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青道的暖阳里追念母亲
文/李建州(甘肃)
坐在西青道中学的办公室,我总忍不住隔窗而望。按照落日的轨迹,三楼窗户对应的方向应该是西边,可我脑海里总喜欢跟家里坐北朝南的老屋做对比,误认成南边。向来在家乡闭眼都能分辨清楚的东南西北,如今离开故乡,方向感竟荡然无存了。
此刻,殷红的余晖正透过窗户,斜斜地投射在窗台和书桌上,搁置案头的稿纸连同我自己也都成了暖金色。这是久违的晴日,至少在故乡的那些日子里,天空总被厚厚的云层压着,淫雨霏霏,数日不开。连绵的秋雨里,本就带着悲秋的基调,又不幸家里遭遇了变故,令我猝不及防。那些难以言说的痛苦,像潮湿角落里的霉菌,悄然在心底蔓延。疲惫不堪的身体,数日的心灵重创,连心情都像吸饱雨水的棉絮,沉重得提不起来,又像墙角的绿苔,在秋风冷雨里肆意生长,遮不住,擦不掉。
唯一悲痛之下的慰藉,是母亲安葬的那天,苍天有眼,暂停了降雨,让她老人家走得很体面,亦很安详。在母亲过了二七的第三天,我带着工作的使命和满腹的心事,来到天津跟岗学习。
14日的陇原黎明,难得有几颗星辰——或隐或现,裹着些许惨淡的光。我迎着秋天特有的凉风,穿过沉寂的县城,跨过地面残存的水滩,向约定的地方靠拢。趁着夜色浓郁,我悄然藏掖着自己的心情。当飞逝的汽车从黄土高原奔向三秦大地,当飞机的机翼疾速腾空而起,五味杂陈的心境,才下心头,又涌上心头。
飞机穿过厚厚的云翳,机身微微颠簸,舷窗外是漂浮的云翳,像极了故乡的炊烟。忆往昔,无论是求学时放学回家,还是工作后驱车回乡,低矮的屋舍上空,总会飘起袅袅青烟,那是母亲迎接我的最好方式。一顿热腾腾的晚饭,早已备好;坐在滚烫的土炕上,谈天谝地,笑不拢嘴。幸福如斯,不言而喻。看今朝,那份扎根在故土里的牵挂,犹如蛛丝一般,愈扯愈长,剪不断,理还乱。我深知,在我的人生征程里,这份牵挂带不走,因为早已融进了骨血之躯;也融不掉,因为每一个与母亲有关的记忆,都是刻在心底的烙印,殇痛不已。
想想自己从西北到华北的千里之行,大多时候都沉默无语。自母亲去世到现在,已有十余天,我有很多的话要说,有很多的文字想写,但我不敢打开思绪的魔盒,怕一发而不可收拾。每每想起母亲的遗容,欲语泪先流。只有在独处时,才敢把心里的心事反刍、晾晒。猛然想起那天儿子跟我说,他一直没有梦到奶奶,说明她在天堂一切安好!我想确实如此,我很想母亲,却阴阳相隔,现实已止,梦中亦不易。
欣慰的是,当我来到西青道中学的时候,从未感受过的热情,悄悄疏解了我心中的悲痛,宛若一束亮光,悄然照进了心底的阴翳。
这一刻,无雨无风,却足以化作无声的感动。
原本世间无尘,奈何自然骤雨多风;纵有悲欢离合,皆因七情六欲所生。或许,人生本就有晴有雨,有聚有散,那些缠绕心头的牵挂,或许本就是生活的常态。
暂就这样吧,一切安好!
——2025年10月16日于天津市西青道中学
作者简介:李建州,甘肃合水县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协会员,高级教师。发表作品四百余篇,散见于《未来导报》《读友报》《甘肃工人报》及地方期刊杂志,部分作品发表于中国作家网、都市头条、书香神州、陇东黄土地文学、塞北文学、兰苑文学、九州作家、西部风微刊、蒙东作家等网络平台,2017年8月参与合水县县委、政府组织的《合水旅游概览》一书编辑,并担任副主编,2018年8月承担合水县县委、政府组织的《合水八大文化》之《秦直道文化》部分编写任务。2017年出版散文集《生命的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