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昆铁路展览馆参观记
四川师范大学治理学院2023级
本科生 夏浩文
2025年7月14日13时,铁道兵老战士、四川师范大学首席教授蔡方鹿带领哲学学院学生、四川师范大学“青语师大”宣讲队、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学生会成员、四川大学历史系、西南民族大学历史系学生代表从西昌市区出发,乘车来到了成昆铁路展览馆内,开展“重走成昆路,传承铁兵魂”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参观成昆铁路展览馆合影(前排右8 蔡方鹿教授;后排右1 作者夏浩文)
成昆铁路展览馆前身为“成昆精神教育基地”,位于西昌市马道镇西昌铁路文化宫,以“弘扬成昆精神、永做铸道先锋”为主题,全面展示了成昆铁路建设事迹、营运发展历程、三代成昆人精神风貌。场馆内通过多媒体系统、平面展陈、实物展陈综合为一体,通过展陈铁路修建、运营、管理各阶段史料,展示中国铁路百年奋斗史,充分展现了西南铁路路网建设的形成、高速铁路发展进步。

“开行大凉山慢火车”主题展板
“成昆铁路的修建,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用意志和血肉之躯书写的壮丽史诗。”解说员同志引领着蔡教授和同学们首先参观了“成昆铁路建设事迹”展区。墙上的老照片展示了崇山峻岭间铁道兵战士们背着工具、扛着炸药,在悬崖峭壁上开凿隧道的真实事迹。解说员介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局势风云变幻,面对美苏两国在中国边境的不断骚扰,西南地区的战略交通建设迫在眉睫,而成昆铁路沿线地质条件极其复杂,被外国专家断言为“不可能建成铁路的地方”。展柜中成昆铁路设计稿与规划图纸格外醒目,图纸上密密麻麻的线条、修改的痕迹,见证了工程师们无数个日夜的钻研与攻坚。解说员同志讲到“为了找到一条可行的线路,设计团队徒步踏勘了10万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两圈多”。
“成昆铁路的故事,不仅是铁路建设的奇迹,更是精神的传承。”随着解说员的引导,蔡教授和同学们来到“三代成昆人精神风貌”展区。这里,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名字,串联起成昆铁路运营发展中最动人的篇章。“30年守望一座山,30年看住一块石”在女看守工章显容的事迹展板前,同学们久久伫立。解说员介绍,章显容从20岁到50岁,她每天沿着铁路线徒步巡查,风雨无阻,累计行程超过10万公里。她发明的“望、敲、听、测”巡山法,成为铁路防洪的宝贵经验。如今,以她名字命名的“K246章显容女子防洪看守点”已成为成都铁路局的优质党内品牌,一群年轻的女铁路人接过她的接力棒,继续守护着列车的安全。

同学们在参观成昆铁路设计稿件
走到烈士王明儒的展柜前,讲解员同志继续说“1980年7月的一天,王明儒正在值乘列车,突然发现前方山体滑坡,巨石滚向铁轨。千钧一发之际,他果断拉下紧急制动闸,在生命的最后6秒钟,用尽全力完成了一个铁路工人的使命。6秒后,列车与巨石相撞,王明儒与另外三位铁路职工光荣殉职,而身后八节车厢里的数百名旅客全部获救。”“还有彝族巡道工阿米子黑,他用‘吃土豆、老黄牛、铁脚板’的精神,在成昆铁路上守护了38年。”解说员指张彝族汉子照片说。
50年弹指一挥间,成昆铁路早已从天堑变成了通途,来到“成昆铁路新线发展”展区。大屏幕上,飞驰的复兴号列车与老成昆线的火车形成鲜明对比,展现着中国铁路的跨越式发展。2022年,成昆铁路新线全线贯通,这条凝聚着新时代科技力量的铁路,在老线的基础上实现了质的飞跃,让成都到昆明的通行时间从原来的19小时缩短至6小时,极大地便利了西南地区的人员往来与物资运输。展柜中还展示的数字化运维平台、应急指挥系统,现代铁路管理变得更加精细化与高效化。

蔡教授听取讲解员的介绍
14时,参观接近尾声,蔡方鹿教授与展览馆工作人员、同学们在展览馆合影留念。随后,蔡教授结合自身经历,围绕“成昆铁路精神”与大家分享感悟。

蔡教授同“青语师大”宣讲队同学合影
“看到这些照片,我想起了自己作为铁道兵战士的岁月。”蔡教授的目光望向展区内的铁道兵徽章,思绪回到了半个多世纪前,“和战友们一起在成昆铁路建设,正是军民同心、民族团结的力量,支撑着我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成昆铁路精神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力量,希望同学们能把这种精神运用到学术研究和未来工作中,不怕困难、勇于担当,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蔡教授的讲话声情并茂,其传递的精神令同学们深思,“聆听了蔡老师的教诲,参观了成昆线上楷模们的事迹,我感触颇深,未来要以身边的模范为指引,做好自己的事业,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学生代表夏浩文如是说。
14时30分,蔡方鹿教授团队完成了成昆铁路展览馆实践活动,乘车离开。
责编:槛外人 2025-1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