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民进的祖师爷
——读《马叙伦》后感
文/黄玉香
(民进儋州市委员会老主委老会员)
《马叙伦》这本著作,夫君生前买来看后放在书架上,已存放了几十年了,可我没有拿出来阅读过,直至今年5月份,我在《民主》会刊上看到蔡达峰主席的文章《民进先驱 风范长存》,他较翔实地介绍了马老奋斗一生的事迹。于是激发了我阅读此书的兴趣,便从书架上拿出来阅读。其实,我是一位老会员,早就知道马老是我们民进的主要创始人和杰出的领导人,是我们民进的祖师爷!只是对他的事迹了解得不甚多。此次我花了数月才把全书看完,阅后受益匪浅,深深地被马老奋斗的一生所感动,内疚没有早看此书。现在想谈一点自己阅后的感受。
据马老的小孙女马今介绍,《马叙伦》一书是于20世纪80年代,东北工学院的江渤教授受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委托撰写的。江教授受任后,随即着手搜集、整理、研究、考证有关资料,并作了调查研究,还多次向马老的儿女了解情况,因此,此书的内容具体详实,史料丰富,涉及领域广泛……而且语言通俗流畅,可读性强,很适合我老太婆阅读。
民进中央宣传部在会庆五十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又再版此书,以献给广大会员和社会各界朋友阅读。1985年4月27日,在北京举行马叙伦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座谈会,习仲勋同志出席座谈会并作了讲话。再版此书时,将习仲勋同志的讲话全文印于卷首。习仲勋同志给马老很高的评价,他说:“马叙伦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坚强的民主战士、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他坚持真理,思想进步。在中国民主革命的长时期里,他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他为新中国的创立,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中国人民无限忠诚的公仆,是同中国共产党荣辱与共、肝胆相照的知心朋友。”他又是中国语言文学家、书法家、诗人……
下面谈一些自己读此书后的几点感受:
一、马老是青少年学习的榜样——1885年4月27日,马叙伦先
生出生于山青水秀、人才荟萃的名胜之地——杭州。他的祖父马文华,自幼勤奋好学,青年时期就赴京考试,咸丰二年中秀才,八年中举人,九年中进士,授吏部主事……他为官清廉,好交友,乐于助人。虽任职二十余年,在任病逝,但家无“斗石之蓄”。父亲马琛书,自幼聪颖,学习刻苦,做事认真,“但因年轻丧父,赡养全家,而未得志,仅为学生员”。马叙伦出生时,他的祖父已病逝两年多了,家道中衰,生活困境,只靠父亲日夜为人书写条幅、扇面,勉强维持一家三代的生活。家庭生活虽然有点贫困,可马叙伦近4岁时,父亲就请来了破门老师,教他读书认字。几年后,家境愈下,老师也请不起了,就把他送到邻居家去学习。他在那里学习认真,进步很大,有一次与同学参加写字比赛,获得了第一名,父亲闻知,非常高兴。但是,好景不长,不幸的事情突然发生了——他的父亲离开了人世。
马老的幸福童年短暂逝去了,经济来源断绝,沉重的家庭负担压在其母亲身上。他的母亲十分刚强,靠着十指刺绣,昼夜操劳,维持生计。马叙伦总想为母亲分忧,母亲得到了极大的安慰,摸着马叙伦的头说:“你爸爸没有得志,是他一生的恨事,你要替你爸爸争气,继承你祖父的书香啊!”母亲的言行,熏陶着他的意志和性格。
马叙伦十一岁时,母亲就将他托付予父亲生前好友苏州的汤熙琐。他到苏州后,汤先生没有时间教他,就请了刘题为师。这位老师教学有方,要求严格。马叙伦孜孜以求,勤奋学习,进步很大,深得老师的喜爱。可他在此只学了三个月,又随着汤先生迁到了温州,由汤先生教他读《诗经》、《书经》等古代诗文。
他十三年岁时,由他的叔父接他回杭州。先是读私塾,后进到“养正书塾”(后改为杭州府中学)学习。在这所学校学到了很多新知识,接受了新思想,可是在这所学校只学了三年,就因为几位同学打抱不平而被学校开除了。马叙伦渴望赴日留学的愿望就这样落空了。因为家贫,再也得不到在校读书的机会了,他愤然走上社会。
马老虽然出生于书香门第,可因家境过早衰落,读书求学之路艰辛,他没有受过学校的高等教育,走的是一条艰苦的自学成才之路。然而由于他刻苦努力学习,锲而不舍地钻研各种知识,所以他能成为一位博学多才,知识渊博的高级知识分子,是高等学府的教授,是著名的教育家、语言文学家、书法家、诗人……
因此,我认为马老是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二、马老是民进会员和年轻教师学习的楷模。1902年的夏天,刚满17岁的马叙伦怀着愤懑和希望到了上海,到了当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第一大城市。在这个繁华而又复杂的大世界里,开始了他的人生之路——他到上海后,先在报社工作,而后与友人一起自己办报刊,便有机会接触社会,接触革命党人,接受了新思想……于是决心追随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他与蔡元培等一起办学办报,撰写文章,宣传民族民主革命主张。他在江山、杭州等地的小学、中学、师范和高等学校任教员时,继续宣传反清思想和参加各项革命活动……
1912年,马叙伦认为:清廷统治已被推翻,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结束了,革命成功了……自己本来不晓得什么是政治,本行是教书,还是做教书匠为好。于是1913年他就到北京高等学府去任教,致力于培育人才了。他第二次回到北京任教后,积极支持蔡元培校长的改革工作,并参加了挽留蔡元培的斗争,还参加了“五四”运动,支持学生的爱国斗争,还做过营救“五四”运动中的先进人物……五四运动的实践,使马叙伦认识到:推翻清王朝,打到袁世凯,救国大业仍未完成,必须继续努力奋斗——“五四”运动后,他参加了“索薪”斗争……
1931年1月,马老应邀第四次到北京大学任教。教授中国文字学、老庄哲学和周程理学。教学之暇,又继续从事中断了几次的《说文解字六书疏证》撰著工作,并参加了各项学术活动。正当马叙伦埋头于教学和学术研究时,“九一八”事变发生了,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战争。在“河山破碎,国事陵替”之时,马叙伦痛心疾首,奋起参加抗日斗争活动——他与师生一起参加了抗日救国活动: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撰文演说,发动群众一起参加抗日斗争……
在抗日战争期间,马老在《周报》、《民主》、《文萃》、《文汇报》、《新文化》等杂志报刊上撰写了数十万字的文章,他的文章内容丰富,爱憎分明,笔锋犀利,说服力强,有力地抨击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扩大内战的罪恶阴谋,鼓励群众起来斗争。马老的文章在抗日战争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斗争的需要,更好地推动民主运动,马叙伦和王绍鏊、林汉达、周建人、赵朴初、雷洁琼等人研究后,便决定成立一个统一的组织,取名为“中国民主促进会”。经过做了许多准备工作后,于1945年12月30日,在上海正式宣告成立。参加大会的有26人,马叙伦为会议主席。大会明确规定了组织的性质、任务和奋斗目标,指出本会为“以发扬民主精神,推进中国民主政治之实现为宗旨。”从此,“民进”以一个有纲领、有组织、有纪律的政治组织,出现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抗战胜利后的道路并不平坦,和平与战争在激烈争斗——全国人民要和平,而蒋介石反动派却要发动内战——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反动派彻底撕下假和平、假民主的伪装,发动了全国的内战。马叙伦与全国人民一起开展了反内战的斗争。马老撰写了很多文章在报刊上发表,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的罪恶阴谋。马老还参加了反内战的各项斗争,特别使人感动的影响很大的是“下关惨案”——1946年6月份,上海人民的反内战运动已是风起云涌……此时,马叙伦、林汉达、周建人和许广平等人当即发表文章或谈话,坚决支持上海人民的反内战运动,并决定6月23日赴南京见蒋介石请愿,呼吁和平,要求停止内战。目的是揭露蒋介石发动了全国内战的阴谋,争取持久和平。于是6月23日上午7时许,上海十多万群众开欢送会后,马叙伦、雷洁琼、蒉廷芳等九名代表团坐上了列车。可是列车在途中的车上均有一伙特务在骚乱、捣乱……晚上7时许,列车抵达南京下关车站。当代表团走出月台时,便遭到一股军警特务的围攻,暴徒大喊“打”,又喊“跪下”……站台内外的特务越来越多,至夜11时,国民党的宪警突然撤离,暴徒遂一拥而入。大喊“打”,接着暴徒便拳打脚踢……结果马叙伦头部受重伤,鼻子、眼睛也受了伤,腹部被踢,剧烈疼痛,昏迷坐地。雷洁琼也被打得昏过去,阎宝航受伤多处,两个学生代表均受重伤,卧倒在地上。当他们送到医院时,已是24日凌时两点了。马叙伦等被抬到医院不久,共产党代表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和郭沫若等同志就到医院来看望。周恩来同志向每位代表一一亲切慰问,并严肃地说:“你们的血是不会白流的。”周恩来久久停在马老身旁,仔细了解伤情。马老激动地说:“没有什么,为了和平,这也是预料中的。”
之后的一连数天,各级领导,各民主党派,知名人士,大中学生代表和马老的儿女等纷纷来看望、慰问,络绎不绝。不久,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从延安致电问候马叙伦代表团。
马叙伦等受伤代表未等伤愈就在南京积极活动,分别会见了蒋介石、马歇尔和中共代表团,递交了请愿书。同时还参加了各种会议……这次请愿活动,达到了揭露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反动派的面目,发动群众制止内战的目的。6月29日下午马叙伦等上海代表团胜利回到上海,受到上海人民和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
从此,马叙伦的革命意志愈加坚定,更英勇地投入反内战争和平、反独裁争民主的伟大斗争中。
“下关惨案”后又发生了一个惨案:国民党特务暗杀了爱国民主人士李公仆和闻一多先生。马叙伦对这一暴行非常愤怒,并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警告国民党反动派说:“我的历史上一部分和李、闻两先生相同,我自然预备着接受一颗子弹。但我也预备送还他一颗原子弹。”表达了马老与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
内战全面爆发后,蒋介石国民党更紧迫害民主人士,党很关切这事,为了斗争需要,在周恩来的指示下,安排马叙伦等爱国民主人士转移至香港。马老到香港后,便积极投入战斗,并发表文章,号召全国人民投入战斗迎接大革命……
解放战争节节胜利,在共产党的保护下,各民主党派的代表和民主人士,于1948年8月起陆续进入解放区,继续参加各项斗争。
马老奋斗的一生真是我们民进会员和年轻老师们学习的的楷模。特别是民进会员,要学习马老的“坚定的信念、奋斗的精神、渊博的学识,卓越的才干,为民进奉献毕生精力”(蔡达峰主席语)和他艰苦朴素、严以律己、平易近人、关心同志的精神。
三、马老是人民最忠诚的公仆。马老出生于清朝的光绪年间,经历过民国期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革命、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等等的历史时期。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他担任过中小学教师,担任过大学教授,四次在北京大学任教,为国为民培育了许多人才。他还担任过校长、教育厅长、教育部长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高等教育部长。他任教育部长后,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兢兢业业地工作,进行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方案条例等法规性文件;还召开各种会议,统一了思想,明确了任务……从而保证了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从而丰富了教育理论。马老对党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马老博学多才,贡献是多方面的,她的学术研究成果也很多的,主要是中国语言文字学,他的学术巨著是《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全书30卷,240万字。此书结束了数百年来盛行的《说文》运动,被誉为《说文》发展史上的“冠军”。
此外,还有《石鼓文研究》和《六书解例》等著作。
马老在解放初期,参与国家重大决策,主持了国旗、国徽、国歌方案的制定工作,其建议被纳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
马老是一部常新的大书,是一处取之不竭的精神矿藏,是我们民进的祖师爷,是值得我们全体会员和教育工作者崇敬和学习的楷模!
马老的丰功伟绩是丰富多彩的,我就写到这里了,准备以中共中央给予他的评价作为结束语:“他是中国人民无限忠诚的公仆,是中国共产党荣辱与共、肝胆相照的亲密朋友。”
我是一位超越九秩的老太婆,老会员,撰写此文有三点意思:一是想训练一下自己的思维能力;二是想为我们的民进会员准备一点学习马老的资料,要他们学习马老为国为民奋斗一生,“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三是为了纪念民进中央成立80周年和儋州市民进成立40周年而作。
由于年老,思维能力迟钝了些,所以此文前后拖了一个多月才写完,可能不妥之处仍不少,希望新老会员指正 。
2025年10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