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普通家庭还能给孩子哪些最核心的托举,帮助他们真正成长为独立、幸福、有力量的人。
学习情绪管理,其实是一生的功课,而很多成年人到现在仍未学会。
于是我们会看到,有些人很聪明、很努力,却始终感到不快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无法识别自己的情绪,也不知道如何合理表达。
被情绪牵着走的人,很难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也很难体验到幸福。
孩子还小的时候,其实并不懂如何管理和表达情绪,他们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哭闹、生气或难过。
这个时候,父母该做的不是制止或否定,而是帮助他们识别并命名情绪。
弟弟弄坏了你的玩具,所以你感到愤怒;
这次考试没考好,所以你感到失望;
妹妹对你不礼貌,所以你感到受伤。
教会孩子,情绪可以被表达,而不必依赖大哭、大吼或摔东西来发泄。
当孩子明白情绪可以被识别、表达,也可以被调节,随着时间的积累,他们就会越来越能看见自己的情绪,也能理解别人的感受。
这种理解力,会成为他们日后在人际关系中最温柔、最有力量的底色。
养育孩子,其实是一场不断赋能的过程。
我们的目标,不是养育一个永远依赖我们的孩子,而是养育一个未来能够独立生活的成年人。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把属于孩子的责任交还给他们,让他们逐渐独立,能够承担更多事务。
我们三个孩子从小都是由我和队友共同带大,人手有限,孩子们只能更多地靠自己,他们做多了反而激发了潜能。
收拾书包、整理书桌和房间,是最基础的自我管理;
参与家庭清洁和家务,是理所应当的责任;
想要得到什么,也必须勇敢去争取。
这也是我和队友的原则之一,尽量“用孩子”:凡是他们自己能做的,就让他们自己完成,不替他们承担本属于他们的责任。
即便面对有挑战的事,我们也会适度推一把,鼓励他们跨出舒适区去尝试。
只有亲身解决问题、承担责任、表达想法、争取权益,才能真正培养出独立、自信、适应社会的能力。
养育的终点,不是让孩子永远依赖我们,而是让他们有一天,即使没有我们,也能靠自己过得很好。
关注我一段时间的读者都知道,我们家三个孩子都睡得很早。
每天晚上6点半左右,孩子们就开始洗漱;刚满五岁的弟弟通常在7点左右上床睡觉;六岁的姐姐和九岁的哥哥会学习一个小时,8点准时入睡。
在很多国内朋友看来,这样的作息时间早得不可思议,但这在荷兰却非常普遍。
大多数12岁以下的孩子,晚上8点半前就会入睡。
荷兰家长大多都认为孩子睡得好,比什么都重要,几乎没有家长会为了让孩子多做几道题,而牺牲他们的睡眠。
孩子的身体和大脑都处于高速发育期,而充足的睡眠是成长的黄金时刻。
若孩子晚睡或长期睡眠不足,注意力必然下降,情绪容易波动,不仅影响学习状态,也会影响免疫力、记忆力和情绪稳定性。
所以说,可以的话尽量让孩子早睡,并不是说要像我们一样8点睡,就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尽早入睡,哪怕提前半小时或一小时也好。
让孩子睡得饱、睡得足,让身体休息,大脑恢复,才能让每一天从清醒、充满能量的状态开始。
之前和朋友说起,荷兰的小学下午两三点就放学了,朋友惊讶地问:“那放学后都干嘛?”
我笑着回答:“就玩啊。”
的确,荷兰人的观念是孩子白天在学校已经学习够久了,放学后就该出去玩、去动、去呼吸新鲜空气;
孩子在户外奔跑、出汗、欢笑,就是成长的一部分。
每天放学后,附近公园和游乐场总是最热闹的地方,孩子们踢球、骑车、跳绳、追逐奔跑。
在这样的情况下,每天两小时的户外活动轻轻松松就能完成。
这些看似简单的玩耍,其实是孩子最好的身心锻炼;不仅强健体魄,还能激活大脑,使思维更灵活,注意力更集中。
对普通家庭来说也可以轻松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无须昂贵的课程或装备;
只要每天放学后抽出一点时间让孩子尽情撒欢,即便只是在小区的游乐场,都能让孩子在运动中,收获健康和快乐、自信心和抗压能力。
很多家长抱怨不知道如何陪孩子,其实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每天陪孩子读书。
如果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孩子受益一生。
荷兰小学几乎没有家庭作业,但老师强调的唯一一件事就是阅读。
四五岁以下的孩子还不识字时,由父母朗读故事;孩子在听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积累词汇、语感和情绪理解力。
当孩子能够独立阅读之后,就鼓励他们自己大声朗读出来。
大声朗读时,视觉、听觉和语言表达系统同时被激活,学习效果远比默读深刻。
自从我们把玩具搬到孩子房间,只在客厅保留书架之后,孩子们很自然地就养成了阅读的习惯。
每天晚饭后,他们会主动拿起书来看,我们也鼓励哥哥读书给弟弟妹妹听,我和队友也会加入他们的阅读时光。
哪怕每天只读十分钟,只要坚持,都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长。
我们的孩子最终都要融入社会,成为其中的一份子。
这就需要让他们尽早了解社会如何运转、人们如何沟通合作、如何处理冲突和矛盾、如何遵守规则,这些都是孩子必须掌握的“生存法则”。
学习固然重要,但成绩从来不是孩子成长的全部。
真正全面的发展,需要孩子走进真实世界,在具体的互动和事务中慢慢建立对社会的理解与适应力。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更多地让孩子参与家庭决策:周末去哪儿、晚餐吃什么,让他们提出意见、权衡利弊,并承担自己的选择后果。
在生活中,鼓励孩子自己解决小冲突,而不是直接求助大人。
不要以“让孩子专心读书”为理由,刻意屏蔽他们与现实生活的接触,这样只会剥夺他们锻炼能力、了解社会的机会。
这样的孩子,即使学习成绩再好、能力再强,却可能在面对真实社会问题时手足无措。
只有当孩子从小就参与生活决策、尝试解决冲突、学会理解他人,他们会更加自信、理性,也更有能力去适应未来的挑战。
作为父母,我们不可能永远推着孩子前行。
孩子小时候,我们可以安排好一切、督促他们去完成该做的事情。
这也是很多父母习惯做的事,从兴趣班、补习班,到各种比赛和日程安排,几乎全由父母拍板决定。
孩子在这样的安排下,确实能够学到很多东西,也会有所成长,但这多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一旦外力撤走,他们很可能会失去继续前行的动力。
真正的成长,不是靠父母一直推着走,而是唤起孩子内驱力,让他们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所以不要给孩子安排得太满,留点空间,让他们自行探索,主动行动,并对结果承担责任。
他们或许也会迷茫或者做错选择,但在慢慢的摸索中,他们会越来越了解自己内心的渴望和热情,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当孩子发自内心地去做一件事时,这种动力才会更持久、更有深度。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逐渐学会规划、执行和调整,也会在不断尝试中形成自我驱动能力,这是他们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最宝贵的能力。
真正的养育,不在于给孩子多么丰厚的物质,而在于在日常生活中,给予他们可以支撑一生的力量。
每一个看似普通的日常习惯,都在默默托举着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