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文随笔】
当婚姻成为避税工具
——一桩荒诞新闻背后的社会病灶
文/李含辛
2024年深秋,上海一则“父子为省50万税费假结婚过户房产”的新闻像一枚深水炸弹,在舆论场激起千层浪。这出荒诞剧里,父子两人为规避房产交易税费,竟选择让父亲与儿媳登记结婚,将房产“合法”过户后再离婚。这场闹剧撕开的不仅是税收政策的漏洞,更是当代社会伦理困境的冰山一角。
这桩看似极端的案例,实则暴露出我国房产交易税费制度的深层矛盾。现行政策对二手房交易征收高额税费的本意是抑制投机,却意外催生了“假结婚”“假离婚”等灰色操作。当一套房产的税费相当于普通家庭数年收入时,道德底线便显得如此脆弱。更值得玩味的是,这种“制度性漏洞”已形成灰色产业链,中介机构公然提供“婚票”服务,将婚姻关系异化为避税工具。
在伦理层面,这场婚姻闹剧彻底解构了传统家庭关系的庄严性。当父子可以共享儿媳,婚姻沦为财产转移的遮羞布,我们不得不追问:还有什么底线是不能被突破的?这种“理性计算”背后,是市场逻辑对家庭伦理的全面殖民。正如社会学家阎云翔所言:“当家庭关系被彻底工具化,社会就失去了最后的道德缓冲带。”
法律风险同样不容忽视。这种假结婚行为涉嫌偷逃税款,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可能面临罚款甚至刑事责任。更可怕的是,一旦假戏真做,可能引发复杂的财产纠纷。上海某区法院就曾判决过一起类似案件,男方假戏真做拒绝离婚,导致女方陷入长达三年的诉讼泥潭。
这荒诞一幕折射出的,是当代社会普遍的生存焦虑。在高房价与高税费的双重挤压下,普通家庭不得不进行道德冒险。当制度性压力突破临界点,就会出现“逼良为娼”的效应——不是人们天生道德败坏,而是现实困境扭曲了正常判断。就像网友调侃的:“不是我们想这么无耻,是生活先无耻了。”
要根治这种荒诞现象,需要多管齐下。税收政策应当更人性化,比如对唯一住房交易给予税费减免;法律需明确界定“假结婚”的法律责任;而最重要的是重建社会信任体系。当制度不再逼人作恶,当人们不必为生存突破底线,类似的闹剧才会真正消失。
这出闹剧终将落幕,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远未结束。在一个将婚姻明码标价的时代,我们失去的不仅是道德底线,更是对人性尊严的基本信仰。当亲情可以买卖,婚姻可以租赁,我们是否正在亲手拆解文明社会的最后基石?