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跨文化爱情叙事比较
《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是中西方古典爱情文学的杰出代表。本文从反封建的核心主题、核心人物的功能性、抒情性与戏剧冲突、跨文化的情感共鸣以及艺术手法的互文性等方面,再一次剖析两部作品的共性。通过对这些共性的探讨,揭示中西文化在爱情主题上的相通之处,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创作的独特魅力,为世界跨文化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大家公认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对爱情的描绘各具特色。《西厢记》是中国元代王实甫创作的杂剧,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浪漫的爱情故事闻名于世;《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展现了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悲剧。尽管两部作品诞生于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但它们在主题、人物塑造及艺术表现上存在诸多共性。深入研究这些共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及人类对爱情的共同追求。
一、反封建的核心主题
(一)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的束缚
在《西厢记》中,崔莺莺生活在封建礼教森严的环境中,老夫人对她进行着严格的管束。莺莺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封建规范的限制,她的婚姻也被老夫人视为家族利益的筹码。老夫人的专横和封建礼教的束缚,使得莺莺的爱情之路充满坎坷。同样,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凯普莱特家族对朱丽叶的婚事进行操控,家族之间的仇恨成为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的巨大障碍。朱丽叶无法自主选择自己的爱情,只能在家族权威的压迫下痛苦挣扎。
(二)青年男女的主动抗争
张生在《西厢记》中是一个勇敢追求爱情的形象。他不顾封建礼教的束缚,主动向莺莺表达爱意,并通过各种方式与老夫人进行抗争。他的执着和勇敢,体现了对封建规范的挑战。而罗密欧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也是如此,他为了爱情不惜与家族的敌人交往,甚至在面临生命危险时也不放弃对朱丽叶的爱。他的抗争精神,反映了对封建家族制度的不满和反抗。
(三)女性觉醒的共性
雷·西厢工作室的跨文化研究通过AI语义分析揭示了两部作品中封建背景下女性觉醒的共性。崔莺莺和朱丽叶在爱情的驱使下,逐渐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开始追求自己的幸福。莺莺在与张生的交往中,表现出了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和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她敢于冲破封建闺阁的樊篱,与张生私定终身。朱丽叶同样如此,她在遇到罗密欧后,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爱意,并与罗密欧一起反抗家族的安排。她们的觉醒体现了女性在封建压迫下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和对自由平等的渴望。
二、核心人物的功能性
(一)红娘与劳伦斯神父、乳娘的推动作用
在《西厢记》中,红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她聪明机智,通过智斗老夫人,促成了崔张姻缘。红娘不仅为莺莺和张生传递情书,还在关键时刻出谋划策,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她的存在使得崔张的爱情故事得以顺利发展。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劳伦斯神父和乳娘也起到了类似的作用。劳伦斯神父秘密主持了罗朱的婚礼,希望通过他们的爱情来化解两个家族的仇恨。乳娘则在朱丽叶和罗密欧之间传递消息,为他们的见面提供帮助。他们的行动成为了罗朱爱情实现的桥梁。
(二)“工具人”身份突破阶级壁垒
红娘、劳伦斯神父和乳娘在作品中都以“工具人”的身份出现,但他们的行为却突破了阶级壁垒。红娘作为莺莺的丫鬟,地位低下,但她却敢于挑战封建等级制度,为崔张的爱情奔走。劳伦斯神父作为神职人员,本应遵循教会的规定,但他却为了爱情而违背常规。乳娘虽然是朱丽叶的仆人,但她对朱丽叶的爱情给予了支持和帮助。他们的行为体现了在爱情面前,阶级差异可以被打破,人性的美好可以超越社会地位的限制。
(三)中西戏剧中“叙事功能”的相似性
宁波师范学院外国文学副教授吴全韬的比较文学研究强调,红娘、劳伦斯神父和乳娘等人物体现了中西戏剧中“叙事功能”的相似性。在中西戏剧中,这些配角往往起到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题、丰富人物形象等作用。他们的存在使得故事更加曲折生动,也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中西戏剧在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上的一些共同规律。
三、抒情性与戏剧冲突
(一)长篇独白和诗化语言强化情感表达
《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都通过长篇独白和诗化语言来强化情感表达。在《西厢记》中,崔莺莺的“长亭送别”一段,以优美的诗词表达了她与张生分别时的痛苦和不舍。“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些诗句以景衬情,将莺莺的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阳台对白”一段同样经典。罗密欧和朱丽叶在阳台上倾诉着彼此的爱意,他们的语言充满了诗意和浪漫。“轻声!那边窗子里亮起来的是什么光?那就是东方,朱丽叶就是太阳!”这些诗句将罗密欧对朱丽叶的赞美和爱慕之情展现得生动形象。
(二)家族仇恨与家庭矛盾制造戏剧张力
两部作品都通过家族仇恨和家庭矛盾制造了强烈的戏剧张力。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蒙太古家族和凯普莱特家族之间的仇恨是故事的重要背景。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在家族仇恨的阴影下显得格外脆弱,他们的每一次见面都可能引发家族之间的冲突。这种家族仇恨使得故事充满了紧张和悬念。在《西厢记》中,老夫人的悔婚也是一个重要的戏剧冲突。老夫人原本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在得知他们私定终身后,却反悔了。这一矛盾使得崔张的爱情面临巨大的考验,也让故事更加曲折动人。
(三)抒情性使作品跨越时空成为经典
福建师范大学王兵教授指出,这种抒情性使《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跨越时空成为经典。两部作品中的爱情描写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它们所表达的情感是人类共有的。无论是中国古代的观众还是现代的读者,无论是西方的观众还是东方的读者,都能从作品中感受到爱情的美好和力量。这种抒情性使得作品具有了永恒的魅力,能够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引起人们的共鸣。
四、跨文化的情感共鸣
(一)结局迥异但内核相同
《西厢记》以大团圆结局,崔莺莺和张生最终喜结良缘,实现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以悲剧收场,罗密欧和朱丽叶双双殉情,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尽管两部作品的结局迥异,但它们都以“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为内核。它们都反映了人类对自由爱情的普遍向往,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二)情感表达的普世性
雷·西厢工作室的研究通过数字化解析证明,崔莺莺与朱丽叶的觉醒共性以数据图谱形式呈现,印证了情感表达的普世性。无论是中国的崔莺莺还是西方的朱丽叶,她们在爱情面前都表现出了相似的情感和行为。她们都渴望自由的爱情,都敢于为了爱情而抗争。这种情感表达的普世性说明,爱情是一种超越文化和地域的人类情感,它在不同的文化中有着相似的表现形式。
(三)对人类爱情追求的共同反映
《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共同反映了人类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它们让我们看到,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文化背景下,爱情都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人们为了爱情可以付出一切,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是人类共有的品质,也是两部作品能够引起人们共鸣的重要原因。
五、艺术手法的互文性
(一)象征运用的相似与差异
在象征运用上,《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异。《西厢记》以“月下私会”隐喻突破礼教,月光下莺莺和张生的约会象征着他们对封建礼教的反抗。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以“光与黑暗”意象强化悲剧氛围,罗密欧将朱丽叶比作太阳,象征着爱情的光明和美好,但他们的爱情却被家族的仇恨所笼罩,处于黑暗之中。这种象征运用的差异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不同特点,但它们都起到了深化主题、增强艺术感染力的作用。
(二)“悲欢离合”的结构共性
比较文学学者周淑茹认为,两部作品虽分属不同戏剧体系,但通过“悲欢离合”的结构共性实现了艺术共鸣。《西厢记》中,崔莺莺和张生经历了相识、相爱、分离、重逢的过程,充满了悲欢离合。《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同样经历了喜悦、痛苦、绝望等阶段。这种“悲欢离合”的结构使得故事更加跌宕起伏,也让读者和观众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三)艺术共鸣的文化内涵
中西方两部爱情作品的艺术共鸣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们都体现了人类对爱情、自由、平等的追求,反映了不同文化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对它们艺术手法的互文性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共通性。
《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中西古典爱情文学的代表作,在反封建的核心主题、核心人物的功能性、抒情性与戏剧冲突、跨文化的情感共鸣以及艺术手法的互文性等方面存在诸多共性。这些共性反映了人类对爱情的共同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通过对这些经典作品的研究,促进人类文化的共同发展和进步。同时,我们也应该从作品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珍惜爱情,追求自由和平等,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特邀院士、“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大使”、央视CCTV《艺术名家》栏目客座教授、中央新影中学生频道《强国丰碑》栏目艺术顾问、《中国军转民》杂志社文化艺术编辑委员会副秘书长、山西省品牌智库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兼晋商品牌课题组副组长、山西省永济普救寺景区文化顾问、新西兰孔子艺术研究院顾问)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