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滨同志匆匆地走了
——纪念优秀的部队转业干部王海滨
作者:刘海生,娄存军
深秋的风,带着一丝寒意,也带着无尽的哀思。2025年10月14日,王海滨同志因病医治无效,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65岁。他走得那样匆匆,留给亲人和战友、同事们的,是深深的怀念与无尽的追思。我与他在一个单位共事多年,他任党委副书记,我任党委书记,他的音容笑貌、他的敬业担当、他的无私品格,至今历历在目。
大漠深处的核爆先锋
两弹一星的无名英雄
1960年1月28日,王海滨出生于峰峰矿区新坡镇后南台村。1978年2月,18岁的他应征入伍,奔赴遥远的新疆,服役于国防科委第21试验训练基地。在那片大漠戈壁,他将青春与热血,献给了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
他历任基地通讯总站战士,汽车第36团1营4连排长、副政治指导员,基地钻井大队汽车连连长,钻井大队技术勤务营副营长、营长,基地工程处副团职参谋。在部队的岁月里,他多次参与我国大气层、地下核试验任务。核试验,是关乎国家国防安全的惊天大事,每一次任务都伴随着未知的风险与挑战。他和战友们在大漠深处餐露宿,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坚守岗位,以严谨的作风、过硬的技术,为核试验的成功提供了坚实保障。
他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在担任工程技术一团技术保障营营长期间,所在团被中央军委授予“核试验工程技术模范团”荣誉称号。这些荣誉,是对他在国防科技战线上卓越贡献的最好见证。在那片荒芜的戈壁滩上,他是默默奉献的“核爆先锋”,是“两弹一星”事业幕后的无名英雄,用青春和汗水筑牢了国家的国防基石。
转业地方的纪检卫士,
勤劳务实的岗位尖兵
1997年7月,王海滨同志转业至峰峰矿区城建局,任局党委委员、纪委书记;2002年8月起,任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党委副书记。从大漠戈壁的军营,到地方的工作岗位,他身份转变了,但军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丝毫未变。
在纪检监察岗位上,他保持和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勤奋工作,励精图治。他深知纪检工作关乎党的形象、关乎群众利益,容不得半点马虎。他带领团队开创了全局纪检监察工作的新局面,所主管的工作在上级考核中名列前茅多年先进。他对待工作任劳任怨,从不居功自傲,从不计较名利得失。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看到了一名部队转业干部的责任与担当。
他多次被评为市、区先进工作者,并被区委、区政府评选为矿区十佳转业干部。这些荣誉,是对他在地方工作中突出成绩的肯定,更是对他“退役不褪色,转业不转志”的最好诠释。他用实际行动证明,无论是在国防前线,还是在地方岗位,他都是一名能打硬仗、能创佳绩的优秀战士。
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家庭里的温情港湾
王海滨同志不仅在工作上的卓越成就,更体现在生活中的点滴细节。 在生活中,他热爱家庭,关爱子女,与家人共同营造了美满的家庭生活。他是丈夫,是父亲,用细腻的情感和默默的付出,为家人撑起了一片温暖的天空。他珍视友谊,为人真诚善良,既是良师,又是益友。在同事眼中,他平易近人,乐于助人,总能在工作和生活中给予大家无私的帮助;在战友心中,他重情重义,是可以托付后背的兄弟。他的真诚与善良,赢得了朋友、同事和战友们的广泛赞誉。
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精神永存时代楷模
王海滨同志的一生,是平凡的,他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只是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他的一生,是平凡而伟大的,他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国防事业、与党的事业紧密相连,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纵观其一生,既有在大漠戈壁参与核试验干惊天事的宏伟壮举,又有在纪检监察岗位上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他为国防事业和党的纪检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上级和同志们的高度认可。他的离去,让我们悲痛不舍,但他的精神品德、音容笑貌,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他匆匆地走了,带着对生活的眷恋,带着对方方面面的牵挂。但他留下的,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忠诚担当、他的勤勉务实、他的无私奉献、他的真诚善良,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继续奋斗,为国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以此告慰您的在天之灵。祝您一路走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