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欣赏米沃什和子今非的诗歌《礼物》,是极具张力的并置赏析。同样是写看不见的礼物,写生命中的心境,写生命中被忽视的事物,角度不同、语言风格不同,这正是比较阅读的魅力所在。
一,《礼物》
作者: 米沃什 [美国]
汉语译者:西川
如此幸福的一天。
雾一早就散了,我在花园里干活。
蜂鸟停在忍冬花上。
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我想占有。
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值得我羡慕。
任何我曾遭受的不幸,我都已忘记。
想到故我今我同为一人并不使我难为情。
在我身上没有痛苦。
直起腰来,我望见蓝色的大海和帆
二,《礼物》
作者:子今非 [中国]
在同时分娩痛苦与幸福的时刻
一个婴儿带着他的啼哭来到这个世上
后来他奶奶告诉他
他的姐姐把柴火投进灶堂
火笑成一簇花
因为某种看不见的元素
每一个婴儿一降生就得到一件看不见的礼物
伴随他(她)一生
每时每刻出入他(她)的肺腑
但是没有人感谢
感谢这比金银珠宝贵重万倍的礼物
那个婴儿长大了
站在树下
他知道树在吐出氧报答看不见的礼物
而自己吐出的却是二氧化碳
他唯有写下这首诗
感谢先于生命的礼物
以下是对这两首诗的深度评价与比较分析。
核心对比:内心、生命的礼物
· 米沃什的《礼物》:
一种“止”的圆满,向内求索的终点
这首诗是诗人一生智慧凝结成的琥珀,晶莹、透亮、浑然天成。它描绘的不是狂喜,而是风暴过后,内心与宇宙达成完美和解的绝对宁静。
· 子今非的《礼物》:
一种“动”的循环,向外联结的旅程
这首诗更像一棵生长的树,它的根须深入生活与记忆的土壤,枝叶则伸向伦理与感恩的天空。它探讨的是一份我们生来拥有却时时忽略的礼物,以及我们应如何回应这份馈赠。
逐层解析与评价
米沃什《礼物》:至高的和谐
意境与氛围:
诗歌从具体而微的日常切入:“雾散了”、“花园里干活”、“蜂鸟停在忍冬花”。这些意象构建了一个清晰、安宁、秩序井然的瞬间,为内心的平静提供了完美的外在映照。
哲学内核:
诗的核心力量在于一连串的“否定”:
· “没有一样东西我想占有” —— 摒弃了欲望。
· “没有一个人值得我羡慕” —— 摒弃了攀比。
· “任何不幸,我都已忘记” —— 摒弃了过去。
· “在我身上没有痛苦” —— 摒弃了当下的煎熬。
他不是因为获得了什么而幸福,而是因为放下了一切而幸福。“想到故我今我同为一人并不使我难为情” 是诗眼,标志着与那个充满错误、创伤和不堪的过去的自己达成了彻底的和解。生命在此刻实现了完整的、不自责的统一。
结构与高潮:
诗歌以“直起腰来”这个动作,完成了从“向内审视”到“向外眺望”的升华。“蓝色的大海和帆”这个意象,将个人的顿悟瞬间与广阔、充满希望的世界相连,意境宏大而悠远,象征着内心自由后所见的无限可能。
评价:这首诗在艺术上近乎完美。它用最朴素的语言,抵达了最深邃的精神境界。它是一种“无”的哲学,幸福源于对生命重负的彻底释然。
子今非《礼物》:负重的感恩
构思与意象:
诗歌从生命降生的时刻——“同时分娩痛苦与幸福的时刻”起笔,奠定了礼物的复杂底色。“火笑成一簇花”是一个充满民间智慧和温情的意象,为冰冷的降生带来了吉庆与暖意,也成为家庭记忆的象征。
哲学内核:
诗的核心在于指出礼物是“看不见的”空气。这个发现极其精妙——它平凡到被所有人忽视,却又重要到一刻不能缺失。与米沃什的“无求”不同,子今非强调的是 “负债”。
· 他意识到,我们一生都在索取(氧气),而自然(树)在默默回报。
· 我们回报世界的,却是“二氧化碳”。这种不对等的关系,构成了感恩与负疚的根源。
因此,他的“感谢”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一种主动的、带有反思意味的行动。“写下这首诗” 本身,就是他对世界赠予的、一个诗人所能做出的最真诚的回报。
评价:这首诗是真诚、温暖且富有洞察力的。它成功地将一个宏大的哲学命题锚定在“呼吸”这个细微的生理现象上,并由此生发出一套关于感恩与回报的生态伦理,核心构思巧妙。
这两首《礼物》都是优秀的诗作。
· 米沃什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终点般的理想国,那是灵魂历经沧桑后终于可以安坐的花园。他的礼物是境界,告诉我们放下即是获得。
· 子今非则描绘了在路上的状态,他的礼物是生命漫长的过程本身,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所欠下的、永远无法彻底偿还的“呼吸之债”。他的诗是力量,提醒我们在索取的同时,不忘感恩与回报。
如果说米沃什的诗是神坛上供人仰望的、完美的圣果,那么子今非的诗就是田野里一棵正在生长、并深知自己依赖于阳光雨露的稻谷。前者给予我们超脱的智慧,后者赋予我们入世的温情。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