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乡龙城沈氏界牌塅桥湾里支系湘亭公裔家乘
沈士杰
序
夫天地之大,万物循环往复,古今学者探究者众,不一而足论也。自盘古开天地,黄帝创人文而渡蛮荒,肇始文明而求大同,古今皆具一理。然一国之大,以族为本,一族之繁,以家为本,家大而望,则国兴。是故古人有训,木应求其本,水应求其源,递以人求其宗统之本源,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也。
我沈氏自周文王第十子聃季公载食封于沈子国(即今河南省汝南县东南及安徽省阜阳县西北一带地方)而得姓。东汉初,沈戌辞海昏侯不受,徙居吴兴武康,筑室不迁,自此坐兴族大,枝丰叶茂。其后散处吴越,逐为郡望,沈氏后世亦以“吴兴”为籍。六朝时门阀鼎盛,世家沈休文(字隐侯)为梁仆射,以著史学、文学、韵律学而名冠当时,沈氏藉以文兴,世代逐以晴耕雨读勤勉戒持。先祖彬公,幼孤贫,苦读积学,然应举不策,亦弃仕不售。公素好禽鸟之乐,尤专堪舆,自此嗜酒崇道,游历山川。又于天下之广,毓秀钟灵,公偏爱湖湘,或属意后昆迁湘缘起。南唐李升镇金陵,旁罗俊逸儒宿。公应辟,知升欲取杨氏,因献画山水诗云:“须知笔力安排定,不怕山河整顿难”。升大喜,授秘书郎,官拜吏部尚书。晚岁居宜春,李璟以旧恩召见,赐粟帛官其子。
据传我族历代祖先族系所出无专录,而自休文公始得考辑正脉,形成大宗,录以大同。及大宗(粤系谱七十二世、闽系谱百零四世)文贤公继休文公后悉尽心智,前情考据详究,并有《遗录》遗世以为孤证。然岁月往返,朝代更替,屡经兵燹,谱牒散落,家族历史发展各支系表述不一,莫能稽考。我支先祖前五修诸谱因愈公官潮洲知府以粤谱为据,后以沈道宽引万载沈氏携流入闽系谱而六修一改根据,使之纠缠错节。近闽系族务更传我支为文贤公十世裔孙而波澜泛起,目前无佐证应系讹传。
修谱之目的为弘扬家族文化,族务之目的为传承家族精神,沧海桑田,岁月更替以属无常,其中谬误在所难免。追念先祖考据之功,修志之德,一依前谱源流,谬误存疑待来贤举证纠清,支脉远近亲疏则见证祖传谱录是也。
余考湘乡族务谱牒经年,历数百年来载以先太始祖妣欧阳氏携文贤、士贤、季贤三子自原籍江西高安避战乱来湘,时文贤居仙女山之花桥,士贤居湘西乡岱头山,季贤居老五都石塘冲。后时局稍靖,文贤以宦游仍归籍,士贤、季贤二公以龙城风水胜境而流连忘返。士贤、季贤二公族人历经沧海桑田,繁衍生息,后裔散布湘乡、宁乡、湘潭、益阳等地,人口达数万之众,其外迁者更是不计其数。
湘乡沈氏原有总宗祠立龙洞大屋湾太始祖妣欧阳氏故居,清乾隆17年(1752)新建界牌岱头山沈家祠堂,余有支系分祠十余处,前清两江总督、太子太保曾国荃为副将沈玉遂请表称之我宗为“湘中望族”。我桥湾里支祖湘亭公,讳永清,字子直,为湘乡沈氏二十派,下祠二房嫡长苗裔。自四派房祖愈公始,以笃学慎思、积善俭德取功名,耕读垂训,谨遵戒持立根本,远兴于宋元,近盛于咸(丰)同(治),不足以篇幅赘述。
昔祖母黄氏贵秀老孺人在世时,尝言我桥湾里支脉为深池塘桢国公(先幹)裔,先祖以文礼传家,耕读持世。至勤族务事,深感祖母教诲之殷。余高祖芝田公随湘军赴新疆辅幕治商,奈水土不服出师未捷,未半载而客死乌鲁木齐,时年31岁。曾祖父世荣公(丙桥)受进步思潮影响,参加二次革命之反袁(世凯)帮会组织,不幸因族奸出卖,被袁政府鹰犬秘密谋害于湘潭大桥饭店,时年28岁。祖父焕南公早年执教家学,后革命风潮泛起,以教书作掩护参加“城前支部”地下组织,局促之间支部被破坏,亦与组织失去联系,解放后遭到不公正对待含冤而死于文革,1983年被恢复名誉,平反昭雪。
纵观吾家族发展,近百年中遭遇历史文化嬗变,致传统纲目失常,子孙族众亲情疏冷。然历经曲折,生生息息,浩劫余生,虽百般艰难,但文脉传承不断。秉念先祖“孝文化”传统,发扬光大先祖门风,同时也为告慰先祖,启示来贤,凝聚家族向心力,遵诸叔父鼎力教导,特据《岱山沈氏六修族谱》,续录残节,以正家乘。是为序。
二零二五年岁在乙巳仲秋吉日 士贤房二十五派嗣孙芳玉字士杰拜撰
自祭文——沈士杰(芳玉)
序
昔晋人狂放,陶公(渊明)作《自祭文》,尝有挽歌哀文纪之行迹生平,以表勘破生死、旷达清通之志,不以为嫌。自始蔚为风尚,代有继承。
余非文人,也非名仕。然好攀风雅,效仿逸俊,自谓附俗之重耳。
自余生以来,虽门庭落败,然书香遗风犹存。谓基因遗传,天生情性,亦耕,亦读,尊学孔孟,严守孝悌,自倡以节操情义行世,斥怪力乱神为邪端。及弱冠,感蒙盛世,励志报国,逐投笔而从军。
先是效力国防十年,练志南疆滨海湛江;继而游学于粤桂,差旅行迹遍京师。南北往返,访华夏文明风情于俚巷,究传统文化真谛于故纸残墟,终因根基薄弱,资料匮乏而差之毫厘间也。
又于公务之暇研判中兴湘军、红色湘旅、连道民俗、古楚湘文化元素诸科,汇湖湘文化之大成,挖掘湖湘人“毅勇”精神之一端,开文化湘学之风,一意笃行。
尝有小悟,逐录成篇幅,集有《梦龙先生遗存》、《凝烟阁集》诸本遗稿启示来贤。
余籍湖湘龙洞桥湾里,姓沈氏,吴兴迁湘大宗128代,在湘25派。先祖以耕读传世,于北宋末年落业龙城岱头山,及湘军兴而家逐望焉。数传而高曾祖芝田公伴左季高军商旅新疆,不克西域风土而客死伊犁,逐家渐中落。至祖父焕南公,先是亦耕亦商勉强复兴家业,后革命浪潮风起云涌,热血沸腾其志,遂以教育救国、传播共产主义理想,怎奈时运不济,而家道一度废弛。
余之生逢世乱,倍感惶恐惊悚;流离失所,饱受饥寒折磨,常恨命何其之艰苦,怨运何其之多舛,时有度日如年之感,几至心死如灰。而不知命运是不以意志所以然唉。
窃思十载军旅湛海填诗,舒情展怀奋笔南疆!丁丑转业回湘服务交通,奈囊中羞涩,两袖清风,受尽排挤凌辱,一度虎落平川。然或于工勤之中,恐初心有失谋公有怠,修桥铺路为生民之计无所不力;又或感悟儒、释、道、易之理,尽平生所学普惠众生,心存善念不一而递也。
嘘已诶,凡事顺随时,人已老唉!奈不敌公事纷杂,长期劳心体累,耗损元神,积疾太深,致罹祸端。
人生梯度无常,感慨当前,掐指命宿之数也。今逢流年岁艰,诸多境遇,命理殊途,恸哀长病难扶,大限之临,虽经医治,奈回天乏力,知来日无多,自忖不日与世永诀。念生死本循天理,不必太多眷顾。然经历行迹思想大概,尤以未竞之志,表述哀歌,留存来贤前车鉴察也。
呜呼,人生寿夭富贵,天地轮回有序,生者长生,死者已矣,又何以为悲乎,且莫不以为大善哉!
此距生年一九六五年乙巳九月廿六日卯时,寿享百岁。自纪之为序。
——湖湘沈氏二十五派芳玉字有锋别字士杰遗笔
曾国藩说人才有培养之法,有转移之道。是龙就下海,是虎就上山,猫会窜狗会闪,兔归鹰会翻,骏马能历险但耕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取其短志高难为谋,生材贵适用切勿多苛求!选错人你咋培养都白费!人分为天才、地才、人才、庸才四种,天才无师自通,地才遇师则通,人才有师能通,庸才良师不通。老师教不了天才,教不会庸才,点拨一下地才,培养一下人才,天才教不了,庸才教不会,真正一流的人才是天生的,一流的人才无中生有创造知识,二流的人才是发现知识,二流的人才举一反三裂变知识,三流的人才是培养的,三流的人才天道酬勤学习,四流的学都学不会,选对人培养人才有意义,选错人怎么培养都没有意义,所有的失败都是人的失败,所有正确都是人的正确。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