灵活的战术绝境逢生,这让我想起当年参战的岁月。我们那时生活艰苦,但凭着一股拼劲守住了阵地;而红军将士在更艰苦的条件下浴血奋战,靠的是对信仰的忠诚和不怕牺牲的气概。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审时度势的智慧,红军战士无私奉献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底气。"
另一位参战老兵抚摸着遵义会议会址的门窗感慨道:"以前在课本里读到了四渡赤水,只觉得是精彩的战例;今天站在这里才明白,这背后是无数将士的鲜血和牺牲。当年我们保家卫国,如今享受和平生活,更要记住:好日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岁月静好,是先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虽然已退休了,但革命精神不能丢,军人的精神不能丢,要把这些故事讲给子孙后代听。"
此次红色疗养活动是黄贝街道落实优抚政策、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力量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这次"沉浸式"红色教育,让优抚对象在行走中感悟初心,在追忆中汲取力量。
参与活动的优抚对象纷纷表示,此次贵州之行不仅疗养了身心,更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人民有信仰,中国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未来将继续发扬革命传统,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为社区和谐发展贡献余热。 红色征程虽落幕,精神传承永不停歇。黄贝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负责人表示,后续将持续开展红色疗养系列活动,让更多优抚对象在红色洗礼中感受党的温暖,让长征精神在新时代退役军人身上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疗养期间,承办方还组织大家参观了茅台酒中国酒文化城。
大家还饶有兴趣的参观了红色之家,学习了省级工匠名师、非遗物质传承人母先才工匠坊。
摄影:刘爱平 王守礼 翁日明
编辑:刘爱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